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裏安西王

海外生活,旅遊,雜記,
以及回憶的散文隨筆
個人資料
正文

壯遊德國18-走訪腓特烈大帝的傳奇(下)(世界周刊)

(2019-06-09 13:57:06) 下一個

上集提要:

我們在波茨坦徘徊了一整天,也隻能去了四個景點,但是重點是放在腓特烈大帝的無憂宮,而在傍晚當我們要離開波茨坦地區返回柏林的酒店時,居然遇上了大堵車,那也是十二天壯遊德國中,唯一的一次塞車,然而好在也多虧了那多出來的一個多小時,我們博學多聞的導遊,用他帶有一點點德國和愛爾蘭腔的英文,娓娓道出許多腓特烈大帝的傳奇故事,和更多他與無憂宮的百年牽掛。

1.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Miracle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 傳奇

2.風磨坊 (The Miller of Sanssouci) 的傳奇 

3.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 的出櫃國王傳奇

無憂宮是一個法語短語(sans souci),翻譯為“無關緊要”,或是“無憂無慮”,象徵著無憂宮是一個放鬆的地方,而不是權力的位子。

無憂宮的環拱前院

古人的馬車由此進無憂宮

那一天下午,我們來到柏林郊區的波茨坦最著名的無憂宮,那是去年五月的壯遊德國之行,最令人期待的一個景點之一。無憂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列入的原因是:「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出發前,我在維基百科和許多部落客的遊記上,收集了所有有關無憂宮的資料,行前反覆的重讀,所以早就可以一一細數它的的歷史、宮殿、和花園美景。

無憂宮的西牆

可是當我們來到無憂宮時,見到這座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親自設計的宮殿,一層的宮殿有一個單層主要大廳與兩個對稱的側翼,總共隻有十個房間,並沒有讓人有太多的驚喜,雖然也有一個像徵帝王權力行拱頂,和圓穹的腓特烈洛可可式(Frederician Rococo) 的宮殿建築,卻稱不上宏偉,這與我心中雄才大略的腓特烈大帝有一些差距,與法國的凡爾塞宮相比,規模看起來更有一點寒酸。

無憂宮內部多以粉白、粉黃或粉綠色為牆,金碧輝煌的雕塑裝潢,和華麗的人物肖像與風景油畫,稱得上是富麗堂皇,加上落地大窗外的浪漫光影,充滿了自然的氣氛,令人驚嘆。這些洛可可風格房間,有一種優雅的特點,強調無憂無慮的貴族生活。可惜參觀無憂宮室內不許拍照。

主要入口區域包括兩個大廳,《入口大廳》(Entrance Hall),和白金和金色的圓頂橢圓形《大理石廳》(Marble Hall),位於中心,而大理石廳兩側的東廂房是國王的房間,及以接待《未婚男性客人》(Bachelor's Wing)的客房,音樂室,書房,另外還有花園和僕人的房間。西廂房被稱為《女士之廂房》(The Ladies' Wing),為女士們在等候和客人提供住宿,另外還有廚房和馬廄。這是在19世紀中期的宮廷最常見的安排。

無憂宮外牆上的羅馬神話雕刻

無憂宮麵對花園粉黃色的外牆麵上,有許多大理石雕刻成的羅馬神話人物,愛神維納斯,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黛安娜,眾神之神朱庇特及戰神宙斯等等。然而儘管無憂宮後麵山坡下的巴洛克風格花園佔地頗大,花園的正中心有一個帶有噴泉的大水池,但是五月底的花園,仍然是一朶花都沒有,諾大的花園看起來很有氣勢,卻顯得有一些單調。

東廂房外的葡萄園

腓特列大帝除了戰爭時期,每年從四月底到十月初,都居住在無憂宮,他與伊麗莎白克裏斯汀(Elisabeth Christine of Brunswick-Bevern) 在1733年結婚,但在1740年登基後就長期分居,隻有在重要的場合才共同出席,皇後單獨住在柏林的美麗堡(Schloss Schönhausen),長達四十年之久,不允許她踏入無憂宮,隻有男賓客們才允許住在無憂宮,也被稱為《無婦宮》(sans femmes)。

而東廂房的客房又被稱為《伏爾泰客房》(The Voltaire Room),是因為大哲學家伏爾泰曾在1750年到1753年期間一直住在這裡。因此,也是傳奇之一,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他是最偉大的出櫃國王。

無憂宮的後花園

4. 馬鈴薯國王 (Potato King) 的傳奇

馬鈴薯在大陸又叫土豆,但是在臺灣土豆指的是落花生。它是現代人餐桌上再普通不過的食物了。 而一般人對德國食物的印象,除了啤酒之外,大多是德國香腸、豬腳或是美國人偶而會提到德國馬鈴薯沙拉。

德國大餐餐盤上總是少不了馬鈴薯

但是當第一天在法蘭克福吃到的第一個德國香腸晚餐時,令我驚豔的倒不是香腸,而是旁邊好吃得不得了的馬鈴薯沙拉,而之後在柏林、慕尼黑或是其他鄉下地方,都可以吃到不同特色的馬鈴薯料理,原來它們才是德國餐桌上的主要角色,完全顛覆了我原有對德國料理的印象。

