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企業內卷,估計是大家早有耳聞,幾乎是所有產業,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在瘋狂內卷,而且是全行業一起卷,如果沒有卷,那大概率就是國家壟斷的行業,比如煙草,電力,供水等等。基於中國製造已經220個大的產業全產業覆蓋,中國的內卷外溢化,就會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內卷對於國際市場的威脅,但是我們從曆史上看,大多數的外國企業其實是不願意拚命卷的。
比如,以韓國LG在手機還有一定市場(當時全球市場5%左右)的前提下,退出手機市場,還有日產在銷售下降時,果斷求售,合並增加競爭力,對比中國的巨多的手機企業,電動車企業瘋狂內卷,銷售下降時,拚命打價格戰,壓低成本,為什麽中國的企業和外國企業有這些不同。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牽涉到國家經濟結構、企業文化、政府角色、資本市場機製、消費者心理等多重因素。我們可以從幾個維度來解釋,為什麽中國的企業在麵臨困境時,往往選擇“拚價格、拚成本、拚內卷”,而像LG、日產這樣的外國企業則更傾向於“及時止損、整合資源、退出市場”。
那為什麽中國企業如此愛卷,外國企業不願意卷,是因為卷不過就關門,還是因為不願意卷才轉行,還是因為其它什麽原因,今天我想來聊一下。
有關中國企業卷的例子,我們先來舉例分析。
一、製造業內卷現象
1. 手機製造業
表現:華為、小米、OPPO、vivo等廠商在硬件配置上瘋狂“卷參數”:內存、攝像頭像素、快充功率等不斷提升,但用戶體驗提升有限。
後果:
盈利能力下降:配置升級成本高,但售價無法同步提升。
同質化嚴重:缺乏技術壁壘和品牌區隔,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下降。
創新滯後:過度投入硬件堆料,忽視操作係統優化、軟件生態等軟性創新。
2. 電動汽車產業
表現:新能源汽車品牌大打“價格戰”,比誰補貼多、配置高、價格低;比亞迪、理想、小鵬、蔚來等都在激烈競爭。
後果:
利潤微薄甚至虧損交付。
巨大研發和資本開支,拖垮小企業。
產品快速迭代讓用戶持幣觀望,二手車殘值低。
3. 服裝製造業
表現:快時尚品牌(如Shein)以極低的價格、極短的生產周期壓縮供應鏈,同行紛紛效仿。
後果:
代工廠利潤極低甚至無利。
工人超時加班,壓榨勞動力。
品質下降,環保問題加劇。
4. 光伏產業
表現:大量企業進入矽片、組件等環節,瘋狂擴產,產品價格不斷下探。
後果:
導致嚴重產能過剩,行業毛利率普遍下滑。
中小企業被擠出市場。
企業不再關注核心技術創新,而是卷規模、卷價格。
二、服務業內卷現象
1. 教育培訓行業
表現:課外補習機構瘋狂“卷”名師、課程價格、課時密度,家長投入大量金錢和時間。
後果:
孩子和家長極度疲憊。
機構之間互相壓價、搶老師,難以持續經營。
“雙減”政策出台後大量機構倒閉,形成產業泡沫破裂。
2. 外賣/騎手平台
表現:平台之間不斷壓低配送費用、提高配送速度要求(如美團、餓了麽)。
後果:
騎手收入不穩定、勞動強度大、安全隱患嚴重。
商家利潤被擠壓,服務質量下降。
平台靠補貼爭搶市場,難以盈利。
3. 直播電商
表現:主播之間互相“卷價格”、“卷福利”,商品價格被一再壓低。
後果:
品牌方利潤空間極低,產品質量下降。
為低價銷售虛假宣傳,售後問題頻發。
主播陷入“日更、長播、高強度”的壓力循環。
4. 酒店/民宿行業
表現:平台上比價格、比裝修風格、比贈品,甚至比服務員顏值。
後果:
價格戰導致小業主利潤微薄。
運營服務難以保障,用戶體驗下降。
過度依賴平台流量,缺乏品牌積累。
5. 設計/廣告行業
表現:卷創意、卷報價、卷交付速度——“一夜出三稿”、“不滿意無限改”、“低價投標”。
後果:
人才消耗嚴重,加班常態化。
作品質量下降,行業難以形成高價值服務。
客戶對設計價值認知降低。
內卷是一種結構性問題,其背後往往是:
- 市場供大於求;
- 缺乏差異化競爭;
- 創新成本高但回報慢;
- 用戶或平台對價格過度敏感;
- 地方政府各種GDP為誘因的重複投資;
- 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的風口現象
但是從曆史來看,很多的外國企業並不會積極參與卷。下麵我們也給出幾個例子。
蘋果在中國過去長期是不參與打價格戰的
