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嗯,挺愛幹的活兒。
正文

病毒“滅活”與“消滅”能混為一談嗎?

(2020-01-29 10:30:17) 下一個

病毒“滅活”與“消滅”能混為一談嗎?

文:格致夫

 

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有國內病毒領域專家向公眾普及淺顯的ABC,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考慮到受眾對專業知識的接受能力,即使專家用語淺顯,甚至不夠嚴謹,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位美國臨床醫學教授喬某卻對國內專家的專業說法也不認同了。這不,有博友轉貼了其大作《病毒能殺死嗎?武漢病毒能被消滅嗎?》,文中挑刺國內專家的說法:“56oC 30分鍾即可滅活這種病毒”是一種誤導。他的要點是:病毒沒有生死,也就無法殺死。即使滅活的病毒仍然可能引起感染!

這位美國專家大作中所普及的病毒基本常識或許沒毛病,但就是外行也能看出來,該專家對國內同行的挑刺兒則明顯過於牽強了。

首先,中國專家所有的字眼是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滅活”出現在武漢的新冠病毒。“滅活”不可以理解為失去活性、失去感染能力嗎?這個字眼與這位專家標題所用的“消滅”一詞能混為一談嗎?

網上關於“滅活”概念的專業解釋已經足夠明確:

“滅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殺死病毒、細菌等,但是不損害它們體內有用抗原的方法。滅活病毒,會使病毒蛋白的高級結構受到破壞,蛋白不再有生理活性,所以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但是常規的滅活不影響病毒蛋白的一級結構,意思就是病毒蛋白的序列沒有變化。”

“破壞微生物的生物學活性和破壞血清中補體的活性稱之為滅活。滅活也指用熱力或化學品如甲醛、丙酮、酚等殺死致病性的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製成滅活疫苗的處理方法。這些方法均不會損害微生物的保護性抗原。”

對比這些專業定義,中國專家關於“滅活”病毒的說法顯然沒有問題。就是“殺死病毒”的說法也是可以接受的,隻是此殺死非彼殺死而已。

將人家的專業術語“滅活”愣是牽強地與不規範、不嚴謹的“消滅”相提並論,恐怕就說不過去了。

而這位喬專家自己也承認:控製傳染病的本質是不讓病原在人類傳播,而不是徹底消滅病原。例如鼠疫,麻疹,甚至天花等傳染病雖然號稱滅絕,隻是表示停止了在人類的傳播,其病原體並未從地球上消除。

既然有這樣的認識,就更沒有理由否認國內專家的“滅活”說法。又何需強調無生命的病毒不存在被“殺死”?

就是有生命的人被殺死了,也不意味著必然“從地球上消除”,土葬後的屍體就可以存在很長時間嘛。而其關鍵在於,無論存在與否,死人已經不能對世界產生直接反應了。

其次,美國的喬專家進一步挑刺兒:“盛傳的冠狀病毒在體外隻能“生存”3小時左右,非常不準確或者不正確。頂多就是指的是病毒的感染能力降低,比如,外殼蛋白變性而不能有效吸附和進入細胞。”

任何人都可以質疑這類流傳的說法。但問題是,他在大作開始就強調:“新,就意味著沒有真正的專家,沒有人真正有確切經驗。

那麽,喬專家自己又如何能夠斷言,人家的說法“非常不準確或者不正確”呢??其邏輯不正是建立在自己才是專家的基礎上嗎?這算不算自相矛盾呢?

第三,美國喬專家為了支持自己的辯駁,還舉出了這樣的例子:

“基因治療科研中除了使用病毒,還用脂質體為載體將核酸物質送入細胞,甚至裸基因物質也可能進入細胞引起複製。這些技術其實就相對於人工的病毒感染。”

乖乖,你可以用人工感染病毒的高端技術來證明“滅活的病毒仍然可能引起感染”??祭出這樣令人驚詫的邏輯,恐怕這才是對公眾的誤導!

民眾真正關注的就是病毒的自然傳染能力,而非運用特殊技術才能發生的人工感染。怎樣才能讓病毒失去自然感染活性,才是民眾的關注焦點。而國內專家提供的正是這個信息。

在本人看來,如果這位美國喬專家的大作隻是普及病毒相關的概念和基本知識,而非否定國內專家的說法,那將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令人遺憾的是,這種過於牽強的否定,反而在客觀上容易引起誤導—-認為滅活的病毒仍然是需要特別應對的威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