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敵對雙方在戰場上采用了一係列先進技術,從遠程操作的無人機到天基監視、精確武器、高超音速導彈、手持式幹擾機、人工智能、星鏈等等(下圖 The Print/FINANCIAL TIMES)。人們認為,現代戰爭形式正發生革命性變化,無處不在的監視與新型致命武器相結合,使傳統武器如坦克和大規模進攻人海戰術中的士兵成為耗材。如軍事戰略家哈姆斯(T. X. Hammes)就預言,烏克蘭的無人機、人工智能和商業技術的快速適應正在創造“一場真正的軍事革命”。穀歌前首席執行官兼五角大樓顧問施密特(Eric Schmidt)認為,烏克蘭正顯示“戰爭的未來將由無人機發動並決定勝負。”
但我們在俄烏戰爭中看到的更多場麵,卻並非“戰略家”或“軍事專家”家們口中那麽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高科技化”戰爭,而是熟悉的傳統戰場景象 -- 步兵在泥濘的戰壕中艱難跋涉,戰場上布滿了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雷區,發射數百萬枚非製導炮彈轟擊敵軍的常規火炮。
那麽問題就來了,美國,以及西方盟國,花費天文數資金研發出的那些將引發“軍事革命”的高精尖武器,難道不管用?其實交戰雙方,尤其是烏方,使用的高精尖武器還是管用地。要不是西方援烏的這些武器,烏克蘭可能早已對俄俯首稱臣了。至少,烏軍不可能在戰場上反守為攻。高精尖武器及其代表的高新技術沒能在戰場取得對傳統武器的壓倒性優勢,多半是因為軍隊適應了高新技術帶來的威脅,因為雙方在烏戰場采取的反製措施大大減少了新武器和裝備對戰爭的淨影響。由此,俄烏戰爭在很多方麵看起來更像是傳統的武裝衝突了。大量使用高新技術的俄烏戰爭表明,通往勝利道路是漸進的適應,而非結構性的革命轉變。當戰場上的對手是一個像俄羅斯那樣的軍事大國時,即便高新技術武器的大量使用也決定不了戰爭的勝負,甚至都難以決定一場局部戰場的勝負,如烏軍正在實施的“反攻” (下圖 The Times/Atlantic Council)。
高新武器的效力
評估高新技術武器的效力的一種方法就是查看它們給敵方造成的損傷。就目前可得的統計數字來看,俄羅斯和烏克蘭武器在這場戰爭中的實際殺傷力與之前幾場戰爭中幾乎沒有什麽兩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低。例如,盡管烏軍使用了大量美國和歐洲國家提供的致命精確反坦克武器,烏克蘭的坦克損失仍然很大:俄羅斯和烏克蘭各自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參戰坦克。入侵時,俄羅斯有大約3400輛現役坦克。但在戰爭的前350天,它的損失在1688(開源組織Oryx通過照片驗證的數字),損失率約50%(下圖 THE KYIV INDEPENDENT/ARMYRECOGNITION)。烏克蘭在開戰時部署了約900輛坦克,在前350天內損失了至少459輛(Oryx的數字),損失率至少為51%。
作為參照, 1918年亞眠戰役期間,英國在短短四天內就損失了98%的坦克;1943年,德國坦克的損失率為113%:德國損失的坦克比年初擁有的還要多。1944年,德國損失了年初使用的122%的坦克;蘇聯在1943年和1944年的坦克損失率分別為109%和80%。在諾曼底的一場戰役中(1944年7月的古德伍德行動),英國在短短三天的戰鬥中損失了歐洲大陸30%以上的裝甲。
那麽,有大量無人機和先進西方導彈參戰後俄烏雙方的飛機損失又如何呢。在近一年半的戰鬥中,烏空軍損失了至少68架飛機,占烏克蘭戰前機隊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羅斯空軍損失了入侵前2204架軍用飛機中的80多架(下圖 YouTube)。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一名新的英國飛行員的預期壽命隻有11天;1943年,德國空軍損失了年初251%的飛機;1944年德空軍的損失率甚至更高:到6月時,它就損失了1月份飛機數的146%;1943年,蘇聯的飛機損失率為77%,1944年為66%。
我們經常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這樣的場景:俄烏兩軍使用無人機尋找敵方目標,然後使用網絡通信快速傳遞信息,以進行製導火炮的精確交戰。將無製導炮彈與新的無人機偵察和快速瞄準係統相結合,通常被描述為烏克蘭的一個新的深刻發展。如果假設85%的俄羅斯傷亡是由烏克蘭炮擊造成的,俄羅斯在戰爭的第一年就遭受了多達146,820人的傷亡(烏克蘭國防部數字),烏克蘭在第一年總共發射了約165萬發火炮(據布魯金斯學會估計)。這意味著烏軍每發射100發炮彈,就造成約8名俄羅斯人傷亡。曆史學家迪皮伊(Trevor Dupuy)估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每發射100發炮彈,可致大約3人傷亡。 (下圖 TASK&PURPOSE/NBC NEWS)
進攻的代價
在陣地攻防方麵,俄羅斯最終成功攻占巴赫穆特,但那是在經過十個月的戰鬥和大約6萬至10萬名俄羅斯士兵的傷亡之後取得的。俄羅斯在2月份對烏克蘭南部馬裏烏波爾的襲擊持續了近三個月後,才占領了這座城市。烏克蘭對赫爾鬆的反攻勝利也是通過長達數周的緩慢而昂貴的消耗戰之後獲得地。正在推進中的烏克蘭反攻,盡管有大量西方高新武器的加持,也進展緩慢,頗令美國和歐洲盟國失望(下圖 YouTube)。
這也與之前的戰爭相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4年德國對比利時和法國的首次入侵在四周內推進了200多英裏;1918年盟軍百日攻勢將德國人擊退,在大約180英裏的戰線上占領了9500多平方英裏的德國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的俄羅斯庫爾斯克戰役使德國侵略者傷亡超過16萬人,摧毀了700多輛德國裝甲車,但未能突破蘇聯的防禦。1944年和1945年,盟軍對意大利哥德防線的多次進攻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盟軍傷亡超過40,000人。在烏克蘭,麵對無人機、精確武器、高超音速導彈和天基監視,交戰雙方均不乏攻防成功與失敗的例子。