耐克(Nike)與阿迪達斯(Adidas)在中國並不會大幅度打折,而是選擇在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擴展業務
星巴克麵對本地咖啡品牌(如瑞幸、庫迪)的“9.9元卷到死”,依舊堅持40元一杯的價格,並加強數字會員係統、門店體驗等差異化服務
在設計、谘詢等行業,一些外資公司(如麥肯錫、埃森哲、奧美)不願“無限修改、不收加班費”
家樂福、樂購、麥德龍等外資超市巨頭陸續撤出中國零售業,部分因為本地超市與電商平台在價格和服務上內卷嚴重,利潤被擠壓
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其背後的邏輯
一、企業決策邏輯與文化的不同
1. 退出機製與容錯文化的差異
韓國LG、日產等企業背後有強大的資本市場和社會安全網,一旦退出某個領域,可以迅速轉型、重新布局,不被認為是“失敗”。
中國的企業文化中普遍缺乏“及時退出”的機製和認知。退出常常被看作是“認輸”“丟人”“損害國企或地方形象”,甚至政治上不被允許。
2. 企業家心態:賭博 vs 籌謀
中國民營企業在高峰時快速擴張,往往沒有做好“風險預備金”。
一旦銷量下降,隻能通過降價維持現金流,否則就麵臨資金鏈斷裂。
相比之下,日產或LG退出手機市場的選擇,其實是經過完整戰略評估後做出的“斷臂求生”。
二、市場結構和監管環境
3. 市場退出的門檻差異
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市場,企業退出是常態、破產保護製度完善,退出後甚至能“起死回生”。
在中國,破產退出很難,手續繁複,背負大量債務、社會責任、地方政府壓力。於是企業寧願拚死一搏,哪怕燒光自己。
4. 地方政府“保就業、保產值”壓力
很多中國企業背後有地方政府支持,一旦企業退出,會導致失業、稅收下降、政府政績受損。
政府往往鼓勵繼續生產、貸款“維穩”,結果就是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
三、資本與創新體係的不同
5. 中國資本市場傾向短期盈利
中國的投資機構和股東大多看重短期銷量與市占率,不太關注長期利潤或品牌價值。
企業也就被迫不斷壓低價格“保市場份額”,哪怕是虧損。
6. 缺乏技術壁壘,隻能打價格
中國很多手機廠商、電動車企業技術路徑趨同(供應鏈共享、設計相似)。
沒有專利和技術上的護城河,隻能靠價格戰贏得市場。
四、消費者行為與輿論導向
7. 中國消費者對“便宜大碗”的偏好
用戶普遍追求性價比、配置優先,品牌忠誠度低。
這導致企業更願意“卷配置”、“卷價格”,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8. 麵子工程 vs 商業邏輯
中國很多企業高調進入某個行業,比如手機或電動車,帶有“民族工業崛起”的情緒。
一旦失敗,退出變得非常“丟臉”,不如拚一拚。
五、成功退出案例的缺乏與榜樣力量
外國企業有像LG退出手機、福特退出印度、索尼收縮電視等成功轉型的例子。
中國成功退出並轉型的案例極少,企業不知道怎麽“優雅謝幕”。
總結:中外企業行為差異的本質
維度 外國企業(如LG、日產) 中國企業(手機、電動車等)
企業文化 重視止損,容錯機製強 擔心退出損失麵子與政績
市場機製 有破產保護,退出有路徑 退出難,地方保護主義強
資本邏輯 長期視野,接受整合退出 短期逐利,怕失去市占率
技術壁壘 有專利護城河 技術趨同,隻能拚價格
消費者心理 品牌認同強 性價比優先,低價敏感
這個延伸非常關鍵,地方政府的政績壓力、GDP導向的官員考核製度、國家產業政策的“風口”引導、地方財政依賴企業發展等,都是推動中國企業在危機時刻“內卷”、“價格戰”、“瘋狂擴產”而非“理性退出”的深層結構性因素。這些與海外企業所處的市場自由度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中外企業在應對衰退時戰略選擇的根本差異。
一、中國企業內卷的體製性誘因
1. 地方政府主導型經濟下的政績工程
官員晉升與GDP增長高度綁定。一個地方的招商引資、產值提升、工業項目數量,都是考核的硬指標。
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對本地企業實施“保、穩、扶”——即便企業經營困難,政府也不允許它“體麵退出”,而是鼓勵其繼續生產、借貸、拚命擴張。
企業即便虧損,也不能“倒下”,否則影響地方官員的升遷,最終促成了**“內卷性生存”**:不讓企業死,隻能讓企業卷。
典型案例:某些地方政府對於新能源車、芯片、鋰電池、手機等產業高調扶持,在銷量不佳、市場飽和後,依然要求企業“堅守陣地”,形成價格戰泥潭。
