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陽

親情拾錄,異國感悟,旅遊散記,故鄉回憶,生活雜記……
正文

中美基礎教育之比較

(2019-03-11 17:36:07) 下一個

作者·昭君

導言(春陽)

 

與昭君相知相識已經十年了。當年進入萬維開博寫作,可以說完全是她的功勞。在萬維潛水多年,昭君是我喜歡的名博之一。那次看到某人攻擊她,她心生退意,不禁拍案而起,寫下了第一篇博文。

見到昭君本人是幾年前的事,雖然想到了敢叫自己昭君的人應該很漂亮,但真見到還是一驚,好一個文雅美麗的知識女性!有人說她像周迅,我覺得這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美應該在周迅之上。

 

 

昭君簡介:

   昭君(筆名),四川成都人。90年代初來美留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芝加哥一所大學商學院任院長。2007年到2016年間在萬維網開始業餘博客寫作,共發表博文三百餘篇,內容涉及教育,時事,職場心得,生活點滴,人生感悟等。

 

 
 
暑假為什麽要補課?
 
 

    表姐的女兒比我的大兒子大一歲。幾年前的暑假我們回國時,兒子有時到她家去跟她玩兒。雖說兩個人“男女有別”,語言也不是很通(大兒子的中文有限,小表姐的英文應該還不錯,但她非常害羞,打死也不願意在人前開口),但畢竟是同齡人,所以在一起還是滿開心的。不過,小表姐沒有多少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因為她要去這樣那樣的暑期班去補課。

 

 

   

   對此,兒子很不理解:“上了一年的學,暑假就是讓我們開開心心休息的機會,為什麽還要去上學呢?是姐姐的學習不好嗎?”我跟他說,姐姐上的是成都最好的中學之一,明年就要考高中了,競爭很激烈,所以她不能像你一樣那麽自由自在。

錢學深之問
 
 

    暑假回來後,我父母也來到美國和我們同住。他們和表姐打電話時,常常會問起小表姐的情況。得知她現在每天早上六點多鍾就要起來去上學,一直要到五點多鍾才能回家,晚上還要去上晚自習,兒子當然又是一番感慨:“他們每天上那麽多小時的學,真的有那麽多東西要學嗎?他們學的都是些什麽呢?”

 

    我媽媽告訴他,國內的中學生學的東西比他們在這裏學的深得多,而且他們要不停地練習不停地考試,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在重複學過的東西,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考試,所以每天上這麽長的學,還覺得時間不夠呢!兒子聽了,更加慶幸他沒有在中國讀書,不過他也想不通:“中國人那麽聰明,又那麽用功,可為什麽他們的科學和技術還是不如美國呢?”

   錢學森之問:

“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中美中小學的教育之比較
 
 

    這個問題當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所謂的“錢學森之問”,其實質也就是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和中美兩國基礎教育體係的差別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個話題,已經有很多人發表過各種各樣的見解,但作為一個教育家庭出身,在中美兩國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目前又在美國從事大學教育的學者,我自認對這個話題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我感覺,雖然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在知識的深度和難度方麵肯定要超過美國的普遍水平,但中國傳統的教育製度對知識獲取的過度重視,實際上扼殺了許多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中國的教育到今天還是應試教育,雖說教育改革喊了這麽多年,素質教育還是一句空話。

 

  而美國學生的基礎能力(數學計算,曆史知識等等)雖然不如中國,但他們的教育體係能夠讓孩子始終對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而且孩子們有很多的自由去探索求知。很多中國的學生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上大學,而一旦考上大學,學習的動力就消失了,因為他們的精力和興趣已經被十年寒窗過程中的各種補習班,小灶和小考中考大考“榨幹”了。

(高考後撕書的驚人場麵)

 

    而很多美國的孩子們上了大學後還能按照自己的選擇和興趣去尋求發展,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也能夠繼續得到滿足和發揮。當然,中國大學生中也不乏“精英”,但這樣的學生往往集中在為數很少的“精英”大學,而且很多在學成之後選擇到國外求學或者發展。對於中國的教育來講,這樣的“人才流失”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同,在於美國的教育體係非常注重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組織,領導,和團隊能力;而中國的基礎教育因為文理分科太早,造成了許多孩子嚴重偏科,知識麵狹窄,缺乏適當的“軟能力”等問題。美國的高中是沒有文理分科這回事的。事實上,雖然每個州對高中畢業生的學科結構要求不盡相同,但一般來講都會要求有四年的英文課程和數學課程,三年的科學課程(包括生物,化學,環境科學,或者物理學),另外還必須有一定數目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課程(曆史,地理,經濟學,心理學,等等)。

