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76)
2021 (160)
2022 (109)
2023 (125)
2024 (138)
新冠肺炎(COVID-19)檢測
在美國新冠疫情接近尾聲的時候,前天到醫院做了疫情爆發以來的第二次新冠肺炎檢測。原因是我兩天之後要在同一所醫院做胃鏡檢測,也即這是根據醫院相關規定需要做的例行檢查,並不是我出現了COVID-19症狀或是與已知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
醫院通知我檢查的時段是早上9 – 11點,地點在醫院的#7停車場。整個停車場空空蕩蕩,沒有幾個人在做檢測。檢測的整個過程你都不需要下車,前後不到5分鍾,其中填表2 - 3分鍾。醫護人員用棉簽放到你的鼻子裏,並不深,數5個數,也即10秒鍾左右,基本沒有不適的感覺。他們采取的是鼻腔拭子樣本,還需要放到實驗室分析(核酸檢測?),通常1天出結果。
第一次做新冠肺炎檢測大約在兩年前,也是在醫院做的,那次是在做腸鏡檢查的當天。同樣是采取的是鼻腔拭子方式,不同的是采取的是快速檢測,15 – 30分鍾就能出結果(抗體檢測?),好處是你不必跑兩趟醫院。但據說這種抗體檢測結果對於無症狀者較不可靠?
美國目前的抗疫的方式是“與病毒共存” 的集體免疫,盡管新冠病毒依舊活躍,變異仍在繼續,但人們的日常生活幾乎與尋常無異。年初,我們經營的一家Street mall中唯一的空鋪租給了一家專門做新冠肺炎檢測的機構,為期一年。幾次路過,看到他們門可羅雀,說明美國已經不把新冠肺炎當回事了。這家機構可能當初也沒有料到,估計現在即使有政府補貼恐也難收支平衡?
而中國大陸在疫情複燃之下,卻在堅持“動態清零”。大規模核酸檢測常態化已成為中國防疫政策的標配,中國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為此動不動就封控、隔離。在病毒變異成了傳播力更強的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之後的今天,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認為全民篩查不可行,也沒必要,但是“政治正確”高於一切。
5 月 11 日,北京朝陽區的居民排隊接受 COVID-19 檢測。 (美聯社)
東吳證券測算,截至4月30日,中國一個月內僅因常態化核酸檢測所需支出為216億元。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博士已經兩次說,WHO認為,考慮到病毒變異、傳播和免疫逃避能力,中國的新冠“零感染”政策難以為繼,但不少網民卻戲言“譚書記”叛變投敵了。
疫情以來我總共做了兩次新冠肺炎檢測,可國內人家連著幾天都得做,上海大部分區域都被封城一月有餘了。。。咳,這你還嫌多跑一趟浪費時間。老家夥你就知足,找個地方偷著樂吧 (1)。
二零二二年五月十九日
你是對的,最好是腸胃鏡一起做。享受老年醫保之後,我按規定隻能每次做一種,否則不能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