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公有製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當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時候,可能實行過一段時間。名曰原始共產主義。這是因為當時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人群裏個人的能力和利益和其它人休戚相關,產出不能滿足每個人的最低需要,個人不可能獨立於群體生活。
生產力的發展使產出有所剩餘,但公有製模糊了個體的供獻,公有製不鼓勵或者是打擊了生產力高的個體,所以公有製的群體逐漸會分崩離析,於是形成了財產私有製。隻有在家庭的最小單位,夫妻和未成年的小孩內部才可能保留暫時的公有製。
中國的一句老的諺語,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那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擔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在中國農村的農業合作化以後和在城市的公私合營以後形成了所謂的社會主義公有製。當人們從絢麗的共產主義迷夢中清醒之後,逐漸的發現幹好幹壞一個樣,甚至於幹活不幹一個樣。於是人人選擇了出工不出力,生產力的發展被全麵的壓製。
中國生產力的重新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或者是說在農村的包產到戶之後,其本質是政府部份擯棄了所謂的社會主義公有製而承認了財產的私有製。政府宣傳的說法,比如經濟改革為市場經濟等等,其實是表麵現象,本質上是私有製戰勝了公有製。簡單的說,沒有了財產的私有如何能有市場?
所有的被馬克思忽悠的所謂社會主義公有製國家,無一例外的都把經濟搞到了破產的邊緣。九十年代這些國家的改革,本質上是或多或少的承認了並且實行了財產的私有製,釋放了被壓抑的生產力,從而拯救了他們的經濟。這些例子雄辯的說明了財產公有製對於生產力發展的抑製。是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