 

   雖然每個學生所學的具體課程不一定相同(美國的高中實行的是學分製,每個人的選課是獨立於其他學生的,一些能力超前的學生可以在高中就選修大學的課程,或者到就近的社區大學直接選大學學分,不少大學都會接受這些學分---當然要在通過全國統一的考試之後才行),但至少不會像中國的學生那樣,文理分班之後,文科生就從此不再過問數理化,而理科生也樂得不管曆史政治了。即便上了大學之後,每個州仍然對本科生的課程結構有一定的要求-- 一二年級的公共課程,一般要求有一定數目的語言課,數學課,科學課,以及人文和社會學科。因此,即便是從大一開始就選定理科專業的學生,也必須有一定的文科課程,才能從大學畢業。這樣的教育體製,給學生的較全麵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美國的許多學者都是文理兼通,除了自身的天份和後天的學術培養以外,和這種體製所提供的早期學習環境還是有不少關係的。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
 
 

   

    美國的教育也很重視興趣對學習的作用。就拿學鋼琴這件事來說吧,在中國也有不少“琴童”,但很多家長逼迫孩子學琴的動機主要是因為這門才藝對孩子今後考大學可以“加分”。在這種功利的目標之下,孩子學習音樂當然沒有什麽太大的內在動力,這恐怕也是許多中國琴童在拿到十級十二級證書之後,或者在升入高中之後就再也不願意摸琴的原因吧。在美國當然也有不少這樣的“琴童”,尤其是亞裔父母也有不少是出於功利的目的逼孩子學習樂器,但也有許多孩子是出於興趣和愛好學習音樂 (這裏也有很寬鬆很優越的音樂條件讓孩子們培養這樣的愛好),即便今後不把音樂作為謀生的工具,這個愛好也會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就通過小兒子的鋼琴老師,認識了好幾個從事和音樂毫不相幹的職業(會計師,科學家),卻仍然堅持從師學習鋼琴,而且演奏水平幾乎達到專業水準的美國人。

 

 
 
美國中學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接下來再說說美國學校對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吧。記得大兒子上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社會科學課上的一個項目是主題辯論。孩子們被分成三人一組,然後每一個小組從十幾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這些題目五花八門,有關於安樂死的,有關於死刑是否應該廢除的,兒子和另外兩個男生選的是關於用動物做藥物試驗的題目。他們要在網上和圖書館做有關的研究,找出支持自己一方觀點的數據和事實,然後做成辯論大綱,再和另外一方進行辯論。不巧,兒子他們的“反方”正好是三個“insanely enthusiastic animal loving girls" (不可理喻的熱愛動物的女孩),所以盡管兒子和他的隊友收集了很多關於動物試驗如何能夠幫助人類戰勝疾病的證據,他們還是輸給了對方。聽他講述辯論的情況,我不由想到,我們第一次真正地接觸這樣的辯論,是在大學二年級!這些辯論的題目對孩子們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有很多題目(像安樂死,死刑)涉及到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和道德準則,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能夠把自己的論點組織得這樣條理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兒子在高中時參加的辯論隊,更是經常涉及一些國家政治,國際關係方麵的“大話題”。

 

   2008年大選臨近的時候,正上初三的大兒子的社會科學課上自然少不了關於大選的課題。其中一個項目是讓學生們兩個人一組,每一組抓鬮分配到一個總統候選人,然後準備關於這個候選人的背景資料做成poster,並且要對全班進行一個講演,來說服聽眾為什麽自己的候選人應該被選為下一屆總統。兒子和他的夥伴正好分到名不見經傳的Ron Paul,他很失望,但也沒辦法(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的話,大概很多人都會選希拉裏或者奧巴馬,所以老師來了一個絕對公平的方法分配候選人),不過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這位候選人的有趣之處。往後他們還會密切跟蹤選舉過程,分析選舉結果,而這些都是這門社會科學課程的規定功課。我在以前的一篇博克文章中寫到美國社會道德觀的來源,其實這些根植於整個教育體係的活動,正是孩子們了解這個社會的體係和遊戲規則的極好機會。相比之下,中國的中學生們恐怕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去關心類似的國家大事吧。

 

