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大腦中的特定的神經係統對外界的種種刺激做出的不同反饋,有悲有喜,有愛有恨,有喜歡有討厭,有憤怒有漠然,不一而足。
小的時候,我們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於是我們對父母很依戀,對外界很恐懼,離開父母片刻都會非常不安。對一個以前沒有見過的人要抱我們要親我們,我們都會很警惕,會扭開自己的小腦袋去避開,或用小手去擋住。我們會常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饑餓,病痛,還有憤怒,雖然哭聲會煩擾大人們,可我們還沒有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想法。隨著漸漸長大,我們對父母的依賴性漸漸降低,對兄弟姐妹也會變得熟視無睹。日日相見生活在一起,雖然沒有膩煩,但不會很在意他們的存在。但是一旦離開家以後,就會開始思念起他們,開始回憶以往的點點滴滴,開始想象他們現在都在幹什麽,他們是開心還是煩惱,會暗暗祈禱祝願他們一切安好!
從脫離父母的懷抱開始,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夥伴,會喜歡其中的大部分,也會有自己特別喜愛的,無關男孩女孩,不過不會為之寢食不安,也許一轉頭就會忘了他們。也有很討厭的人,不喜歡他們的態度,以及他們對待別人的方式,也許是因為他或她某個微不足道的小缺點。有時甚至可能會因為女孩子吃飯時臉上沾了一個米粒而沒有擦去就變得不喜歡她了,也許是因為一個小男孩在你身邊放了一個屁而討厭他了,雖然我自己臉上也會沾米粒而忘記擦,我們自己也會放很多屁。
到了上學的時候,我們會認識更多的小夥伴。這個時候,我們會開始對女同學有朦朧的想法,會產生初級的審美觀,會覺得找個女孩好看,原因可能是她穿了一件我認為很好看的花衣服,或這她的頭發是我喜歡的發型,也許多年以後回過頭來想想,方覺得那衣服那發型根本不值得我讚美。我們也會看女孩的臉,不知道什麽樣的臉好看,隻要覺得看著舒服,那就是好看。因為我們是農村人,所以總認為長得白淨的女孩就是美。
我們也會有要好的男同學,在一起時會有說不完的話,還會在周末或假日裏到對方的家裏去玩。也許會因為一兩件小事,我們會互相不說話,過一段時間我們又會和好。但小孩子的友誼來得快,去得也快。也許去年我們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今年我們就形同陌路了。
在學校,最在意老師對自己的態度。每個孩子(至少大部分)都會想辦法討好老師,贏得老師的重視和嘉許。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往往比父母還要重要。被老師批評了,就會覺得大禍降至,甚至有痛不欲生的感覺。這種想法,讓我們離開學校後,很少再去聯係以前的老師。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我們會更多地關注女同學和其他女孩子,這個時候我們的審美觀也在悄悄地發生改變。雖然我們還是更多地看臉,但是眼光也開始下移。我的發育來得比較晚,一直到大學畢業時,我都認為女孩的小乳房小屁股好看,隻是到了很後來才發覺豐乳肥臀跟有女人味。也開始注意女孩子的眼神,如果是自己認為是好看的女孩子掃過來一眼,就會覺得自己被電了一下,心跳馬上加快。
青春期對異性的情感我覺得是一個變態期,這個時期的情感完全是由荷爾蒙在控製,從自然規律來講,這是發情期。不管男女,體內被激素驅使而蠢蠢欲動,潛意識裏就是為了完成交配,產生下一代。我之所以是一個變態期,是因為這段時期的情感是不穩定的,一旦體內荷爾蒙下降後,這種情感再難以維持在原有的水平。甚至在交配體內放空以後,情感馬上漂移。這是許多人濫交的根源,是激素使然,與真實的情感無關。
男女結婚或組成家庭之後,相互之間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對方不斷釋放體內的激素,維持生理的平衡,達到心理和生理的平靜,因為體內過多的激素積累對健康有害,那些服用激素藥物的人最後的結果總是不好的。在體內激素水平下降之前要一個孩子,對維持家庭的存在是有好處的,孩子便從此成了家庭的紐帶。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孩子無論對父母怎麽好,總不及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因為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基因,孩子是傳承這些基因的載體,所以無論是動物還是人,他們對保護自己的基因存在或向下傳遞都有天然的自覺性。所以千萬不要去碰剛生產了小狗的母狗,也不要去逗孵蛋的母雞,她們這個時候的攻擊性最強。
當我們漸漸年長的時候,對外界的反饋能力也漸漸下降,我們情感的水平也不斷降低。我們常認為有人悲喜不輕易表露在臉上,那是對外界的反饋能力不高的原因,就象老年人一樣,或者是因為產生反饋的閾值很高。 這個閾值倒是可以隨著情感的鍛煉而不斷提高的,這個可能與性欲差不多吧!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