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篇》讀議(五)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先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議:
“雖”字在說,孔子的夥食相當好。很少吃得不好。
“瓜祭,必齊如也”,有點端和表演。
正經和假正經,是為讀儒一惑。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是把正經的學和悔逼成了“不厭”的裝,“不倦”的演。
“三人行,必有我師”,不過是在找“一字之師”,想告訴的是,除了這一個字,我都認識。不及“三個臭皮匠勝於諸葛亮”老實。
孔人釋仁,類似老子釋道,就是個說不清。在繞口令,把點正經快給繞成段子。
儒家,自誕,就七分正經,三分滑稽。
能見到的孔子像,說老吧,頰挺潤滑;說壯吧,腰拱著;好像總微笑著,定睛於其睛,卻是一絲笑意也沒有的;孔子斷不敢說“我是你的路”“我是你的光”,隻會嘀咕“上智下愚不移”。
《論語》,亦莊亦諧,像是沒法記成正經。譬如這《鄉黨篇》,裏麵有多少學生之於先生的吐槽啊!讀到這些,孔子活了,好吃,嘴刁,難纏,不做家務,用在吃上舍得花錢.... 可小不正經也露出來。
“儒教”“孔教”,再叫,也不成教,大約和儒與孔七分正經三分不正經相關。
自己的書架上,是把《論語》放在曆代筆記中的,其左鄰為《山海經》,右舍為《世說新語》。妥妥的。
一本正經,是要脊梁筆直的,即要有不會為凡俗打擾的理貫穿。譬如基督教。
你敢摸摸甚至拍拍孔夫子雕像的肩。別說曾試過,曾想過觸摸十字架上的耶穌嗎?
想到過和耶穌打擂台,來場大辯論嗎?
耶穌從來不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那是學堂裏的營生。“我是光,跟著我”,才是耶穌的話。
耶穌本身就是正經,一本正經,不必“一日三省”地修煉。《聖經》多厚!沒一處滑稽。
耶穌怎麽可能會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男女之俗?他有的是,在戈壁中領埃及人向耶路撒冷長征。
一口不少吃,頓頓小酒小肉,也隻能“酒肉穿腸過,我佛在心中”的水平。以此喻儒,有點過份,但不太過份!
坐席擺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議:
若於正式外交場合,這樣做,是“你不把青天白日旗拿掉,我走人”。
但也挺煩人。本去談大事,進門就得到處看一遍,有沒有青天白日旗,山鷹旗,法輪功的“真善忍”。
若不是,便是矯情。順手放放正的事兒。
所以,“席不正,不坐”,確是正經,可也是小器。小器的正經很容易變成雜耍。譬如搖鵝毛扇,搖紅寶書。
孔子有德,德不入道,尺寸不夠。以為。當個思政課,ok! 其他,不夠格。
同本鄉人在一塊兒飲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才出去。
鄉裏人舉行迎神驅疫的儀式時,孔子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托人向住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時,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議:
好文章!
昨天聽《為什麽不會給六四平反》的演說帖:“關於六四,有各種說法。而且,說法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聽不下去,撂了。
“我們很熟了,就不繞了,開門見山”。一聽,就知道在繞了。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斯文有出塵之淨,出浴之爽!
文哉,孔弟子!絢哉,孔弟子!帥哥呆了!
看起來,孔子周圍的人,相當的不怎麽樣,不然,孔弟子怎麽記得這麽清楚,這麽細節?
漢俗,唯convenience 是求,上點規矩的,馬上鶴立。看八國聯軍進北京的照片:哪個鬼子兵上不了台盤?哪一個臣民上得了台盤?不是一盤散沙,是一埸糊塗。
鄧小平訪問美國回,大抓五講四美。這比他們當年鬧五四時講德先生賽先生,更“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說不上多崇高,可也算做了件實事。《鄉黨篇》走筆至此,算是“喝出點味來”。雖然就是個小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