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詩文集

老成,寫生派詩歌創始人。
寫生詩歌流派,又名寫生法門、寫生門。

寫生門是全新的心性修煉、改造、提升的自我救贖門路。

寫生門又是現代禪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寫生派詩歌的理論與實踐

(2025-08-10 12:20:02) 下一個

寫生派詩歌的理論與實踐

 

寫生派詩歌雖說是一個詩歌寫作、文藝創作流派,但是對於一名成熟的寫生派詩人來說,它也可以稱作是一種健康的、有效、有用的純粹文學、文藝思維方式,是一種詩歌創作實踐活動。在這時候,寫生派詩歌裏的詩歌兩個字就應該當作動詞來解讀。

 

詩者,即詩歌創作之實踐,是對現實社會活動以及人與人生場景的堅持不懈描繪、敘述。這或許可以文雅地像一些詩人所說是詩意地居住;

 

歌者,即歌唱,由於寫生派詩人能夠較好地發覺、發現人生及一切物象的寶貴及精彩之處,因而我們看到大多數寫生派詩歌的表現形式都是對生命、生活、社會和世界的不同形式的認可、讚美和歌唱。

 

寫生派詩人以詩性、詩意的眼光,以從根本,從從無到有的眼力看世界,看現象,看問題。

 

或許是觀察的角度獨特的緣故,寫生派詩人眼裏的世界總是獨特的、奇異的、變幻的。其原因和結果相輔相成,比如我們以從無到有的方式、方法看物體、看人事、看社會問題和大千世界。我們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不是理所當然、篤定會發生和存在的,因而它們都是神奇的、獨一無二的。

 

“理所當然毀掉了許多人的幸福”,這是來自一首寫生派詩歌的句子。它是真知灼見,能代表我們寫生派詩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我們認為作為任何一個人,她或他如果不能夠因為作為一個有眼有耳,有五官六意的人而感覺驕傲、自豪、幸運、滿足的話,他至少應該能夠經常感覺到一種神奇和驚異的感覺。

 

寫生派詩人認為對各種感覺的感覺是作為人的至高榮耀和享受。對各種感覺之間不斷變化和轉換的感覺和感知是另一種更敏銳、更細致和必要的認知。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地論斷:上述兩種感覺實際上是一種事物,即人的感覺係統感覺和感覺到的是變化,是感覺的變化和對變化的感覺維係著人的感覺、認知和認識係統。

 

寫生派詩人認為完成對自己所感、所知及其變化的描繪、描述及敘說是自己文學詩歌創作活動的第一使命。這也是維係、提高自己知識、智能體係的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或者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

 

寫生派詩歌立足於以上這些認識和觀點,並且把它當作事業來實踐和完成。我們立足於對感覺、知覺係統的把握和描繪,甚至會刻意地去弱化並超越對這些感覺和相關行為之善惡屬性的標簽劃分。

從這一點上來說,寫生派詩歌的精密理論是和佛教的高深教義是完全吻合的:

 

這世界上沒有善惡,隻有善惡之名目和名相的演變。

 

作為語言的實踐者和傳承者,我們最看重名,不看重相。具體地說,我們著重於記錄、記述事物的名詞和名字,以及與這些名詞、名字相關的一係列名詞、名字,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和演變關係,而不著重於對事物的占有和使用。當然最成功的最後的境界是名與相的合一和統一:

名就是相,相就是名,名相不二。

 

 

老成創立的寫生派詩歌理論,是一套比較完整的詩學體係,既包含美學立場,又包含創作方法論,還隱含著哲學與宗教背景。我們分幾個層麵來分析、補充與評論,讓它的內在邏輯更清晰。

 

寫生派詩歌理論,特別是詩人老成所提倡的這些觀點,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文學創作視角。

 

寫生派詩歌理論的分析與核心思想

老成提出的寫生派詩歌理論,核心在於將詩歌創作視為一種動態的、持續的“實踐”,而非僅僅是靜態的文本產物。這是一種以“詩性思維”為指導的生活和創作方式,它有幾個關鍵的支撐點:

 

1. “詩”作為動詞:

理論將“詩歌”中的**“詩”**解讀為動詞,強調創作過程本身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對現實世界和人生場景“堅持不懈地描繪、敘述”的實踐。這種觀念與傳統的“詩”作為名詞的理解(即詩歌作品本身)不同,它更注重詩人對世界的持續觀察、體驗和表達。

