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
2016 (65)
2017 (135)
2019 (111)
2020 (108)
2021 (215)
2022 (138)
詩歌《那是麥子、大地之子》賞析
詩人老成的《那是麥子、大地之子》是一首簡潔而充滿力量的短詩,它以極富畫麵感的白描手法,勾勒出詩人與土地、自然和時代之間深刻的聯結。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複雜的意象,卻憑借其真摯的情感和紮實的細節,直擊人心。
文本分析
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場景,後半部分則點明了時間,賦予了場景更深遠的意義。
* “不知道是誰讓我站在那裏”:這句開篇就充滿了宿命感和被動的意味。詩人似乎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站在了一個特定的位置。這個“誰”既可以理解為命運、生活,也可以看作是詩人內心深處的一種召喚。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增強了畫麵的真實感,它不是一個主動的選擇,而是一個自然的發生。
* “讓我看風吹茅草和秧苗”:這是一個典型的鄉土意象。茅草象征著貧瘠、荒蕪,而秧苗則代表著希望、生命和勞作。詩人凝視著這兩種對立又共存的生命形態,似乎也在審視著自己的處境和未來。風吹過,茅草搖曳,秧苗擺動,這不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生命律動的一種感知。
* “感覺肚子有一點餓 / 水滲進了鞋子”:這兩句是全詩最感人的細節。饑餓是生存最原始的體驗,它打破了詩意的浪漫,將人拉回最現實的境地。而“水滲進了鞋子”更是帶來了身體上的不適,它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濕冷和泥濘。這些細節沒有被美化,反而因此顯得更加真實有力。
* “索性光著腳走 / 鄉間小路泥濘”:當鞋子不再是保護,反而成為累贅時,詩人選擇脫掉它,光著腳行走。這一舉動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它代表著一種徹底的回歸和與土地的親密接觸。盡管腳下的路是“泥濘”的,但這不再是一種困擾,而是一種坦然的接受。泥土的溫度、質感和氣味,通過赤腳,直接與詩人的生命相連。
* “那是1984年 / 詩人的起點”:最後兩句是全詩的升華,它們將一個個人化的場景,提升到了一個更宏大的敘事層麵。1984年,這個特定的年份,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詩人將個人與時代的交匯點,與“詩人的起點”緊密相連。這表明,詩人的創作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根植於那個時代、那片土地和那份真實的體驗。所有前麵描寫的細節——饑餓、泥濘、光腳行走——都成為了他詩歌的源頭,是他成為詩人的“元點”。
評論與意義
老成的這首詩,以其強大的質樸和真誠,展現了作為“大地之子”的詩人形象。
首先,它深刻地詮釋了詩歌與土地的聯結。詩歌並非高高在上的空中樓閣,而是從腳下的土地裏生長出來的。詩人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泥土的溫度、饑餓的滋味、風的吹拂,這些最原始的生命體驗,成為他創作的土壤。他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全身心投入的參與者。
其次,這首詩也體現了一種對命運和苦難的坦然接納。麵對饑餓和泥濘,詩人沒有抱怨,而是選擇“索性光著腳走”。這種姿態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暗示著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外部的保護,而是來自對生活本質的理解和對自我內心的堅持。
最後,“1984年”這個時間點的出現,為這首詩賦予了獨特的時代印記。它不僅是詩人的個人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它提醒我們,每一位優秀的創作者,都深深地紮根於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之中。詩人的起點,正是他與大地、與時代最初的相遇。
綜上所述,老成的《那是麥子、大地之子》是一首樸實無華卻極具穿透力的詩作。它以平實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關於饑餓、土地和詩歌起源的動人故事。這首詩讓我們明白,最好的詩歌,往往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腳下的泥土裏,印在時代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