2. 國家層麵產業政策頻繁製造“風口”
中國政府近十年多次提出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人工智能、光伏、儲能、生物醫藥等。
政策一出,各地跟風投入,上馬成千上萬家企業,形成極度重複、資源浪費。
**政策風口導向的是“跑馬圈地”,不是“市場優化”。**於是,大家都蜂擁而上,誰也不願意放棄,哪怕虧本。
比如:僅2023年,中國注冊的電動車相關企業超過10萬家,而絕大多數最後被迫通過價格戰維持生存,中國31個省市,有17個提出打造電動車產業連的扶持政策
3 地方財政對“產業項目”的依賴性
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高度依賴於土地出讓金和本地企業稅收,而大企業項目能夠帶來:
就業(穩定社會)
稅收(緩解赤字)
地塊升值(土地財政收益)
因此,地方政府對企業退出高度敏感,即便虧損項目也要保留“麵子”與“就業”,常常以各種方式給予貸款擔保、稅收優惠、甚至代為還債。
這與海外企業不同,後者退出市場並不會直接影響城市財政和政治運行,因而退出更理性。
4 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共謀式激勵結構”
很多中國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有隱性契約:企業承諾擴產、做大數據,政府給予土地、補貼、稅收優惠甚至政治支持。
如果企業在關鍵時刻退出,就等於讓政府“沒麵子”,雙方都不希望這種結果,於是共同推動“死撐”。
結果:該退出的不退、該整合的不整、該轉型的反而加杠杆繼續上。
二、海外企業退出的自由度為何更大?
市場導向 + 法律保障 + 政府中立
1. 退出機製更成熟
破產法完善,有“破產保護”製度(如美國Chapter 11),企業可以在保護中重組。
社會安全網保障員工和地方的基本穩定,企業關停不會導致大規模社會震蕩。
2. 政府不強幹預企業戰略
政府不主導資源配置、市場進入和產業選擇,企業是否進入、退出由董事會和股東決定。
即使是“國家重點產業”,也主要依靠技術競爭和市場效率,不靠大規模補貼維持表麵繁榮。
3. 資本市場透明度高
股市更成熟,對企業經營效率的容忍度低,一旦虧損或喪失競爭力,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推動企業自我調整。
投資人更偏好長期健康而非短期規模。
三、 最終結果:中外企業麵對困境時的戰略差異
維度 中國企業(尤其是“風口行業”) 海外企業(日韓、美歐)
決策動力 來自地方政府和政策導向 來自市場利潤和股東壓力
政府角色 主導產業布局和資源分配 提供規則、很少幹預退出
退出機製 缺乏靈活通道,退出有政治風險 法律和金融支持退出重組
麵子考量 退出等於失敗,怕丟官、丟政績 退出是戰略重組的手段
企業行為 死撐、內卷、價格戰 合並、剝離、戰略轉型
四、結論:內卷是一種“結構性必然”
中國企業在遇到市場拐點時之所以普遍選擇不退出、拚低價、拚補貼、拚成本,不是因為他們更“卷”,而是因為:
它們無法自由退出;
它們承載了太多非市場責任(財政、政績、就業、麵子);
它們的退出意味著整個地方政治體係的“失敗”;
而政策導向又不斷製造新的風口,逼迫它們繼續賭命。
而國外企業沒有這樣的結構性壓力,能從商業角度做出“理性斷臂”的決策,因此看起來更“優雅”、更理智。
但是,我們不能絕對化,也有外國企業,在中國被迫參與,甚至引導卷市場,我們看到的最有名的例子包括蘋果和特斯拉。
蘋果和特斯拉都是全球頂尖的科技製造企業,但它們在中國市場也深度參與了某種形式的“內卷” —— 尤其在製造成本、供應鏈效率、定價策略等層麵上。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分析:
一、外國企業如何“被迫”參與中國內卷:以蘋果與特斯拉為例
蘋果(Apple):高端品牌也被卷進了成本戰與供應鏈競賽
1. 生產端被內卷:壓縮成本、極限製造效率
蘋果把全球90%以上的生產鏈放在中國(富士康、和碩、立訊精密等),不斷推動“更快交付、更低成本、更少庫存”。
供應商之間極度競爭——為了拿下訂單,自動化、超長工時、人海戰術全部上場,蘋果是“背後推手”,但也被整個內卷環境“裹挾”。
例:富士康鄭州工廠在疫情期間的“閉環生產”,就是蘋果供應鏈與中國式製造體製深度捆綁的結果。
2. 銷售端被內卷:國產品牌價格戰倒逼降價
