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I-80號公路上,遠遠地看見伯克利市正在舉辦風箏節,在碧蘭的天上悠悠然地漂著色彩斑斕的風箏,不禁想起了小時候放風箏的趣事。
文革開始時,我正上小學四年級,打砸搶,鬧革命,年齡尚嫌小,學校又停課鬧革命了,我們這些孩子就成了自由人了,每天的事就是玩,記得那個時候玩的遊戲真不少。女孩子會玩跳房子,跳猴皮筋,捉迷藏,小姐妹們也會一起織織,鉤鉤,繡繡花什麽的,冬天就玩爬黎,滑冰。放風箏一般是男孩子玩的遊戲。
當時物資貧乏,做風箏的材料都是因陋就簡,動腦筋的結果。弟弟做的最多的是一種叫:大窩頭的風箏。是用兩根細竹劈係成丁字型,糊上窩頭型的白紙,下邊再貼上一根兩寸寬的尾巴就可以出去放了,連接風箏的線是纏在叫做拐子的木板上,拐子是用一片木板,兩邊再釘上長點的圓棍,成Z狀。以方便纏線。
有一次,母親突然心血來潮,說要幫我們做一個太陽風箏,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大家一起幫忙,從早上開始,一直做到黃昏才完工,那是一個紅紅的,圓圓的太陽,拖著兩條長長的大尾巴,天馬上就要黑了,我們還是迫不及待地和母親一起出去放這個特別的風箏,可惜的是,不知道是什麽地方不對勁,就是放不起來,後來每次當我們再笑談那次失敗的風箏,總是說,黃昏的太陽當然升不起來了。雖然風箏失敗了,但是那天的情景永遠留在我的腦海裏了,遠處天邊的火燒雲,母親著急的麵孔,弟弟努力奔跑的身影,讓我每次想起來都甜甜的。
去年回家,和母親一起去公園散步,看見幾個老人家在放風箏,那是在商店裏買來的,漂漂亮亮的,鮮豔的風箏,那線拐子也是現代化多了的塑料製品,風箏也容易放起來,可就是覺得母親做的那個飛不起來的風箏是最美麗的。
200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