德國香腸旁好吃得不得了的馬鈴薯沙拉

在德國的那些天,不論我們走在超市或傳統市場,總可以見到至少十多種大小不同,甚至連顏色都不同的馬鈴薯,十分有趣。一些常見的德國菜是馬鈴薯湯(Kartoffelsuppe),馬鈴薯餃子(Kartoffelklöße),炒馬鈴薯(Bratkartoffel)和馬鈴薯煎餅(Kartoffelpuffer)。據估計,每個德國人每年消耗超過150磅馬鈴薯。

德國市場上各式各樣的馬鈴薯

無憂宮花園東邊的一個半圓形的葡萄園前,半圓的四周排列著許多人物雕像,而正麵一坐白玉大理石雕後麵,石板之下就是腓特烈二世的墓。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中的沙發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歲,但是德國人歷經幹辛萬苦,直到1991年兩德統一之後,才將他遺骨安葬在這裏,也完成他的遺願,將他與心愛的十一隻狗永遠葬在一起

但是當我看到他的墓石板上放著一束鮮花和散落著一些馬鈴薯,令我疑惑了?到底馬鈴薯與偉大的國王之間,有什麼故事呢?我有一點懊腦,轉頭問了身旁同行的其他老美團員們,竟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怎麼一回事。

無憂宮的腓特烈大帝墓地

馬鈴薯國王墓碑上的花束和馬鈴薯

但是導遊老先生笑了一笑說:「那是一個有趣的《馬鈴署命令》(Potato Order)傳說。」

「柏林的老百姓叫腓特烈二世為老腓裏茨(Old Fritz),他在馬鈴薯田和在戰場上一樣的狡猾。」

「有一天,他聽說了一個來自南美叫做馬鈴薯的新奇植物。為了要推廣馬鈴薯,於是他令人在附近的一個村莊種植了一大片的馬鈴薯,並向他的臣民們講述了馬鈴薯的營養和經濟價值。但是那些參與的臣子卻不買帳,仍然拒絕替Old Fritz的馬鈴薯背書。」

「於是乎國王有一個想法。他命令他的士兵前往村莊,以重兵守衛馬鈴薯田,不準認何村民進入。」

「這個命令激發了村民的好奇心。」

「但是國王卻暗地裡命令士兵在夜間放鬆守備,離開馬鈴薯田出去喝酒,引誘餌當地人到馬鈴薯田裡去偷竊作物。」

「所以自從那時候以來,馬鈴薯在德國被廣泛種植,成為了主食。」

當然這隻是一個傳奇故事。但是到了今天,人們把馬鈴薯和花束一起放在他的墓碑上,以紀念他,並稱他為馬鈴薯國王 (Potato King)。」 雄才大略的腓特烈二世,在位時將普魯士王國的領土擴張了三倍,

但是在他剛即位時的普魯士王國,也是地質學家公認上個地球小冰河時期的末期,年年閙飢荒,民窮國弱。

由於原生種的馬鈴薯屬於有小毒的茄科植物,塊莖又小又髒又醜。老百姓沒有東西吃,卻仍然把在16世紀就已經由南美,經過西班牙傳入德國的馬鈴薯不屑一顧,拿去餵豬。

腓特烈大帝命人改良品種,將馬鈴薯種子分發給人民,並教他們如何種植,到了17世紀中葉之後,馬鈴薯漸漸被德國人接受,稱為德國的鬆露馬鈴薯 (kartoffel),也造就許多傳統的德國菜。經過了他的推廣,解決了飢荒的問題,同時控製糧食價格,也造就了未來兩百多年強大德國的基礎。

對現代人而言,馬鈴薯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農產品了,但是我們完全沒有想到,要不是有慧眼識英雄的腓特烈二世,也讓馬鈴薯拯救了有可能覆亡的普魯士王國。

腓特烈二世是歐洲「開明專製」君主的代表人物,並且為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麵都頗有建樹,為啟蒙運動一大重要人物。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保住了未來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王國;儘管無婦宮的傳奇,讓國王永遠被認定為是同性戀者;但是馬鈴薯的傳奇是一個有遠見的決定,它創造歷史,讓一個國家更富強;廣為流傳的風磨坊傳奇中的國王尊重司法,讓「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身植民心,可以譲一個王國變的更偉大;儘管傳說未必一定是忠於史實,但是這一聯串傳奇,使得腓特烈二世國王在德國人的心目中就成了永遠的皇帝-《腓特烈大帝》。

 

走訪腓特烈傳奇刊登在2017年4月9日出刊的第1725期美國世界周刊

花了兩個半月,寫了五千多字,主要的困難還是在於歷史的考証,修改後剩4千多字,才寄到世界日報社,而登上世界周刊,隻剩三千七百多字,仍然很長,分上下集放在部落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