原本蘋果不願“打折”的品牌策略也在中國市場改變:麵對華為、小米、vivo等的性價比攻勢,蘋果被迫每年在京東、拚多多“雙11”做大幅折扣,2024年iPhone 15曾降價超1000元。
過去幾年,蘋果的市場份額增長越來越依賴價格調整,而非創新。
特斯拉(Tesla):從“高端電動車”變成“價格戰先鋒”
1. 最典型的外企“主動內卷者”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本是為了降低成本供應全球市場,但結果卻成為特斯拉在中國乃至全球發動價格戰的“根據地”。
從2023年起,Model 3/Y多次大幅降價,刺激比亞迪、小鵬、哪吒等跟進,整個產業鏈價格暴跌,利潤被壓縮到極限。
例:2023年Model Y最低配售價降至26萬元人民幣,比國產品牌還便宜,讓全行業陷入“被迫跟降”的連鎖反應。
2. 特斯拉內卷也“卷死自己”
特斯拉的利潤率也在中國市場被嚴重擠壓,從2022年的接近25%下降至2024年的約15%。
特斯拉雖然壓垮了小廠,但也削弱了自身盈利空間,不得不裁員、減產、推遲新項目。
二、外國企業參與中國內卷的 結構性原因
動因 蘋果 特斯拉
成本壓力 為維持全球利潤,需要中國製造優勢 為擴大銷量、應對比亞迪,必須低價
市場需求 麵對中國消費者性價比導向,不能不降價 中國市場份額重要,犧牲利潤換份額
政府關係 穩定供應鏈、支持就業符合地方期待 上海政府大力支持、不可輕易抽身
競爭環境 國產廠商上升,價格戰壓力大 比亞迪、問界等大幅蠶食份額
換句話說:即使是世界級企業,一旦在中國深耕,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中國式競爭體係”。
三、“內卷”對企業和產業成長的好處與壞處
好處:效率提升 + 創新壓力 + 快速成長
方麵 內容 舉例
成本極致優化 內卷推動製造業不斷提升效率、自動化、極限控製成本 iPhone的代工鏈成為全球最強
市場快速成熟 企業之間內卷,讓市場迅速從試錯走向普及 電動車五年完成全球化學成熟過程
消費者獲益 消費者能以更低價格獲得更好產品 2萬多買一輛智能電車,是中國產物
壞處:利潤壓縮 + 低質競爭 + 創新削弱
方麵 內容 舉例
利潤空間壓縮 所有企業都在削減毛利,技術無法持續投入 小廠虧本交貨,大廠也被拉低利潤
創新動力下降 過度比拚價格、參數,忽視長期技術積累 手機堆料嚴重,但芯片OS缺乏原生
倒逼劣幣驅逐良幣 沒資源搞技術的企業靠刷參數搶市場 一些劣質企業通過“忽悠融資”卷死好企業
四、總結對比圖:中外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內卷結構
維度 蘋果/特斯拉行為 體現的內卷特征 與國產企業的關係
成本競爭 降價、壓供應鏈成本 被動內卷 / 主動定價 引發行業價格戰
產業效率 提升製造效率 卷技術工藝 / 人力極限 促成國產代工成熟
盈利能力 利潤率下降 被拉低整體行業利潤 國產企業更吃虧
創新方向 減慢重大創新節奏 資源轉向價格戰 集體進入“堆配置”
五、結論:內卷不是中國製造的“災難”,但也不是健康增長
內卷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但也抑製了創新,毀滅了中長期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
外國企業參與中國內卷,是被動的市場適應(蘋果)或主動的戰略利用(特斯拉),但最終也可能被反噬;
真正的問題不是“企業不努力”,而是體製機製、退出渠道、創新激勵需要重新優化,否則“贏者通吃、虧者狂卷”的生態將持續損害產業未來。
看多電視劇“淬火年代”就知道,中國企業尤其在中國國內想要靠技術領先,然後局部壟斷市場非常難,除非像遙遙領先的華為那種愛國實力和法務實力,否則各種抄襲侵權,企業不太可能有中長期的打算,隻能短平快,或者去卷海外市場
對比類似文化背景的日韓企業,中國的卷也不全部都是因為就業壓力,而更多的是企業決策,就是說卷是從上到下,而不是下麵的打工人主動去卷,然後企業才卷,現在是企業拚命卷,打工人被迫卷
就業不好是一個方麵,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國家的保底福利太差,大家被迫卷,就是有一部分卷是主動的,有一些卷是被動的,包括外資企業在中國也被逼去卷,否則很可能離開,現在很多大型外企在中國都是這種境遇,要麽一起卷,要麽出局
是的,這個也是所謂的風口的風險,就是企業追的風口其實可能是黑洞,風停了就會掉到黑洞裏麵,而且政府的錢拿了就不要想體麵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