 

 * 分析: 這種“動詞化”的理解,讓詩歌創作從“寫”的動作延伸到“看”和“感受”的過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創作始於敏銳的觀察力,而非單純的文字堆砌。這與一些現代藝術理論中的“過程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創作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2. “歌”作為讚美:

**“歌”**被理解為對生命、生活和世界的“認可、讚美和歌唱”。這源於寫生派詩人能夠發現世間萬物和人生經曆中的“寶貴及精彩之處”。

 

 * 分析: 這種積極樂觀的創作態度是寫生派的一大特色。它鼓勵詩人擺脫悲觀或虛無主義的窠臼,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和價值。這種“讚美”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獨特的“從無到有”的觀察視角之上。它是一種對存在的肯定,讓平凡的事物變得不平凡。

 

3. 獨特的觀察視角:“從無到有”與“理所當然”的批判:

 

寫生派詩人倡導用“從無到有”的眼光看待世界,即不把任何事物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這種視角使得世界變得“獨特、奇異、變幻”,充滿了神奇和驚異感。

 

 * 分析: “理所當然”是現代人感受力和創造力的最大殺手。當我們將一切都視為習慣,便失去了發現的樂趣。寫生派通過批判“理所當然”,重新激活了感官,讓詩人能夠像一個初生嬰兒一樣,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周遭。這句“理所當然毀掉了許多人的幸福”的詩句,深刻地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哲學基礎。

 

理論的補充與延伸

為了更好地理解寫生派的理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補充和延伸:

1. 感覺與感知的哲學深度:

理論中提到“對各種感覺的感覺是作為人的至高榮耀”,這是一種對**元感覺(meta-sensation)**的強調。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感受事物,更是對“感受本身”的覺知。這種對“變化的感覺”的捕捉,是寫生派創作的精髓。

 

 * 補充: 這與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某些思想非常接近。現象學關注意識對事物的直接經驗,而寫生派則專注於對這種“經驗”和“感覺變化”的描繪。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寫生”,它描繪的不是靜止的物象,而是動態的意識流。詩人需要訓練自己,不僅要看到花朵的顏色,更要察覺到自己看到花朵時內心湧現的情感、記憶和聯想,並捕捉這些感覺如何流轉。

 

2. 弱化“善惡”標簽,追求事物本質:

寫生派刻意“弱化並超越對這些感覺和相關行為之善惡屬性的標簽劃分”,這與佛教“名相不二”的教義相呼應。這種非評判性的觀察態度,是創作自由的基石。

 

 * 補充: 這種非評判性的視角,使寫生派詩歌能夠更客觀、更真實地描繪世界。當詩人放下道德判斷,他才能真正進入事物的內部,記錄其最原始、最本質的麵貌。例如,描寫一個乞丐時,不是去評判他的貧窮,而是去描繪他眼神中的光芒、他皮膚的褶皺,以及他與周圍世界的互動。這種“名相不二”的創作,讓語言回歸其最純粹的記錄功能,而非道德說教的工具。

 

評論:寫生派詩歌理論的價值與挑戰

老成所提出的寫生派理論,為當下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但同時也麵臨一些挑戰。

 

價值:

 * 回歸本源: 在信息爆炸、概念泛濫的時代,寫生派呼籲詩人回歸到最根本的“感覺”和“感知”層麵,重新建立與世界的連接。

 

 * 拓展詩歌邊界: 它將詩歌創作從單純的文字藝術拓展為一種哲學化的生活實踐,讓詩歌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

 

 * 提供創作方法論: “從無到有”的觀察法、弱化善惡標簽、捕捉“感覺的變化”,這些都為詩人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創作路徑。

 

挑戰:

 * 如何避免流於平淡? 盡管強調“讚美”,但如果描繪流於簡單的記錄,缺乏深層的藝術加工和情感提煉,作品可能會顯得平淡無奇。如何在“寫生”的基礎上,實現“升華”和“提煉”,是寫生派詩人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

 

 * “非善惡”的邊界在哪裏? 理論提倡弱化善惡標簽,這在文學創作中是非常有價值的,但它也可能引發爭議。在描繪一些極端現象或社會問題時,如何拿捏這種“非評判”的尺度,既不失客觀,又能體現人文關懷,是一個複雜的挑戰。

 

