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早上讀到了一篇文章,介紹的是電影Maudie。那佇立在廣袤雪原上的彩色小屋如此溫柔靜謐,自成一體。什麽是世外桃源?竊以為這就是。更加難得的是主人公獨特的內心世界,因為愛而彼此成全,幸福到老。所以即便沒有藝術成就,他們的人生也是圓滿的。哪怕他們在別人眼裏是奇怪的 ——那又有什麽關係呢?“我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我不喜歡他們。”“大多數人也不喜歡你...我喜歡你。” 這份愛的分量,要遠遠大於大多數人好感的總和。因為在誰的心裏,你都是可替代的,除了你的他/她。有多少人窮其一生上下求索轟轟烈烈,也尋不到這份完美的滿足。在北美,特別適合過那種“一房兩人三餐四季”的生活。前提是你得有一個死心塌地相愛的人 —— 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地廣人稀,群體完全沒有地狹人稠地區的重要性,人更可能自得其樂,前提是你得靜得下心來享受或曰耐得住寂寞。多少人因為過不了這個“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坎兒,隻能無奈回流,哪怕找出各種各樣身不由己的借口,終究是回歸那份以髒亂為表現形式的“快活”。但若是過了這一關,眼前又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甚至包括你直視自己內心時發現的美,那種純淨的獨立人格的美。當然,填鴨式教育下出來的人,唯一沒被教過的就是這樣技能,全憑後天自己以一顆初心堅持不懈,摸爬滾打滿身傷痕。Freedom is not free 不管之於民族還是個人,都乃至理名言。換言之你得值得這份自由,並且有配得上它的能力。
移民,不僅從物理上將人生分成了上下兩場,在心理上也如是。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從一個群體中的小我,變成頂天立地的大我,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選擇。這種shock不單是cultural的。那些不敢走出舒適區的,難怪就在自己小圈子裏自high了。像下麵這兩圖,都出自受過高等教育,來了七八年的投移成功人士之手,據說也上過移民英語課,然後就這成果?開句玩笑,這應該是帶著把“敵戰區”變成“解放區”豪情的人吧?
這個群體,雖說登陸時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歸零,但隨著各自的融入進程,哪怕沒有衝突,日久天長也會分道揚鑣各奔西東。就不說那個幼兒園英語水平的群體了,即便當初一起辦移民的,忽然某一天,我也覺得跟他們不在一個頻道了。朋友圈看到她們聚會,曾幾何時,我也曾視朋友的數量為社交能力乃至成功標誌,這在天朝再正常不過了。而現在,FOMO症不知不覺就好了。人際交往寧缺毋濫,那種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的social純屬浪費時間。就像看到她們聚餐,心裏激不起一絲波瀾。這幾個人,如今一個打雷波三個當留守婦女,還不算一個已經回流的。縱然在國內也都是知識分子和白領,現在卻已經不在同一個環境了,感興趣的話題也大相徑庭,即便房子夠大開了家庭旅館,也不過是三句不離吐槽奇葩房客。你很難把其和曾經的大學老師身份聯係在一起,還不算兩頭跑的大奶吹國內各種各樣的NB —— 這樣的飯局又有什麽意思,這是出國的初衷麽?
記得當初雅思老師給大家的忠告就是出了國在華人圈呆一段時間適應後就要離開,她把我的單項調教到8.5分,說話還是有水平的,所以我自始至終認為離不開的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否則除了轉移財產的以外,出國為了什麽?就這樣,身邊的人來來往往,體會了比國內交友更多的別離,但是沒有什麽可惜,咱的養分已經不來自這個族群 —— 單看每個個體他們自己還自顧不暇 —— 而是來自於內心的逐漸強大與自省,以及對本地價值觀和文化的認同。不用打著多元化的幌子在自己小圈子裏閉門造車,承認多元化的第一步就是走出自己的文化去接納別人,哪怕是你們口中的阿三、墨墨和菲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