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讀議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 議:想過,包括幻想,理想,夢想,….. 就是沒想到,才
逢。
邂逅,偶遇,撞上了,怎麽心裏都有個影子,隻是沒露。一旦發生:“原來如此!”
都不是逢。
無從得知,從來不知,穀歌裏沒有,GPS暈菜。發生了,就在眼前,
逢
了。
蠻痛,也蠻苦,但段子氣,侃。
晉之清流,馬雲富,習家貴,都玩膩了。再玩啥?不知道。
所以
“逢”。
痛而不苦,苦不至痛,到處轉悠。這倒是掂量出了點清流者流的斤兩的點。
逢
是這篇文章的三寸。)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議
“山有
小
口”。
溶洞? 若是,不奇。
不“小”,就不用“逢”?不“小”,就沒“豁然開朗”;不小,還會有嗎?
清流,不玩奇,那是早玩剩下的。
清流不過是“ 我想說點別的。”
“小”
是此篇的話閘子開關。)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 議:一撥問了,又名來一撥;吃了一家,又吃幾家。這可當這篇文章囉嗦處。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是此篇中的大話,政治話。說明著,陶而不仙,陶而不隱。老百姓怎麽會問江山姓名?隻看帳上工資到沒到。
這八個字告訴:桃花源記不是逍遙遊。
“不足為外人道也”。
原來“怡然自樂”是偷著樂,即樂中有憂 , password 給別人猜到了。
這裏說出的痛,比蠻痛要痛得深點。
陶潛的筆力,露了一把:痛在加深,筆在走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議:誌而詣,蠻俗的。覺得。
尋而迷,蠻編的。以為。
“未果,尋病終”,有點神鬼叨叨了。
有必要加上這段嗎?
就覺得,最近後兩段,寫得蠻low 的。)
( 總議:
桃花源記,有些逃花源記;
陶非莊,也非道。遇事報官,且說得上話。
陶潛,瀟灑嗎?
陶潛的文章真的那麽好嗎?
用“桃花源”來說快活灑脫,有點想多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