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裏安西王

海外生活,旅遊,雜記,
以及回憶的散文隨筆
正文

壯遊德國11-柏林的布蘭登堡與老城區(華府新聞日報)

(2019-04-10 17:25:04) 下一個

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是柏林的標誌性建築,此門見證了德意誌民族和甚至歐洲的近代興衰史。從歷史意義上說,這座門堪稱是「德國凱旋門」。

而布蘭登堡門周邊方圓一兩公裏的範圍,也正是柏林的老城區,數百年來,每一代德意誌政權各自為老城區增添當時特有風格的建築。雖然很多老建築是在二戰後照原圖重建,而且許多重建工程一直到今天都還在持續進行中,但是也有更多現代的新穎建築。所以從觀光意義來看,這些重要的歷史與現代建築,是柏林最吸引人的觀光資源,也展示了今天德國人的自信。

那一天,我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也隻能有時搭車、有時走路,走馬看花似的走訪了老城區的大部分美景。

德國國會大樓

首先,我們來到在布蘭登堡門北邊的德國國會大樓(Reichstagsgebäude),建成於1894年,在二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在1950年代修復。在1990年再度改建時,在會議區上方設置玻璃穹頂,讓市民自由進入,並可飽覽四周美麗城市。可惜導遊沒有留太多的時間,天公又不作美,我們無法仔細參觀國會大樓內部,好在出門前,我曾經在Rick Steve的公共電視旅遊節目中神遊過,所以也不會太失望。

山雨欲來的歷史古績和新式的政府建築群相輝映

新式的柏林新國會與總理府

大樓後方恬靜的施普雷河(Spree ),河上遊艇往來,兩岸許多歷史古績的建築,和德國聯邦政府的新式建築群相輝映,也包括了總理府…正當讚嘆不已的時候,突然下起大雷雨,雖然我們有帶著傘,還是立刻衝回巴士,然後隻好坐在慢慢前進的巴士裏,跟著導遊手指的方向在雨中觀光。

雨中的國會大樓

新穎的雨中柏林火車站

柏林的世界文化之家(The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House of the Worlds Cultures)也在路邊,回程時才有機會拍到清晰無雨的照片,它是德國國際當代藝術展示中心。美國的建築師休Stubbins在1957年設計,由於造型獨特,柏林人稱之為吉米卡特的大嘴,或懷孕的牡蠣(pregnant oyster)。

回程時,陽光下的吉米卡特大嘴

六月十七大街連接布蘭登堡門和Ernst-Reuter廣場,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原名夏洛特堡道(Charlottenburger Chaussee)二戰期間稱為東西軸心路(Ost-West-Achse),戰後為了紀念1953年蘇軍鎮壓東柏林示威的東德六一七事件,1990年將西柏林通往布蘭登堡門的大街改名為「六月十七日大街」。在這條大街的中段有巨星(Großer Stern)圓環,中間矗立著是紀念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的勝利紀念柱(Siegessäule)。

勝利紀念柱(Siegessäule)

大雨中,巴士帶著我們走過,總理府、最新的柏林火車站、世界文化之家、勝利紀念柱之後,轉上六月十七大街,停在布蘭登堡門前。大雨隻下了十幾分鐘就停了,下車時,地麵還濕漉漉的,但是太陽已經探出了頭,沒一會兒就把地麵全曬乾了。

巴士停在六月十七大街邊,路麵還是濕的 

那天下午,我們來到布蘭登堡門時,堡門前的空地,居然有一些來自附近鄉下的酪農,放了一堆破皮靴和皮鞋,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是在抗議市場上的牛奶價格太便宜,他們沒有利潤,快撐不下去了!由於這裏的國內外遊客眾多,知名度高,所以成為德國人民和平抗議示威的最佳場地。

布蘭登堡門前抗議示威的人與車

抗議的酪農放了一堆破皮靴和皮鞋

布蘭登堡門建成於1791年,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新古典主義風格大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有一尊高約5米希臘神話中的維多利亞勝利女神銅製雕塑,女神身後有一對張開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麵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Wiki)

門內的雕像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德國納粹衝鋒隊的遊行隊伍從布蘭登堡門通過,慶祝希特勒上台掌權,開始了納粹的統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堡門遭到嚴重損壞,它周圍的建築也都被炸毀,而且戰後屬於東柏林管轄。一直到了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統一的象徵。

我們的英國導遊請了一位美麗的資深東德地陪導遊,她手上拿了一大本相簿,都是東德時期的照片,對照著身旁的景物,替我們解說,她以深受其害的親身經歷,控訴當年東德的罪行,不過最後還是強調好在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美麗的資深東德地陪導遊

在巴黎廣場上用老照片替我們解說此地的前世今生

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西側是六月十七大街(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東側是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和林登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

阿德龍飯店(Hotel Adlon)

林登樹下大道西起布蘭登堡門東麵的巴黎廣場,那裡有柏林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和德國統一後才又重建的阿德龍飯店(Hotel Adlon),而法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和美國大使館等,也紛紛搬回了它們在巴黎廣場的原址,也都是按二戰前的圖紙重建的。

林登樹下大道

柏林洪堡大學前就可見到東柏林電視塔,和塔球上的十字反光

大道從巴黎廣場再向東延伸一公裏半,沿途有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德意誌國家歌劇院(Deutsche Staatsoper),國家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天主教柏林總教區的主教堂,經過宮殿橋(Schlossbrücke)和柏林博物館島(Museuminsel),直到東柏林電視塔的亞歷山大廣場,將不計其數的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也結合了許多傳統與現代風格的建築,成爲一條穿越柏林老城傳奇性的景觀大街。

舊國家畫廊

柏林天主教堂(Berlin Cathedral Church, Berliner Dom)

博物館島

從博物館島遠眺國會大樓玻璃穹頂,四周依舊有許多工地

柏林洪堡大學原是1810年普魯士王國所創立的柏林大學,1828年為改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Friedrich-Wilhelm-Universität),1949年東德將它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而支持西方陣營的教職員和學生遷往西柏林,創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FU Berlin)。1990年兩德統一後,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沒有合併,但是都成為柏林大學的正宗後繼者。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二世

(The equestrian statue of Frederick the Great) 

柏林洪堡大學

東德地陪導遊解散之後,我們在巴黎廣場附近漫遊照相,然後再搭車沿著林登樹下大街,經過柏林洪堡大學到宮殿橋和柏林博物館島,再下車繼續在柏林博物館島附近逛,一直逛到晚餐時間。

夜色中的勝利紀念柱

夜色中的六月十七大街

夜色中的布蘭登堡門

然而當天晚餐,導遊帶著大夥兒在柏林小酒館狂歡,導遊居然喝醉了,不過餐後,醉薰薰他還是堅持要再帶我們去巴黎廣場夜遊。果真,夜幕下的廣場依舊人聲鼎沸,但是更有一番今夕是何夕的滄桑感。

夜色中的巴黎廣場

:林登樹下大街 - 許多部落客,甚至維基百科,都以訛傳訛,將"林登樹下大街"翻譯成"菩提樹下大街"。其實林登樹和菩提樹是完全不同的樹,它們連樹種都不一樣,菩提樹是桑科榕屬,林登樹是椴樹科椴樹屬,雖然都有心型的葉子,但是菩提樹葉邊緣圓滑,林登樹葉邊緣呈鋸齒狀,最近的基因分析,發現林登樹該歸類於錦葵科椴樹屬,而林登樹應該翻譯成椴樹,頂多可以翻譯成”洋菩提樹”。我們在馬裏蘭州家門口的社區行道樹就是林登樹,所以也可以稱為"林登樹下大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