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唯一的一位獲得美國建築師學院院士的大陸人;他被譽為當代小貝聿銘,受到過中國領導人訪美時的親切接見;他曾是全美國前10大建築設計公司的總裁……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仍然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就是建築師張銘。
結緣建築:初出茅廬,拔得頭籌
和許多淘金者不同,張銘是因為自身的優秀來到美國。1986年,張銘考取公費留學美國。回憶起初來的經曆,張銘還是能記起許多細節,“那時候我剛大學畢業,一個月工資才拿60元錢,也沒有任何海外親戚,所以隻能靠公費出國。”國家一次性給出的出國費用,對當時的張銘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他沒有舍得全部自己留下,而是將幾乎一半的錢留給了媽媽。而他自己初來美國,為了省錢,就租在一個蟑螂、老鼠特別多的“鬼屋”公寓裏麵。
張銘一直是個非常能吃苦的人,在留學生涯中,他並沒有利用國家每個月給的300美元補助去胡亂花費,而是有計劃的節省下來,除了必要的房租和生活開銷,張銘每個月都能存至少100美元。一年半之後,張銘用節省下來的錢給家裏買了八大件。提起這段,張銘說當時就挺有成就感,“那個時候像進口電冰箱都要指標,在國內買不到,不過我們可以去出國人員服務部,可以拿外匯指標買八大件。”
在建築行業初出茅廬的張銘,很快就展現出了他的與眾不同。張銘說,在建築這個行業,創業之初隻能通過設計競賽來表現自己的能力,因為如果公司沒有一定的資質,沒有相應的信譽,別人就不會找上門來。張銘的優勢之一就是曾經代表美國的大公司在中國做了很多客戶的項目設計,有資源,很多人都認同張銘的個人品牌。“他們都要求我參加當時叫做‘廈門江頭高層建築群’的國際設計競賽,當時有四十幾家參加競賽,競爭很激烈”,張銘抓住了這個機會,拔得頭籌,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年輕的張銘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在之後的數次競標中接連獲勝。
癡迷設計:天人合一,中西合璧
在張銘看來,“設計”一詞可以拆分來解讀,設就是設想,計就是計劃。設計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戰略意義的創意過程,落實到建築和產品上,目的是為了產品更受使用者的歡迎。張銘的設計理念就是人性化的天人合一的設計,尊重使用者的感受,尊重當地環境和文化,不僅讓使用者在裏麵感到舒適,還要有跳躍性的地方抓住特定需求。很多人在上海新天地流連忘返,因為它既結合了上海老裏弄的元素,功能上又完全現代化,這就是新的人性化的商業體現,也可以說是它的亮點。好的設計應該是“去設計”的設計,是一個升華的過程。
張銘介紹說,2006年他設計微軟公司所在城市雷德蒙市政廳,這個政府項目需要公開設計招標,當時邀請到十幾家很有名的設計公司參與。張銘他們並沒有很多政府項目經驗,沒想到當時13個評委無記名投票全部投他們為第一名,市民評選也是第一。張銘覺得這對他來說鼓勵很大,第一次在不擅長的領域戰勝這麽多有經驗的國際性品牌公司,這也充分反映了好的創意絕對能獲得大家的賞識。這個項目的創意就是將中國的天人合一元素結合在其中,在體現政府威嚴的時候,也融合進親民的元素,讓大家有親切感,真正把政府變成服務社區的地方。
由於很好地吸收了中西建築文化的精髓,在高層建築、城市綜合體的開發規劃、民用建築、公司總部、高科技園區以及總體規劃等方麵,張銘顯示了卓越的設計才華。不僅在美國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作品,他率領的團隊在參與中國市場之後,僅用10年時間投標25個項目就中標20個項目。至今張銘已在中國60個城市完成了100多個項目的設計,包括華為北京科技環保園,上海張江集電港,好幾個華潤萬象城,湖南健康產業城,福州海峽青年交流營等。他的合夥人曾經稱讚他為“最具有天賦、最具有天才、最具有創意”的設計師。
看待成就:初心不變,回歸平常
張銘身上始終有一種謙謙君子的氣質,這或許得益於他有一位教語文和國畫的父親。早已功成名就的張銘,在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時,隻是淡淡的說,“我是個很平常的人。我隻要不出差,就爭取每天送兒女上學,盡量做一個稱職的爸爸。沒有覺得我自己有什麽成就,就是喜歡做設計。設計這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不進則退。怎麽看待自己和別人怎麽看待你,是兩回事。”
回憶起當初為什麽選擇建築行業,張銘認為和小時候的兩個經曆有關。他10歲的時候跟祖父去上海看姑奶奶,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人民廣場邊的國際飯店,有24層樓,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太少見了。“當時想都沒想到,像我們南京也就是七八層高了不得了,所以看到24層在小孩子眼中覺得就是個奇跡”,張銘認為自己之所以後來選建築,這是一個因素。另外他小學有個同學的叔叔外派到聯合國,寄了一張紐約的明信片回來,上麵的帝國大廈有100層,張銘覺得不可思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麽高的建築。張銘認為,就是當初的好奇心讓他與建築結緣。而他從小就文理藝體各科全麵發展,這為他後來的建築師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現在的年輕設計師如何培養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張銘給出的建議就是,做設計獨立思考很重要,但是一切都需要平衡。他覺得,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一定要有開放的思維,就是要能接納別人的觀點,並延伸出靈感。設計師要有團隊觀念,不僅是設計師團隊內部的合作,更是和開發商、顧問團隊以及政府等的合作。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信息量的激增,年輕設計師的前途無限。(崔依依)
作者有話說:清晰的記得采訪張總時在他Bellvue的辦公室,張總為人特別低調,太太Tracey是一位PHD。當時正好是張總公司的一個正在競標的項目在鄭州,文章很幸運的發表2018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過沒多久得到張總的喜迅,鄭州的項目中標了,我本人有著滿滿的成就感。其實在國內做事情就是這樣的,政商是需要聯合的,做一個成功的項目,是一個團隊共同的努力,需要過硬的專業技術實力,也需要專業公關的軟實力,外加一部分的運氣。
公費, 學, 留美國
若是放幾張作品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