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近500年中國所走的路想到的…

(2019-06-13 17:23:51) 下一個

從近500年中國所走的路想到的…
公元1404年,鄭和出使東洋, 通過與日本國王磋商, 使其本國主動出 師剿捕倭寇, 並將其首領繩之以法, 日本國王還接受鄭和的 建議, 接受了明朝賜予的日本帝國封號、印信和官服等, 並遣使致謝, 與明朝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雙方還簽訂了 《勘合貿易條約》, 即 《永樂條約》。
公元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208艘艦,約有3萬海員, 借此炫耀大明帝國的國威, 同時, 也希望加強與東南亞地區和國家的聯係。
公元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隻有三艘船,88名船員。
公元1521年,歐洲15個貿易使團試圖與明朝政府建立貿易互通,被明朝政府婉言謝絕。
公元1664年,清政府規定從山東到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3千米。清政府規定“片板不得下水”。
1764年,英國發明了珍妮紡織機,它比中國傳統手工紡紗機的速度快8倍。
康乾盛世(公元1684年-公元1799年)的繁榮,使接班的嘉慶帝在對外貿易上更加保守。
公元1816年,英國貿易使團,希望與清政府互通貿易,但是被嘉慶帝繼續拒絕。同時,英國貿易使團在北上的沿途中,也發現了清王朝的實力和真相。
公元1838年,英國艦隊再次登上中國沿海,他們的艦船上不再裝載貨物,而是裝上了鴉片。
公元1838年到1839年,英國出口到中國35,000箱鴉片。
1839年英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轉眼就變成了順差。
戰爭是無可避免了!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艦隊在9分鍾內就占領了浙江舟山定海,最終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
從1400年到1900年,中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500年期間,西方經曆了文藝複興,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
西方在大闊步地飛躍,東方中國卻停滯不前。明清兩朝政府,都以穩定壓倒一切,隻關心建立中國內部的政治統治,維持現狀,不關心經濟發展,對外實行閉關鎖國。嘉慶皇帝曾說“中國為天下共主(宗主)”。
清政府的有識之誌,痛感中國積弱已久,上書建議政府引進西方先進機器設備。
公元1872年至1875年,政府共派出4批120名留美學生,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製造工藝。
清政府在此期間,建立了馬尾造船廠,北洋艦隊。
同時,一水之隔的日本,不僅僅了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製造工藝,更加采取西方的政治體製。這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
日本的明治維新早期,日本派出了龐大的歐洲考察團,在長達一年九個月的摸索考察裏,探索出一條以日本自身政治與法律製度特點、本國的儒家與神道思想和西洋的科學技術主義相結合的獨特國家製度和發展道路。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其中心觀點認為“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其中的口號“脫亞入歐”甫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今後日本發展與邁向現代化繁榮國家的金科玉律。
日本艦隊更是以中國北洋艦隊作為假想敵,長期進行針對性的軍事訓練。
公元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日本艦隊擊垮北洋艦隊,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中國從1405年起,鄭和七次下西洋,威震海內外,到1895年中國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曆時500年,從盛及衰,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個人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從上到下,尤其是當時中國國民思想的集體性僵化,因循守舊,又懼怕改變。從先前的極度驕傲到極度的自卑,前後不過50年間, 而中西思想,文化,經濟上的漸行漸遠卻是經過了將近500年!
技術落後必定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更可怕的是思想的落後。思想的落後才是中國積弱500年的最根本症結所在!
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裏率艦隊直入江戶灣,強迫日本幕府與之談判,1854年1月,幕府無視朝廷下達攘夷要求,與美國簽訂《日美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最惠國待遇,正式宣告鎖國政策結束。此後英法等列強繼之訂立一係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在西方列強的艦炮下,不得不打開國門,卻在社會的方方麵麵提出改革:
·  社會文化方麵,提倡學習當時的先進國家的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來自先進國家的著作。
.  財政與經濟,日本於1871年廢除原有的禁止土地買賣的法律,並於1874年頒布 新法律承認土地的私人所有       權。由此土地可用於買賣和擔保,私有產權受到法律保護,資本主義製度的基礎得以鞏固。
從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百日維新可以得出結論:
解放思想,尤其是解放絕大多國民的思想,是解放生產力的第一要素!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