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流行這個說法,人老了,有四寶:老伴,老本,老窩,老友
我覺得漏掉了:孩子在附近。這一點特別重要。
四寶+孩子在附近(親子關係和諧)+能自理,是最好的狀態。
實際情況是什麽呢?一一道來,
老伴:總有一個人先走,活著的一方,就缺了最重要的一寶了,華人有個統計數據女方比男方平均多活七年,生活中見到男的走了十幾年,女方還活著的,獨自生活很多年。有老伴就一定很幸福?很多夫妻矛盾重重,就差沒有離婚了。
老本:工作幾十年,總有些存款,還有養老金,隻要能自理,花費是有限的,就怕失能後的花費是無底洞了,往往會導致一貧如洗,這是個人不同的命運了無法預測。談老後,需要的特別的資金就是失能時還有比較好的照顧,沒有什麽虐待狀態。這樣粗算,包括能兌現的資產+現金流,一對夫婦活到80-85歲計算,沒有虐待水準的護理院或有護理員照顧各7年,夫妻至少要準備接近$200萬用於良好的護理照顧。有多少人有這麽多錢,不會超過10%家庭的。所以有老本到底是多少?每個人情況不同,標準也不同,條件越好的越不想降低標準,花費越大。很多人存款很有限,談老本,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追求的。窮人就不在乎什麽老本了,在西方國家吃福利,靠政府。
老窩:這個是相對最簡單的問題,大多數家庭至少有一套無論大小的房子。但是老了不能自理了,就有可能離開老窩進護理院。如果請人在家照顧,也需要老本呀。我曾祖父,就倒在老窩裏,連急救都不需要。這種境界是無法預測的。
老友:健康,走得動時,無論老友,新友,都可以互相來往。但是如果年紀比較大了,疾病纏身,身上到處都是疼痛,還有尿的問題,很多老人就主要呆在家裏了。加拿大還有漫長的冬天,出門跌倒問題大了。如果不能自理了,老友,這一項就不能期望了。我爺爺有個老同事老友住在附近,兩人退休後有時下下棋,聊聊天。幾年後,老友去世了,我爺爺還活了十幾年,爺爺就這一個老朋友也沒了。在北美,一年中僅僅在傳統節日見1-3次麵,不叫老友。難道平時就不需要交流嗎,是需要的。但能沒有什麽戒心,暢所欲言的,愉快交談的能有幾人。古話說:人生難得一知己,越大越是明白其中的含義。大多數老人脾氣固執,隻能聽好話,還有一些叫人看不慣的言行。誰會交友就得不斷遷就他人,多累呀。老人圈也是有層層等級,等級還很嚴格,鄙視鏈也很明顯。就是老友,先落單的,孤獨了,夫妻還都在的那對會經常和落單那個老友或老友配偶交流嗎?實際生活看到的,朋友交往如果是夫妻為單位的,落單的一方,就自動脫離這種老友交往模式了,天性活躍的還會融入某些集體。看到朋友夫妻都在一起也是一種刺激,索性就獨處或找別的圈子裏。老友,這一項也是需要很多條件。
孩子在附近:一碗湯的距離是完美的。就說父母孩子住同城的,如果老伴走了,落單的父或母親,很多實際情況是孩子內心害怕父或母親給自己的小家庭帶來麻煩。就算自己孩子孝順,孩子配偶不一定願意照顧配偶的父或母。最近又聽到幾例,媳婦罵婆婆,女媳對老人不尊敬等等。就別提孩子在異地的,老人一切靠自己了。孩子在附近,孩子家庭還孝順,這個要求很高了。很多華人老人英語不好,交流主要就是孩子家庭了,不像西人英語嘰裏呱啦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獨立能力很強。親子關係緊張的,即使住同城,也未必享受親情的溫暖。
在國外,同時具備這些寶,方方麵麵都比國內更困難。
人,是兼有理性和感性的動物,人性深不見底,人際關係是微妙而變化的,人也是會算計得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