 
美國中學生的課外活動
 
 
 

  

   

    相比中國教育一邊倒地注重“核心”學科和應試教育,美國的中學生們有很多課外活動,包括體育,音樂,戲劇,及其他通過教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活動。和中國孩子們業餘時間去上這個班那個班不同,美國孩子的這些課外活動往往是以團隊形式進行的。這些活動往往占據他們寶貴的課外時間,但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都樂此不疲。兒子的朋友中,有的整個夏天都要進行橄欖球訓練,有的一年到頭都要進行足球訓練和比賽。學校的樂隊每天排練45分鍾,而且樂隊老師經常讓孩子們接觸和欣賞各種風格的古典音樂。大兒子初中樂隊的匯報演出上,幾十人的交響樂隊表演了包括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在內的曲子,而兒子參加的室內樂隊更是演出了難度很大的維瓦爾第的“四季”中的“秋天”和“夏天”。高中的音樂和體育方麵更是林林總總,光是大型樂隊就有交響樂團,銅管樂團,打擊樂隊,更不要說那些各種規模的合唱隊了。

 

 

   戲劇課每學期都會有音樂劇的演出,什麽“歌劇院的魅影”, “安妮拔出你的槍”等等,學生們分工精細,管舞台設計的,管燈光的,管服裝的,當然還有大型樂隊的現場伴奏。這些演出的水平雖然比不上正規樂團的表演,但作為業餘選手來講,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了。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精神陶冶和文化熏陶,以及團隊精神,對他們的影響應該是長期而且深刻的。而這些課外活動,在中國的中學裏恐怕是非常難得見到的。

 

 
比較與希望
 
 

   當然,我看到的大多是美國中產階級社區的學校的情況,美國也有不少學校沒有機會和條件對學生進行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注重培養興趣和鑽研精神,注重跨學科的綜合素質,應該是貫穿美國基礎教育的一個主要理念。而對比中國的基礎教育,早早就把孩子們分成文科理科,而且到了大學還不能輕易轉換專業,造成很多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根本沒有興趣和動力,當然是得過且過混日子了。上麵提到的那位表姐的女兒,高中時很想學戲劇創作,也參加了一些專科院校的考試。後來她去了西北的一所師範學院學傳媒專業。而美國的大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專業,雙學位,多學位非常普遍,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的很多科學家和學者能夠做到真正的博學多才,觸類旁通的原因之一吧。

 

  

   可以說,中國的製度培養的大多是思維狹窄的“專業”人才,而美國的製度更傾向於培養思維活躍能力全麵的人才。孰優孰劣,當然不是黑與白這樣分明,但美國教育的長遠優勢應該是很明顯的。我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的教育世家,又在美國生活了二十來年的教育工作者,常常希望兩個國家的教育體製能夠取長補短。如果中國的教育體製能夠借鑒美國的一些長處,比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注重表達能力和團隊能力等方麵,而美國的教育體製能夠更加強基礎知識的獲取,兩個國家的孩子們就有福了,但願我不是癡人說夢。

(編者的話:這篇文章寫於幾年前,其中某些情況或許與現狀有差異。還請諒解。本文照片均來自網絡)

 

感謝掃碼關注。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2)
評論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illennium' 的評論 :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吧。謝謝來訪。周末愉快!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njuan'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周末愉快!
Chale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有問求解' 的評論 : 同意。
Chale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raker999' 的評論 : 同意你的觀點。理由另外開貼說明了。
Chalet 回複 悄悄話
同意Baker99的觀點。中國基礎教育肯定有很多不足,但美國的基礎教育總體上來看應該是比中國的基礎教育要差很多。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典型的重文輕理,就從這篇文章中所舉的例子都是文科類的就可見一斑。尤其是在理科以及subject-matter的教育方麵,美國的基礎教育完敗。

二十年前我來到美國念教育學Ph.D,(但我是一個理科生),二十年後,不僅是我如此認為,老美自己的許多educationists 曆年來對美國的基礎教育的批評之聲都不絕於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Diane Ravitch 寫的《Left Back》,這是一本近代美國教育史一樣的書,或者說是一本美國基礎教育(K-12)的失敗史。

基礎教育不是學校有幾個樂隊,學生獨立做幾個演講,做幾個論題很大爭議很多的project,教學形式改成圍坐討論,student-centerd,就可以支撐的,Public Education大眾教育涉及的方方麵麵太廣了,我始終認為,基礎教育還是應該以教授傳統科目為主線,畢竟那些是經過漫長時間的檢驗的,千百年來整個人類智慧的結晶。

