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76)
2021 (160)
2022 (109)
2023 (125)
清明時節雨紛紛
早上上班開機,日曆顯示為4月5日(周二)- 清明節。怪不得國內的同事電郵告:
“由於是清明假期(換休連休3天),到明天所有人才上班,所以這幾天小侯找不到船代的有關人員,不知道他們在放假前所說的已經與美國方麵聯絡的後續情況,很糟糕。隻能等明天上班後找他們”。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成了紀念祖先的一個重要節日,國內現在法定放假一天。也好,難得乘機清閑一天。微信朋友圈有人上傳了傳說中的晚唐詩人杜牧的堪稱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以前人們都認為,這裏的“欲斷魂”是指清明節時掃墓的人們思念故去的親人,失魂落魄,心中充滿悲傷惆悵。但是近來有學者指出,唐代的清明節隻是郊遊踏青的時節。全部唐詩裏麵,沒有一首是描寫清明掃墓的就是證明。宋元以後,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並統稱清明節,清明才有了掃墓,祭奠先人之說。所以,這首詩的整體氛圍更像是郊外的春遊(雨、酒、花),這裏的“斷魂”很可能是“銷魂”,即陶醉在自然風光裏的愉悅感受。
斷魂的行人中或許有掃墓者,但詩詞與掃墓無關。而應該是出門在外的遊子(行人)在他人歡樂郊遊之際,借題抒發痛徹心扉的思親心情,致使詩人此刻隻想借酒消愁!
父親走了快20年了,在“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下,我當時力主把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的萬佛公墓。但由於工作和距離的原因,我隻能借每次回國的時候去看望,而很少能在清明時節為他老人家掃墓,為此我時常自責。母親今年93歲高齡了,經常跟我念叨,她走了之後不要把她和父親合葬在一起,原因是我們做兒子的每年都不能去為自己的父親掃墓,將來孫子輩就更無人去了。與其“墳頭長草”,她說那還不如幹脆把她的骨灰撒到大海裏算了 – 她的話讓我無地自容。
盡管我和老婆不能回去掃墓,特別是這疫情肆虐的三年,持國外護照的回國堪比登天。但是,我們沒有忘記他們。每年都會在春節期間為故去的父母(我的父親,她的母親)送上祭品(其實就是老婆到亞洲人開的超市買些紙錢,我們燒了上天),期盼他們在天上不缺錢花,過得幸福美好。雖有迷信之嫌,但卻是我們寄托哀思的一種方式。
老婆今年春節在給故去的父母“送錢”
走筆至此,天氣預報告中的細雨如期而至。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際,但願上天的列祖列宗保佑後世子孫平安,安康,幸福。也希望我們活著的人能不負祖先,不負今生,不負未來。
二零二二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