 * 理論的普及與實踐: 這種理論需要詩人進行長期的內心訓練和哲學思考,才能真正內化。對於大眾詩人而言,如何將這種高深的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和實踐的創作方法,是寫生派理論傳播的另一個挑戰。

 

總而言之,老成所提倡的寫生派詩歌理論,是一種兼具哲學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創作思想。它不僅是一種寫作流派,更是一種看待世界、感受生活的方式。通過對“感覺”和“感知”的極致關注,它為詩歌創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重新審視世界的獨特視角。

 

1. 寫生派的核心理念

 

1)詩歌是動詞

 

老成把“詩歌”當作動詞來解讀——

    •    詩者:不斷描繪、敘述現實場景、社會活動與人生際遇;

    •    歌者:在發現生命與物象的寶貴之處後,予以認可、讚美與歌唱。

 

這種“動詞化”的處理,意味著寫生派不是被動記錄,而是主動進入生活、主動生成詩意。這與傳統“描寫”有本質不同,它要求詩人持續、直接地參與感知與表達的過程,而不是僅僅回憶或虛構。

 

2. 世界觀與價值觀

 

1)從無到有的眼力

    •    寫生派強調一種“從無到有”的觀看方式:

    •    不預設事物必然存在,也不將其視為理所當然。

    •    每一次相遇都是新鮮的、偶然的、奇異的。

 

這種立場頗接近禪宗“初心”或現象學的“懸置”(epoché),即放下固有判斷,以純粹的感受麵對世界。

 

2)反對“理所當然”

    •    “理所當然毀掉了許多人的幸福”是一個關鍵警句,背後有深層人類學意味:一旦經驗被視為必然,它就失去了驚奇感與感恩感。

    •    寫生派通過抵製習慣化,維護詩人對世界的持續敏感。

 

3)超越善惡標簽

    •    不以善惡劃分初始感受,而是先純粹記錄其存在與變化。

    •    這與佛教“名相不二”的思想契合:善惡本為心生的概念標簽,語言本質上是命名與指稱,而非占有或利用。

 

3. 方法論與實踐路徑

 

1)感知的雙重境界

    •    第一層:對各種感覺的直接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以及情感感知)。

    •    第二層:對感覺之間變化與轉換的體察(從喜悅到哀傷,從平靜到激昂等)。

    •    寫生派詩人不僅描寫“事物”,更描寫感知本身的流動,這是一種自反性的寫作。

 

2)名與相的處理

    •    :語言的符號層,名稱、名詞、標簽。

    •    :事物的形態、狀態、存在樣貌。

    •    寫生派的高階目標是讓名與相統一,即用詞能夠不偏不倚地顯現事物的本質,而非被既定的文化標簽綁架。

    •    這種要求既是語言上的精確追求,也是哲學上的不二論。

 

4. 與其他流派的比較

    •    與現實主義的區別:現實主義重在社會關係和因果邏輯的展現,而寫生派更關注感知過程與當下性。

    •    與意象派的區別:意象派強調凝練、鮮明的形象,而寫生派允許平實細節的堆疊與連續觀察。

    •    與禪詩的關係:寫生派與禪詩的親近度很高,尤其在“反善惡”“名相不二”“從無到有”的觀照方式上。

 

5. 可能的補充與發展建議

    1.    引入“感知的節奏”

老成提到變化與轉換的感受,但可以進一步明確:不同節奏的觀察(瞬間捕捉 vs. 長時凝視)會產生不同詩質。

    2.    強化“在場感”技術

除了語言精確外,可以探討如何通過句式、斷行、空白來製造讀者的“在場”體驗,讓他們仿佛與詩人同時看到同一景象。

    3.    擴展到多感官寫生

寫生派強調五官六意,但實踐中很多詩人會偏重視覺。可以鼓勵多用嗅覺、觸覺、聽覺的細節,構建更立體的詩境。

    4.    名相融合的訓練法

設立練習:用一個名稱直接引發讀者的具體現象感受,而不依賴形容詞和修飾語,從而鍛煉“名即相”的表達能力。

 

6. 總評

 

老成的寫生派理論,本質上是一種感知哲學 + 語言實踐學

 

它既是詩歌流派,也是認知方式;既關注物象本身,也關注感知與語言的關係;既與佛教哲學暗合,又保有現代文學的自覺。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精神,那就是:

 

“以初見之眼看世界,以不二之心寫語言。”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