其它的一些比如獨立性Independence,創造性Creativity,社交能力,演講能力,對人性(人的平等和尊重等)的認識等等的東西,是學生在學習一個個具體的科目subject-matter中,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互動之間形成的,憑空地談論這些能力的培養意義不大。
millennium 回複 悄悄話 中美教育走不同方向的真正原因作者沒有看到,不應該啊。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有問求解' 的評論 :
謝謝來訪和留下評論。
danjuan 回複 悄悄話 不是個人努力的事情,是個人素質,個人運氣。光努力有什麽用。填鴨也好,玩也好,成年之後都可以做出成就。從前老一代白人也苦逼。

=======================
回複 'danjuan' 的評論 :
同意。歸根到底還是個人努力。
有問求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raker999' 的評論 : 蠻有道理的。中國改開後的飛速發展也與基礎教育的紮實息息相關。反觀美國,高校中尤其是理科,工科類,外國移民占很大部分,無論是從事研究的學生,還是faculty,都占據相當的比例,矽穀更是如此。美國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歸結為開放的移民政策,充足的研究資助吸引全球頂尖人物的聚集。
其實,美國的基礎教育堪憂:尤其是數理邏輯訓練,流於誇誇其談,而忽視真正內容的學習。
中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高校,而不是基礎教育。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CMbian' 的評論 :
是的。謝謝來訪和留下評論。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raker999' 的評論 :
謝謝來訪和留下評論。
ICMbian 回複 悄悄話 各有千秋吧,適合國情的最好,至少是現階段。
braker999 回複 悄悄話 這種文章的眼界太窄了,沒有全局觀。中國是全民填鴨子,學生就算能力多差都能多少填一些,平均水平就能推高不少。而美國是靠自覺,想讀書的一樣會花很多時間學習,但不想讀書的,能力一般,能力不濟的就沒有壓力提高水平了。對於國家來說,主體的人民都是能力一般般的,但中國人民的平均水平就立馬比上去了。國家的上升還是靠人民的平均水平的,光靠什麽精英往往有反效果。當今主體的中國人最難洗腦了,也會考慮國家利益的平衡,這是水平低的人不會做的。反而美國的主體是越來越擁抱洗腦,再搭上美國的思想開放性,造成各種思想的嚴重對立。這種自我毀滅的教育方式,中國才不要學呢。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njuan' 的評論 :
同意。歸根到底還是個人努力。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遍野無塵' 的評論 :
有道理,隻是為什麽在國內受基礎教育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麽到國外才能得諾貝爾獎?更何況現在的基礎教育和原來完全不一樣了,完全是為了考試,題海戰術。我讀過汪曾琪先生的回憶錄,關於西南聯大的,那時候天天跑空襲,西南聯大的學術空氣還是非常自由的。學生們甚至可以不去上課,整天泡書店,老師們也不拿分數壓人。
danjuan 回複 悄悄話 其實教育最終就那點東西,最後的成功與否還是看個人。李政道隻是李政道,不是因為他是中國人,愚蠢的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比爾蓋茨也隻比爾蓋茨,不是因為他是美國人,美國大街上的homeless大多都是白人。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自2000年以來,美國有68人在化學、醫學和物理領域獲諾貝爾獎,其中24人是移民。
再說早期,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在中國獲得基礎教育的。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uarx' 的評論 :
她主要不是說沒有這方麵的團體。主要是對現在的應試教育和美國的中小學的非應試做個比較。謝謝您的支持和留言。
春陽的南北小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路邊的蒲公英' 的評論 :
我覺得這個問題又不是什麽高深的數理化問題,文科生討論一下也可以的吧?理科生也不一定就能回答的好,對嗎?作者隻是在做個比較而已。
Quarx 回複 悄悄話 其實北京市的好的高中,在30多年前就有很好的校隊了- 樂器演奏,足球排球籃球,都不缺。我說的是1990年以前,上世紀80年代後期。
wangtora 回複 悄悄話 路邊的蒲公英 發表評論於 2019-03-11 22:48:55
Agree, 無條件的
路邊的蒲公英 回複 悄悄話 文科生千萬別去試圖回答 “錢學森之問”,這裏麵的深度超過文科生的知識範圍。沒有歧視文科生的意思,文科生還是去寫詩和遠方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