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大姐來微信:“伯伯在養老院去世的,我也是久久不能釋懷。直到母親去世,我就在她身邊,看著她停止了呼吸,模著她漸漸變涼的雙手。我悲傷但不再恐懼。接受死亡也是我成熟成長的過程,死亡很偉大也很文明。”
讀後,老婆說,你家人都挺能寫,寫得最好的是你大妲。換句話,你自己和自己玩的本錢最厚。何必出戶,自有天下。你有的。
於是,寫微信給大姐:
你經曆了多少事情!農場那些個事,進城後那些個事,寫寫,當很有意思。其實它們都是自己活自己,自己擁抱自己的資本。這裏公園裏坐成圈的多是老太太,何其風趣,她們。偶然聊上幾句,眼睛裏都有光亮,態度裏都有積蓄。
人老莫話多,但要想得多。是發現自己魅力的時候了。思想貧乏,感受力沒了,說什麽也說不出趣味,想什麽都是白開水,是為老之所忌。姐,你不是。母親去世,你們寫來微信“天塌了”;姐夫走了,你感歎“有個伴兒多好”“死很偉大很尊嚴”,這些話是每個當口我聽到的最好的話。比張愛玲說得都好。這是你的本錢和魅力。
大哥經熬,因為想得不歇。牙不好了,眼不行了,聽也難了,所謂一扇扇門在關。不要悲傷,思想的時候到了。
我認為,思考益於健康,加深思考是上年紀人應做的事情,活動筋骨是為了加深思考。嶽母想到最後,一直有對時事的敏感。什麽時候什麽人她都說得上話。九十之後,仍是這樣。孤獨感其實也是種思考,但不要任其感而不想。嶽母孤獨了很多年,但她一直在思想,認識加深加細,使她和自己結伴。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是假的,自己抱抱自己才是真的。二哥就是想得不歇,因而活力十足。姐和姐夫本來在趣味上,思想敏感度上,不一個檔次,應當去想自己所想,活完全的自己。
五十以前,睡著為了醒著;五十之後,倒過來。六十以後,到處走走看看;七十以後,應當孤獨,即自己和自己玩,不然,有點不搭。我媽,得熱哄。嶽母,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獨處。人生質量迥異。
你說“享受孤獨”,好境界! 人其實最知音的是自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個人就不孤獨了。“誰與同坐,明月清風我”。
你說,在理工大冶園散步看一個老婦人,年齡和我差不多,她在和一樹的梅花喋喋不休的講話,好奇問一下,它能聽到你的話嗎?“能能能”。人生境界在自我。”
梵高說,他家的小後院夠他畫半年。這樣的悟性和生活的品味,你也有。我們到了在自己胸臆之間旅行的時候了。自己心裏的名勝,我們跑了幾處?
你有這樣的實力:有內容,有悟性,你心裏有樹,還有佛。獨處就不再孤獨,這話說得好。
另,你是天生抓住了文章三寸的人。
從文字的縫隙認領自己那份痛, 默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