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N遍,非常喜歡,覺得是群充滿激情的大男孩的熱血之作,情感飽滿,遠遠超過之後的技術臻熟,感情懈怠的《霍比特人》。
《霍比特人》我基本一遍都看不下去,實在太敷衍交作業了。
導演Peter Jackson接戲的時候,應該還是個內心熱血的大男孩,電影處處都是精工細作,不計心力,對於那些美好的情感的雕琢,從來不惜工本時間膠片。比如第三部阿拉貢結尾的戰前宣言。把西方文明中美好的勇敢,自豪,勇於開拓,堅毅表達得熱血沸騰。難得導演從2000年起心力持久,從第1 部一直把這種激情燃燒到第三部,每一部都把拚了性命表達人性的美好。當然裏麵一大半功勞是作者J,RR 爵士的,看了原著,才發現作者對於像自然中的癌細胞的人類慷慨地賦予了熱愛和希望。
電影中有不少比較邋遢又不必要的長鏡頭,又常常喜歡用演對手演員的恐懼或緊張的表情來推進情節或敘述,看了導演的介紹,原來導演之前拍小成本的恐怖片的,怪不得三部中一直用這種比較廉價的手法,使得電影節奏不緊湊。不過導演是男生,使得大場麵,特別是戰爭場麵處理得比較果斷又清楚。
比較可惡的是畫蛇添足地加了阿拉貢和精靈公主的戀愛戲,怎麽看怎麽像硬裝的維納斯的手臂。要命的是,這位精靈公主除了一張整容的漂亮麵孔外,表情除了迷茫和失落外,幾乎沒有什麽可以挖了,真是繡花枕頭一包草,不過導演似乎很喜歡她,在oscar 上台領獎時,特地繞過去,用力地抱公主,還讓人想入非非地撫摸公主的手臂。大概能解釋為啥給公主的戲又多,鏡頭又長。
《指環王》裏另一個繡花大草包就是那個迷死小姑娘的精靈王子,每次他一出鏡,一句台詞都念不好,真急死人。
電影裏撐起戲的不是那群年輕的隻會瞪大眼的fredo,的小年輕,而是幾個老頭子:甘道夫,戰死的西鐸國王,和爵士演的薩魯曼。沒有這幾個老頭子,這個電影要失色很多。
阿拉貢的演員雖然非常非常努力,但畢竟是美國演員,功力還是差一些,穩不住,我覺得差不多他能打80分,看完再看他演的《綠皮書》才覺得《綠》更適合他,或者說,這10年他功力長進了不少。
最最不合格的就是4個小矮人之一的merry,不知怎麽他能撐過3部戲,沒被炒掉。怎麽看怎麽出戲。
在oscar上,上上下下的視覺效果,電影音樂,電影化妝,真是名至實歸。
三部戲後,導演鹹魚翻身,坐上神殿,一般藝術家功成名就後,作為回報,就江郎才盡。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麽,拍出了爛片三部《霍比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