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宋前傳之後周世宗柴榮

(2019-01-30 08:19:32) 下一個

歡迎訪問我的美篇專欄:https://www.meipian.cn/c/10173202

 

 

五代十國是銜接大名鼎鼎的唐朝和宋朝之間的一段曆史。

在我看來,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時期,一時間大家都不遵從儒家之道,靠的都是實力和競爭上位,雖然殺伐殘忍,但個人奮鬥的精神頗為超越時代;而每個上位的皇帝壽命都不長,所以才能在短短的50多年間(907年至959年)僅在中原地區就先後造就5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也是對中國曆史貢獻非常大的時期,從事實的意義上完成了異姓領導人之間的良性權力傳承,即從後周太祖郭威到後周世宗柴榮再到宋太祖趙匡胤,從而奠定了北宋興旺的基礎,造福了人民。

五代十國的人和事,最讓人眼前一亮心潮澎湃的就是柴榮了。

世間怎有這麽完美無缺的皇帝呢,使得我深深欣賞和迷粉。

柴榮一生短暫,隻活了39歲,當後周皇帝也隻有不到6年,但當他登上生命最高的舞台之後,就一分一秒沒有浪費地展現他的魅力,可謂活得極致。

柴榮可算是一夜成名的皇帝,準確的說應該是一戰成名。這一戰就是高平之戰。

對於一個心懷鴻鵠之誌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機會。

很多人皆是如此,在成名的那一瞬間才會受到舉世關注,而在那一瞬間之前卻是默默無聞。

柴榮也屬於其中。

即便郭威把柴榮推到了後周皇位繼承權的位子上,並讓他在通向皇位必經的重要職位上曆練了,所有人也並沒有真正把柴榮當回事兒,這所有人包括後周的以及後周的敵人北漢。

對於柴榮來說,那個成名的機會就是高平之戰。而拱手奉獻這個機會的正是北漢皇帝劉崇。即便劉崇的本意是,想趁郭威剛死,柴榮新登基,還嫩著,所以正是一個可以報仇(郭威誘殺了劉崇的兒子劉贇)甚至滅掉他的絕好時機。

公元954年3月19日,柴榮和劉崇在高平縣巴公原相遇了。敵對雙方各自分成三陣,柴榮和劉崇都各自將中軍。

首先是右方陣北漢先鋒張無徽 PK 後周禁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號稱無敵的張無徽首先發起攻擊,打得樊愛能何徽措手不及。而樊愛能何徽更是助力展現五代時打勝不打敗的土匪兵痞素養,剛接手便掉頭逃跑。於是右翼後周戰場瞬間崩潰。

就在這後周軍團全線馬上要動搖之際,柴榮突然間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舉動,他竟然直接策馬向劉崇衝了過去!這個時候的他腦子裏也許全然把恐懼失敗拋在了一邊,而是集中所有的注意力衝過層層人浪,劈開所有阻擋,目標隻有一個,就是對麵的劉崇。而正是看到皇帝這樣大無畏身先士卒的表現,後周中軍和左翼隨後開始發動攻擊。

這其中就有趙匡胤。趙匡胤當時隻是柴榮身邊親隨的一名小官,而正是這高平之戰同時也成就了趙匡胤。趙匡胤和當時後周中軍大將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一合計,張永德帶人向左衝上高坡,從那裏向敵人射箭,趙匡胤本人則帶隊衝擊右翼。這時還不得不提一下北漢的左翼方陣。本來左翼是有契丹的一萬人來助力。結果劉崇看到右翼占上風以後怕契丹搶了功勞於是就讓契丹靠邊兒站了。所以這才有張永德能恣意在左翼進攻。

這時柴榮已經殺到了劉崇的麵前。盡管身邊隻有區區50騎跟隨,卻見北漢的中軍大帳在緩緩地向後退。這一進一退,整個戰局就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何謂鼓氣、泄氣,在高平的戰場上淋漓盡致展現了出來。

風水輪流轉,隻見劉崇和他的軍隊一下子變成了土匪,轉身就跑。於是戰場畫麵的主調變成了一個窮逃一個猛追。直至當天晚上天黑,雙方的兵都累得癱倒在地,隻好在一條山澗邊上暫時安營紮寨。

命運再次向柴榮垂青,他安排的後援部隊在劉詞的帶領下終於到達。還等何時!柴榮即刻向北漢營地發起最後衝擊。北漢殘兵一觸即潰,屍體躺滿冰冷的澗水。劉崇趁夜僥幸逃脫,但這場戰爭以後周柴榮完勝畫上了句號。

柴榮在贏得了高平之戰之後,在眾人心中種下了一個“服”字,樹立起了他的威信,開始一係列軍事政治經濟的改革。

這其中可圈可點的就是,首先建立起了一支軍事過硬絕對服從命令的新禁軍。

柴榮通過高平之戰看到了當時軍隊的弊害,從將到兵,都是土匪心性。當兵就是混飯吃,打仗時候都是先保命,所以才會有樊愛能何徽之流臨陣脫逃,一路逃跑還一路搶劫,後來知道柴榮贏了竟能沒事兒人似的厚臉皮回來。

於是果斷地殺樊愛能何徽,以肅軍紀。

然後從全國各地駐軍中挑選最驍勇的士兵進京,同時向天下招募勇士,哪怕是逃犯或者強盜都無所謂,組成一支絕對聽從皇帝號令的新禁軍。而這支禁軍就歸趙匡胤管。趙匡胤在高平之戰後榮升為禁軍殿前都虞侯,從此正式進入後周的高級官場之中。

