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天開始就鬧得沸沸揚揚的華為事件並沒有隨著孟晚舟的保釋而消停,反而是進入了另外一個新的發酵階段。美國的表態是啟動這一階段的重要因素。12月11日,特朗普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如果是對國家安全有利,或者是能夠幫助美國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他可能會介入孟晚舟一案。此話一出,華為事件的本質仿佛呼之欲出,也立刻使得一直在以司法獨立為由辯解的加拿大陷入困境。因此,這個階段不再是單純的中國抗議和加拿大辯解,而是開始了三方力量的複雜利益關係、矛盾衝突甚至是政治對抗。
首先,處於貿易談判關鍵90天的中美兩個大國反而是一個“解決主要矛盾”的理性狀態。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劉鶴與萊特希澤和姆努欽通電話時,雙方都暗示“不希望中方對華為高管被捕一事的怒氣影響貿易談判。”近期中美雙方也表示將於一月份開始貿易談判,爭取在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其次,被視為“一條繩子上的螞蚱”的加拿大和美國倒是有了翻臉的風險。加拿大外交部長方慧蘭針對特朗普的言論發出警告,她強調不能尋求將引渡程序政治化,或將其用於追求正義和遵循法治之外的其他目的,劍指與加拿大“簽署了引渡條約的夥伴。”最後,因為華為事件直接劍拔弩張的中國和加拿大更是直接從言語激辯升級到了行動對抗。近期陸續有三名加拿大公民在中國被拘留或者依法處理,分別是出於國家安全以及非法就業等原因。對此,特魯多總理措辭強烈地表示“不可接受”。此舉被認為是中國回應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而同時方慧蘭在一場議會質詢會上表示加拿大政府正在考慮與台灣簽署投資保障協議的言論則被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是利用“台灣牌”向中國施壓。
很明顯,美國是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和後續影響的推波助瀾者,而這一過程給原本剛剛開始緩和的中加關係帶來的簡直是毀滅性的破壞。或許,完全說整個過程是美國一手策劃會顯得有些陰謀論,但中加兩國出於對雙邊關係的考慮還是必須得正視這種可能性,同時客觀地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輿論和環境帶來的壓力。近期,越來越多的報道也開始蹭熱度甚至是做出一些有意無意的誤導性聯係。例如,有台灣媒體大肆宣傳加拿大對台灣的興趣,歐美媒體則不斷揣測加拿大要學美國打“台灣牌”。眾所周知,台灣是中國明確的核心利益之一,加拿大如果真的走上這條路或者被認為走上這條路,中加關係都將更難有回轉的餘地。近日,還有澳洲媒體將“加拿大驅逐160名非法中國移民”與“中國逮捕三名加拿大公民”硬生生得擺在一起報道。但實際上,這隻是作為移民大國的加拿大一次再尋常不過的行動,至於數字方麵,2017年加拿大驅逐的一萬多名非法移民當中有兩千多個中國人。可見,聯係無處不在,但這些人為的所謂“聯係”毫無疑問隻會給搖搖欲墜的中加關係帶來更大的衝擊。
目前,中加關係的惡化已然給兩國社會、民眾以及企業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加拿大民眾開始對中國產生了恐懼感,一些之前認為中國崛起並不可怕的人甚至開始改變這種看法。據前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Guy Saint Jacques)在加接受華文媒體采訪時表示,一些加拿大人開始擔心來中國的人身安全,或者是擔心自己的親人朋友在中國的人身安全。他還提到有不少記者表示要考慮批評中國是一個不可靠的國家,要跟中國保持距離,他認為這是比較危險的。而企業方麵,一些此前順利開展的合作,例如醫療養老康複領域等,資金鏈的突然斷裂導致企業大幅裁員,徒留空殼期待中加關係放緩。人們與其說加拿大政府因為外交上的稚嫩而顯得有些無辜,不如來為這些真正無辜的中加兩國民眾感到惋惜吧。
一直有句俗氣的老話在國際關係中十分適用,叫做“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在國際關係中談利益,並不可恥,因為對於國家來說,人民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兩國交惡,最終損害的就是人民的利益。而中加兩國因為美國交惡,不止當前損害了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美國就此輕輕鬆鬆收回小弟,讓中加自貿協定停滯;同時還能利用這樣一樁隨便就可以幹涉的事情向中國施壓,在貿易談判中爭取先機,這對於中加、中美關係都是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中加兩國必須正視這一狀態和處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衝突以及對彼此的傷害,最大限度地增加溝通,共同麵對危機。例如,雙方可以在允許的範圍內,就引渡問題作出溝通;高級別的會談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雙方的智庫、學者都應該行動起來,成為溝通的橋梁,而不是都停留在靠外媒有意無意的報道中去了解對方意圖的階段。總而言之,止損是中加關係目前最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