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敬璉傳》讀後感

(2019-05-03 21:59:29) 下一個

讀書筆記-《吳敬璉傳》讀後感

近期我淺讀了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吳曉波先生著寫的書。掩卷之後,沉思良久。“苟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可以是吳敬璉先生的真實寫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以描繪老先生的思想情操。《南方周末》的評價尤其經典:“皂雕寒始急,天馬老能行”,作為當代中國的一個符號性人物,吳敬璉(先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經濟學家的職業範圍。他的學識,他的操守,他的社會責任感,匯集成達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圍的人,而每多一個被他感染的人,中國走向“好的市場經濟”就多一份希望

2009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年,國內各家媒體都進行了報道,開展了一係列的評選活動。最終,吳敬璉先生以67.14%的得票率位列第一!

以下是本人對《吳敬璉傳》的一些體會和感悟。

首先,吳敬璉先生學識淵博,並且融會貫通,學以致用。1946年,他16歲的時候就讀過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高爾基的《在人間》,《魯迅全集》,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麽辦》。然而,他沒有沉浸於知識的海洋裏,而是積極投入“科學救國“的社會活動中,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知識。

其二,吳敬璉先生勇於麵對自己曾經的錯誤思想體係,毅然決然進行推倒和重建。1957-1967年中他全麵投入對計劃經濟理論的論證和反思,之後,以巨大的道德勇氣和理論武器,對那個他親自參與構築並且無比頑固的計劃經濟體係進行毀滅性的推倒。他如果沒有“苟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道義擔當和無比的勇氣,是無法如此毅然決然的!

其三,吳敬璉先生一直保持著自己思想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2005年以來,他遇到了三種勢力的夾擊。一是“左”派力量,二是“當紅權”,三是社會底層的民粹主義勢力,他們不由分說地反對一切的即得利益者。2007年9月,吳敬璉先生出版《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的序言中寫道:“經濟和政治改革的遲滯,造成了兩方麵的嚴重後果,第一,中國經濟繼續沿著依靠資本和其他資源投入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一路狂奔,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和經濟問題,第二,設租和尋租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貪汙腐敗,貧富差別擴大和失範愈演愈烈,。。。”

吳敬璉先生沒有選擇躲避或放棄,仍舊堅持獨立的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如果他沒有憂國憂民的博大襟懷,是無法堅持下去的。同時,他又是用建構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出建設性積極性的解決出路。從早期的“科學救國”-“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到現在他積極提倡的“法治的市場經濟”,等不同的方案和計劃,無不展示了其建構性思維和連一般經濟學家也罕見的預見和遠見。

唯一讓我感到有點遺憾的是:吳敬璉先生的思想深受唯物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熏陶和影響,相信“人可以自己解決真善美的全部問題,哪一個問題的解決,也不需乞靈於上帝。”—顧準(吳敬璉先生的恩師益友)。我個人認為:有限不完全的人類即使再努力,也無法解決無限完全的“真善美的全部問題”。同樣,完美的經濟製度也是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實現的,必須從人類的終極信仰上入手,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現有的經濟製度,減少社會不公平。信仰必須由內而外,逐步改變人的信念,恢複人的良知良能,體會並認識到人類隻是作為資源管家的身份,妥善合理地管理自然資源,並且照顧邊緣人和弱勢族群。

最後,還是借吳曉波先生在此書後記說寫的話來表達我對吳敬璉先生的敬意:”在吳敬璉身上,我不但看到了一個豐滿生動的生命,更目睹了幾代中國人尋找經濟自由的漫長軌跡,重溫了改革者的所有歡欣,苦惱與彷徨,觸摸到了中國變革“與生俱來”的特征-它的民族性,慣性及變化的種種可能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