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一般人對東方人或是華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數學」很強,而我自己從來不認為「數學」很強,或許也可以說「算數」很強而已。
回想過去在小學、中學時代,我都可以算是好學生,而數學隻是其中一個科目而己,而我的數學成績並不突出,隻是和其他的每一科,生物、物理、化學、甚至國文一樣,總要保持在前幾名就可以,而我也常常羨慕有幾位數學特別強的同學,好像再難的題目都難不倒他們,而我的目標隻是能保持在80分以上,如果有90分就更好了,大學聯考時,能夠維持在高標就好。所以全國至少還有四分之一的同年考生的數學比我的數學強,我也從來沒有喜歡過數學課。
到了美國唸書,第一次發現其實老美是「算數」運算很差,而未必是「數學」很差。這位「老美」是我的指導教授,他的物理與化學的功力令我非常佩服,似乎是一位無所不知的科學家。幾乎有整整兩年,我是他的實驗室總管,好多次,我們一起在作實驗時,某些物理化學運算時,我常常會直接套用記在腦海中的公式運算,令他非常疑惑,常常問我為什麼要背這麼多的公式,其實這些公式大可不必背,直接可以從基礎的公式推演出來就好了,「有必要浪費大腦那麼多記憶的空間嗎?」但是我往往可以因為有公式,就可以直接跳幾個步驟,而算的比較快。
但是我也常常疑惑他的「算數」為什麼那麼差?每一個簡單的加減乘除都要用計算機?好多次,在統計我的硏究成果時,當他還在按數字鍵,我站在一旁早就用心算唸出答案,而且很少出錯。後來,每一次他在我旁邊要用計算機時,總會半開玩笑的對我說:「九裏安,慢一點,等我一下!」
所以,後來教授常常誇我很聰明,但是我不太同意,我總覺得,那些可能都隻是很好的「算數」訓練而已,未必與聰明有關。
後來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改修電腦碩士,因為大學主修的是生物,而不是電腦,所以必須補修一些基礎的數學課學分,如線性代數、邏輯運算等等,當時約翰普金斯大學電腦係的華人教授並不多,但是這兩三門課程卻往往都是華人教授,而這些基礎課的很多內容,我們在高中三年級的數學課就學過。
記得,有一學期的一門課,每個星期都會有作業,作業要在每次上課前交上去。由於作業成績會佔總成績的百分之三十,所以也非常重要,每一次上課前,幾乎大部分的同學都會早幾分鐘到,上課前再互相檢討一下彼此的答案才交上去,我也從來不以為意。
直到有一天,我因為堵車而遲到了三分鐘,而當我要急急忙忙進教室前,才發現有四、五位白人同學還站在門口,他們欄下我,要求和我核對過作業,等他們都改正之後,才一起走進教室,交作業。
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就是被他們認定為「數學」很好的老中!
此文刊登在2017年4月19日的美國世界日報家園版
My daughter, who is born and raised here in America, solves problems better than I because she doesn't rely on memorizing formulas.
She's 13 years old and be able to do 10th grade algebra questions in a much simpler way than I do. The only problem is she's not very confident about her own abilities and scared of making mistakes. Math is all about solving problems and learning through mistakes.
中國對數學發展基本沒貢獻,你大學應該沒學過老中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