武器/技術與戰場勝負
不論是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抑或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美軍在阿富汗和現在的俄烏戰爭,技術進步在戰爭中隻是影響結果的一部分。人,特別是掌握武器的人(士兵)如何使用技術和適應敵人的裝備往往更重要(下圖 BBC)。
之前的步槍(rifle)子彈隻能殺傷單兵,而1914年時,四門75毫米野戰炮在一次轟擊中的炮彈碎片可覆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這時的軍隊挖掘戰壕、掩體和防禦工事來掩護士兵。為了適應新武器的殺傷力(矛),人們開發新的工具(盾)來對抗:反坦克炮催生更重裝甲的坦克,更重裝甲的坦克再催生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然後更重的裝甲,……。軍隊用技術來適應敵人的裝備,於是將坦克、大炮、工兵、飛機、導彈等結合起來,掩護士兵的進擊行動,以分散的部署來降低敵方攻擊造成的傷亡。
同樣的情況也在俄烏戰場發生,-- 昂貴、複雜的無人機被製導防空導彈反擊,戰鬥人員部署更簡單、更便宜、數量更多的無人機,而這些無人機被更簡單、更低的高射炮和手持幹擾機等反擊。烏軍GPS信號進行製導的海馬斯(HIMARS)導彈在戰場發威後,俄羅斯人就以信號幹擾來降低海馬斯導彈的精度,減少傷亡(下圖 YouTube)。
這種武器致命性越來越高但被攻擊目標的損傷率並未相應上升的情況表明,技術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更好的工具肯定是有幫助的,如擁有西方援助武器的烏克蘭顯示的那樣,能夠應對數量優勢的俄羅斯軍隊。同樣是烏克蘭,在用西方武器反攻時,卻很少在戰場上占上風,因為俄軍已適應了烏軍的戰術和武器,有了反製的辦法(下圖 YouTube)。
傳統武器和高技術武器
俄烏戰爭迄今的演進證明了一個事實 – 幾件新式武器並不能改變戰爭進程。在1916年坦克問世後近110年的今天,俄烏雙方都繼續依賴坦克作戰,並正在盡一切努力獲得更多的坦克。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代國防辯論中,要求革命和轉型的呼聲司空見慣。一年半的烏克蘭戰爭證明,戰爭主要還是要依靠傳統武器進行,前提是交戰雙方軍事實力相近,即便其中一方主要仰賴外援。
那麽,一個國家是否就應當放棄研發先進武器呢?當然不是。非但如此,而且應該大力發展高技術新式武器。畢竟,對手在前進(無人機、海馬斯遠程火箭、星鏈等等),你必須適應 -- 軍隊必須采用新的方法和裝備。否則,伊拉克軍隊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場景就會重現;當台海真發生戰爭時,結局就可能是一方完勝另一方。當然,最好還是‘和為貴’。因為即使是完勝方,也免不了‘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時,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著名對聯浮現在我腦際:“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本文主要內容源自比德爾(Stephen Biddle)發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題為“Back in the Trenches”一文。比德爾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與公共關係教授,他同時任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防政策副高級研究員。比德爾係《軍事力量:解讀現代戰爭中的勝利與失敗》一書作者。
參考資料
Biddle, S. (2023). Back in the Trenches.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kraine/back-trenches
1 烏克蘭現已打成一戰式的陣地戰。二戰中很“爽”的運動戰已不可能。
2 @新林院:沒錯人都受個人經曆影響。你知道奧布萊特為何好戰嗎?她是捷克二戰前亡國時的駐美外交高官之女,亡國後在美避難取得身份。從她國恨家仇的角度,英法當年若為了保衛捷克,應不惜對德宣戰,不然就是對邪惡帝國姑息養奸。所以她當了國務卿,十分好戰。
據說美國也是。越是在戰壕裏打過仗的,越不輕易言戰。一天也沒上過戰場的,反而動不動就想打仗。
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Colin Powell 在越南打過仗,知道戰爭的殘酷。他提出了Powell Doctrine,大意就是國家安全沒真正受威脅就不要打仗。他是著名的“reluctant warrior”。
而一天也沒上過戰場的女國務卿 Madeleine Albright 則是一個戰爭瘋子。她的哲學和Colin Powell 正好相反。她的哲學是:有那麽好的軍隊,不用幹嘛?她對美國經濟製裁造成50萬伊拉克兒童死亡覺得“很值”。
以下這篇文章講 Colin Powell 和 Madeleine Albright 一次針尖對麥芒的較量。
https://responsiblestatecraft.org/2021/10/18/remembering-powells-revealing-exchange-with-madeleine-alb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