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前後 - 巴塔之風
本文為三棲影社公眾號《鏡頭前後》欄目首篇文章改編而來,刪除了網課鏈接及網課介紹用語
研究帕塔哥尼亞的行程時,有一個單字高頻率地跳入眼簾,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攻略都會提到這個字:
-風-
隻有真的站到了這山跟前,我才有了切身體會。
這是我們巴塔哥尼亞的第一天。第一次在南半球拍片,來到這湖邊前並沒有特別的預案,這不過是一個湖嘛,我見過玩過的湖多了去了。沒想到,還沒有站穩,就覺到了不同尋常:風浪大的像站在海邊。不同的是,不見一排排巨浪,卻是洶湧的湖水被風卷裹著挾持著飛旋前進,砸向岸邊的岩石,然後飛揚而過,變成漫天雨絲。長居北美五大湖邊而且特別喜歡在湖裏打滾的我顯然沒有做好準備,不到五分鍾,渾身透濕,高幫登山靴裏麵已經灌滿了湖水。
巴塔哥尼亞,第一次見麵,就以失(濕)身為見麵禮。
放大圖片,你可以看到漫天水線,幾乎占滿了畫麵左半邊。
這排浪雨過後,鏡頭後麵的我當然是狼狽不堪,全身濕透,鏡頭前麵呢,大家看看吧:
是不是淚流滿臉? 鏡頭前端布滿了水滴。所以,立即拿出手絹兒,哦,不,是擦鏡布來收拾殘局。(左邊綠色的是擦鏡布)
關於這張圖的前期:
上過我們三棲影社構圖課的朋友們都知道,光光關於引導線我們就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條構圖方法是從角落出發。我站在這裏,看著浪花拍打礁石形成的白線,往前逐漸指向著名的百內牛角峰, 立刻這個構圖法就跳了出來。為了讓撞在礁石上的浪花呈線條從角落出發,我選擇了特別靠邊的機位(所以失/濕身也是活該的),前麵位於中景的石頭經常被浪打出高高的水花,正好起到承接前後景的作用,我等待的就是這個時刻。但是,很多時候浪花濺得太高甚至遮擋了作為地標特征的牛角山,所以浪太高了也不行,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地嚐試,試圖捕捉到合適的瞬間。
相機的設置:
我隻用M檔拍攝。因為現場狂風大作,水花四濺,濾鏡太大,太招風就不考慮了。這裏是側光,以D850的動態範圍,我有信心它能一張就可以搞定。這樣無須包圍曝光,我可以將相機設在高速連拍。利用無線快門線(我用的韓國產SMDV RFN-4s),觀察浪的來勢,在浪花衝撞礁石前的瞬間按住快門,觸發高速連拍。
對焦: 三棲推崇的超焦距對焦法,焦長20mm,打印36寸,超焦距位置在3.1米,所以我對著3米左右對焦。從1.5米至無窮遠皆清晰。
測光:以天空雲間最亮處,過一又三分之一檔。
快門: 拍浪花濺起,通常我會根據浪的速度用1/10到1/5秒的速度,這樣可以捕捉到飛濺的絲線。但這裏的風實在太狂暴了,光拍絲表現不了它的迅猛形態,所以我將速度定在了1/20秒,這樣可以抓住整個浪花被吹斜的張揚形態。(浪花激起的水絲劃過整個畫麵其實是個意外,我沒打算就這麽失身的)
關於後期:
限於時間,我這裏不詳述後期過程,隻是簡單提一下:天氣其實比較陰,所以我第一步就改了白平衡,並且用色調分離給天空進一步賦予暖調 。山頂受光用了光渲染加亮,作為引導線的浪花也做了加亮強化。礁石水麵的倒影也做了暖調處理以呼應天空的光線。
整張照片來自單張成像,但最右邊岩石的浪花原來的比較低矮,我用了高速連拍的相鄰一張浪花高濺的。以此作為重複呼應中間飛濺的浪花。
前後期對比:
片子導入,Lightroom所有參數完全置零:(比現場實際看到的要灰暗)
Lightroom初調效果:(白平衡,高低光色調分離,漸變濾鏡和徑向濾鏡的應用等等等等)
Photoshop調圖和渲染:(加深減淡製造層次感,光線引導強化,渲染。清除多個濺到鏡頭上的水花引起的類似眩光圈,前景光影呼應天空光影)
最後,說一句,風光攝影不是拍照,我用我們在前期課反複引用的當代最著名風光攝影師亞當斯的一句話來闡述三棲的觀點:
You don't take a photo, you make it.
你不是拍一張片子,你是創作一張片子。
謝謝大家!
PS: 如果你在電腦上看圖,500PX.me上有這張片子的2K超高清版:http://t.cn/AirW67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