柴榮與比他小5歲的趙匡胤強強聯手,開始積極地開疆拓土。

柴榮的《平邊策》最後的戰略就是先南後北,即先平定後蜀南唐,最後再是北漢和大遼。下圖中可以看到柴榮從繼位到去世,後周國境線的變化,主要拓展了後蜀有戰略意義的4州以及南唐的一部分土地,並且迫使他們稱臣不再敢妄動。遺憾的是柴榮在打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生病去世了。而向北擴張的遺願最後隻得交由北宋去繼續。

柴榮第二個可圈可點的方麵就是創意地“斂財”。

如果大家查閱史料,就會知道中國曆史上有4次滅佛運動,被後人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這最後的“一宗”就是指後周世宗柴榮。

為什麽要滅佛?原因很簡單,都是為了要恢複經濟。

想必我們中國人絕大多數此生至少都會有一次去過寺廟,大家去寺廟的感覺是什麽?我旅行去寺廟一般是為了欣賞寺廟的建築以及精美的雕塑還有氣派的佛像,這些都是用錢創造出來的。以前各朝代凡是廟產都不用納稅。到了五代十國,據史書記載,僅在後周國內,僧尼就達到了百萬之眾。

為什麽會這樣呢?原來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寺廟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庇護所,軍隊裏的逃兵、無業遊民、逃亡奴婢紛紛出家,從而人身安全衣食無憂;更有罪犯躲進寺廟,逃避法律製裁。還有一些刁民鑽國家法規的空子,把自己的莊田也投到和尚們的名下來逃避納稅。

而柴榮要養軍隊開疆拓土,沒有錢是不行的。因此在他洞悉了這樣的弊端之後,下令“毀佛”。其實柴榮的毀佛運動是非常講道理的也是很人性化的,就是保留了前朝帝王有賜予匾額的重點佛寺,隻打擊因上述歪門邪道而日漸繁多的民間寺廟;對僧尼也都沒有大開殺戒,而是要求通過考試(須得背誦一定卷數以上的佛經)並且長輩同意的才能出家,否則都還俗。

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裏毀了佛寺3萬多座,還俗僧尼大約6萬人。毀掉的佛寺裏麵的佛像都被重新熔了鑄成銅錢,廟產自然都收歸國有。還俗僧尼重新回到土地,開始生產,成為納稅人。

就這樣,柴榮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籌足了軍費。

除了禦駕親征開疆拓土,他還爭分奪秒解決老百姓吃飯的問題,通過製定合理的政策,把戰亂中產生的大量無主荒地分配給人民耕種,而且這些農戶都可以享有免除一年內所有租稅的優惠。

柴榮還開展城建工作,拓寬開封城的街道,加築外城,終於使這座城市初具一國之都的規模和風貌。

此外在他的關心和領導下,《顯德欽天曆》得以修訂啟用,《大周刑統》也得到編訂,五代十國期間散亂無章的曆史得以修編補齊,國家使館得以建立以保存從民間搜集的各種珍貴典籍。

就這樣,柴榮像一支蠟燭燃燒著,照亮整個後周,直至他的生命終結。

總之,柴榮的一生要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永遠忙個不停。

柴榮心中的偶像是唐太宗李世民,他要像李世民那樣建立豐功偉業。他曾經問左諫議大夫王樸,他能夠當幾年政?我在猜想他之所以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當時五代幾朝皇帝普遍短壽,而他也意識到時間是能夠去建立功業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王普在當時是算得上很精通術數,於是給他的答案是30年。柴榮聽了非常高興,因為他認為,“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如果說柴榮有什麽缺點的話,我覺得就是他不懂得愛惜身體。一方麵是統一大業,百廢待興需要爭分奪秒去實現,另一方麵這些畢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何平衡好讓身體能夠一張一弛,柴榮沒有做好。如果真像王普說的他有30年,相信他能完成的事情比在這5年半中每分每秒都不浪費所做的事情還是要多得多。當然曆史就會改寫,又會回到皇權傳給兒子的那條老路上。如此看來,還是接受老天現在這個安排為好。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柴榮的運氣還是蠻好的,有一個識人並且很會用人的養父,就是郭威。

後周太祖郭威也是很了不得的人,他在一個方麵超過了柴榮,就是確定權力接班人這件事情。封建王朝不管開朝皇帝多麽有能耐,總是會想同一件事情,就是趕快多生兒子,然後好把皇權傳給自己的兒子。郭威的兒子被後漢皇帝劉承佑全部殺死了,而後郭威建立了後周。雖然已經50歲出頭,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再生個一兒半女,在他百年之後好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皇位。但他放棄了這條老路,而是專心考察現有的三個成年的有親屬關係的後輩。其中隻有一個與他有血緣關係,就是他的外甥李重進。另外一個是他的女婿,就是前麵提到過的張永德。最後一個就是柴榮,是他的柴夫人的親外甥,但是與他沒有血緣關係,隻是養父子的關係。

郭威最終選擇了柴榮,從柴榮的表現就足以證明郭威的選擇是多麽的明智和正確。反過來柴榮應該感恩郭威,給予他施展抱負的機會。這在封建朝代裏沒有血緣關係的前提下是難能可貴的。

後記

如果想讀宋史,特別推薦高天流雲的《如果這是宋史》。流雲用他毋庸置疑的東北幽默方式寫出的這部作品,讓你了解曆史的同時還能讓你哈哈大笑。流雲還特別擅長描寫戰爭場麵和戰鬥經過,每每看到這樣的時候都會被深深吸引進去,想一口氣看完。而看完宋史產生感情最深的不是宋朝的那一個個閃亮的明星,而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柴榮,因此寫讀後感就一定要寫他。不知為何到目前為止影視作品鮮有表現柴榮的,我覺得像他的高平之戰拍出來精彩程度一定不亞於三國演義和大軍師司馬懿。因而在此願意添磚加瓦,期待有一天影視大咖們能關注到這個光輝的人物,把他的故事搬上銀幕或熒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