答胎教疑問
(2005-12-15 00:55:50)
下一個
一. 胎教有用嗎?
其實胎教早在中國的漢朝時就已經有了,二戰開始,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音樂對人的影響,而真正通過音樂對胎兒的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係統研究是從70年代的澳洲和日本等國家開始的,而中國是在80年代的中期才開始發展起來。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研究已經證明音樂胎教確實對胎兒大腦和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胎兒教育僅僅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和一個重要部分。我記得我懷孕做胎心檢測的時候,由於通常胎兒在白天都睡覺,大夫常常叫那些已經排隊排到的孕婦在一旁等著什麽時候感覺有胎動什麽時候才進來。但我可以自信的告訴大夫,我隨時都可以讓我的寶寶醒來,因為隻要我輕清拍一下她,和她說說話她就可以醒過來。她一出生清洗完後就睜著一雙大眼睛好奇地看著我,而我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你的媽媽,你是我的寶寶”。這是我女兒給我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她才出生3天就懂得和我交流。那天因為有一新生兒的媽媽奶太多就問誰的寶寶需要,剛好我的奶一直沒有下來,於是我就把我的寶寶抱給她喂,結果我的寶寶隻是聞了聞就轉過頭來看做我,我立即對寶寶說:“沒有關係,你可以吃”。接著她就大口大口地吮吸起來了。通常胎教過的胎兒出生後明顯比沒有胎教過的胎兒表現出更“早熟”。
二. 音樂胎教的理論依據是什麽?:
最近美國一家研究機構利用磁場掃描成像技術證實:初生嬰兒接受信息刺激的多寡直接影響他們大腦神經係統的發育。接受信息少的嬰兒,其大腦神經元的分枝——軸突、樹突少,而且聯係少(突觸少),反之就比較多。胚胎學告訴我們:4-5個月的胎兒已經能接受來自聽力、觸覺、嗅覺等信息。而決定人類智力的因素是神經元與大腦建立無數突觸聯係。音而在胎兒期間就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優美、動聽,並具有f1特性波譜的音樂聲波信息,將有助於智力的提供。因此,我們說教育應從胎兒開始。
在沒有先天缺陷的前提下,決定智力發育的關鍵因素是神經細胞軸突和樹突之間建立聯係的多寡,而這種聯係(突觸)主要是通過後天的信息環境的刺激、學習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最近,美國一家研究機構利用磁場掃描成像技術證實:初生嬰兒接受信息的多寡直接影響他們大腦神經係統的發育。接受信息少的嬰兒,其大腦神經元的分枝——軸突樹突少,而且聯係少(突觸少),反之就比較多。胚胎學告訴我們:4 -5個月的胎兒已經能接受來自聽見、嗅覺、觸覺等信息了。如果我們在胎兒期間就為其提供豐富良好的信息環境,無疑將有利於促進胎兒神經係統的發育,從而為智力的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胎教專家曾做過臨床實驗證明:胎兒不僅能對外界的聲波和觸覺有感知,而且對優美動聽的音樂與躁動不安的音樂有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說良好的音樂聲波信息是開發胎兒智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沒有什麽聲波能像音樂那樣在同一時間片段裏產生豐富多彩的信息。
三. 案例:
本人從1997致力於音樂心理學、音樂與智商以及個性的研究,並對年輕的父母進行指導谘詢如何科學係統地開發嬰幼兒智力潛能和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通過6年多對100多名胎兒及幼兒的跟蹤指導,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孩子的智商不僅達到了優秀(120-150),而且具有良好的音樂感悟力和良好的性格。1996年赴德國參加“第八屆世界音樂治療學術會”,並在會上宣讀了《音樂與智商》的論文,發表在專業的論文集裏。
在我跟蹤研究的100多名嬰幼兒中,通過首都兒研所和中科院心理所的智力量表測試均達到140以上而普通兒童為90-109。我們知道人的IQ與遺傳也有著很緊密的聯係,但是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具有高智商遺傳基因的孩子,如果沒有後天的教育,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低智商的孩子。而反過來說,先天遺傳基因不是高智商的孩子卻可以通過後天科學的幹預而發展為高智商的孩子。
筆者研究的這一套新概念係統教育法,是通過音樂聲波,語言,肢體語言,視覺,觸覺,音樂遊戲等對胎兒從4個月到3歲幼兒的一個係統教育方法。首先這一教育方法不是天才教育,是智商IQ與情商EQ;左腦與右腦均衡發展的係統教育,目的不是教育一個超常兒童,而是一個身心與大腦均衡發展的方法。胎教在80年代中期就已經在中國發展起來了,但是許許多多的胎教音樂或者書籍都隻局限於胎兒期的教育而沒有對胎兒出生後進行銜接教育,這就缺乏係統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