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521) 為什麽外國企業不去拚命卷

(2025-08-06 17:21:26) 下一個
有關中國企業內卷,估計是大家早有耳聞,幾乎是所有產業,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在瘋狂內卷,而且是全行業一起卷,如果沒有卷,那大概率就是國家壟斷的行業,比如煙草,電力,供水等等。基於中國製造已經220個大的產業全產業覆蓋,中國的內卷外溢化,就會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內卷對於國際市場的威脅,但是我們從曆史上看,大多數的外國企業其實是不願意拚命卷的。
內卷- China Digital Space
比如,以韓國LG在手機還有一定市場(當時全球市場5%左右)的前提下,退出手機市場,還有日產在銷售下降時,果斷求售,合並增加競爭力,對比中國的巨多的手機企業,電動車企業瘋狂內卷,銷售下降時,拚命打價格戰,壓低成本,為什麽中國的企業和外國企業有這些不同。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牽涉到國家經濟結構、企業文化、政府角色、資本市場機製、消費者心理等多重因素。我們可以從幾個維度來解釋,為什麽中國的企業在麵臨困境時,往往選擇“拚價格、拚成本、拚內卷”,而像LG、日產這樣的外國企業則更傾向於“及時止損、整合資源、退出市場”。
 
那為什麽中國企業如此愛卷,外國企業不願意卷,是因為卷不過就關門,還是因為不願意卷才轉行,還是因為其它什麽原因,今天我想來聊一下。
在中國大家都那麽累內卷還有出路嗎? - YouTube
有關中國企業卷的例子,我們先來舉例分析。
 
一、製造業內卷現象
1. 手機製造業
表現:華為、小米、OPPO、vivo等廠商在硬件配置上瘋狂“卷參數”:內存、攝像頭像素、快充功率等不斷提升,但用戶體驗提升有限。
 
後果:
盈利能力下降:配置升級成本高,但售價無法同步提升。
同質化嚴重:缺乏技術壁壘和品牌區隔,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下降。
創新滯後:過度投入硬件堆料,忽視操作係統優化、軟件生態等軟性創新。
 
2. 電動汽車產業
表現:新能源汽車品牌大打“價格戰”,比誰補貼多、配置高、價格低;比亞迪、理想、小鵬、蔚來等都在激烈競爭。
 
後果:
利潤微薄甚至虧損交付。
巨大研發和資本開支,拖垮小企業。
產品快速迭代讓用戶持幣觀望,二手車殘值低。
 
3. 服裝製造業
表現:快時尚品牌(如Shein)以極低的價格、極短的生產周期壓縮供應鏈,同行紛紛效仿。
 
後果:
代工廠利潤極低甚至無利。
工人超時加班,壓榨勞動力。
品質下降,環保問題加劇。
 
4. 光伏產業
表現:大量企業進入矽片、組件等環節,瘋狂擴產,產品價格不斷下探。
 
後果:
導致嚴重產能過剩,行業毛利率普遍下滑。
中小企業被擠出市場。
企業不再關注核心技術創新,而是卷規模、卷價格。
中學生內卷的現象到底什麽時候才會結束?為什麽大家都想要成為第一名? | 文字碌碌
二、服務業內卷現象
1. 教育培訓行業
表現:課外補習機構瘋狂“卷”名師、課程價格、課時密度,家長投入大量金錢和時間。
 
後果:
孩子和家長極度疲憊。
機構之間互相壓價、搶老師,難以持續經營。
“雙減”政策出台後大量機構倒閉,形成產業泡沫破裂。
 
2. 外賣/騎手平台
表現:平台之間不斷壓低配送費用、提高配送速度要求(如美團、餓了麽)。
 
後果:
騎手收入不穩定、勞動強度大、安全隱患嚴重。
商家利潤被擠壓,服務質量下降。
平台靠補貼爭搶市場,難以盈利。
 
3. 直播電商
表現:主播之間互相“卷價格”、“卷福利”,商品價格被一再壓低。
 
後果:
品牌方利潤空間極低,產品質量下降。
為低價銷售虛假宣傳,售後問題頻發。
主播陷入“日更、長播、高強度”的壓力循環。
 
4. 酒店/民宿行業
表現:平台上比價格、比裝修風格、比贈品,甚至比服務員顏值。
 
後果:
價格戰導致小業主利潤微薄。
運營服務難以保障,用戶體驗下降。
過度依賴平台流量,缺乏品牌積累。
 
5. 設計/廣告行業
表現:卷創意、卷報價、卷交付速度——“一夜出三稿”、“不滿意無限改”、“低價投標”。
 
後果:
人才消耗嚴重,加班常態化。
作品質量下降,行業難以形成高價值服務。
客戶對設計價值認知降低。
 
內卷是一種結構性問題,其背後往往是:
 
- 市場供大於求;
- 缺乏差異化競爭;
- 創新成本高但回報慢;
- 用戶或平台對價格過度敏感;
- 地方政府各種GDP為誘因的重複投資;
- 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的風口現象
 
但是從曆史來看,很多的外國企業並不會積極參與卷。下麵我們也給出幾個例子。
 
蘋果在中國過去長期是不參與打價格戰的
 
耐克(Nike)與阿迪達斯(Adidas)在中國並不會大幅度打折,而是選擇在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擴展業務
為什麽耐克耐克的鞋在越南製造的水平比比在國內的差? - 知乎
星巴克麵對本地咖啡品牌(如瑞幸、庫迪)的“9.9元卷到死”,依舊堅持40元一杯的價格,並加強數字會員係統、門店體驗等差異化服務
 
在設計、谘詢等行業,一些外資公司(如麥肯錫、埃森哲、奧美)不願“無限修改、不收加班費”
 
家樂福、樂購、麥德龍等外資超市巨頭陸續撤出中國零售業,部分因為本地超市與電商平台在價格和服務上內卷嚴重,利潤被擠壓
 
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其背後的邏輯
 
一、企業決策邏輯與文化的不同
1. 退出機製與容錯文化的差異
 
韓國LG、日產等企業背後有強大的資本市場和社會安全網,一旦退出某個領域,可以迅速轉型、重新布局,不被認為是“失敗”。
 
中國的企業文化中普遍缺乏“及時退出”的機製和認知。退出常常被看作是“認輸”“丟人”“損害國企或地方形象”,甚至政治上不被允許。
 
2. 企業家心態:賭博 vs 籌謀
 
中國民營企業在高峰時快速擴張,往往沒有做好“風險預備金”。
一旦銷量下降,隻能通過降價維持現金流,否則就麵臨資金鏈斷裂。
 
相比之下,日產或LG退出手機市場的選擇,其實是經過完整戰略評估後做出的“斷臂求生”。
真正的創業家點樣「賭」?4種思維模式徹底區分賭徒與創業者
二、市場結構和監管環境
3. 市場退出的門檻差異
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市場,企業退出是常態、破產保護製度完善,退出後甚至能“起死回生”。
在中國,破產退出很難,手續繁複,背負大量債務、社會責任、地方政府壓力。於是企業寧願拚死一搏,哪怕燒光自己。
 
4. 地方政府“保就業、保產值”壓力
很多中國企業背後有地方政府支持,一旦企業退出,會導致失業、稅收下降、政府政績受損。
政府往往鼓勵繼續生產、貸款“維穩”,結果就是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
 
三、資本與創新體係的不同
5. 中國資本市場傾向短期盈利
中國的投資機構和股東大多看重短期銷量與市占率,不太關注長期利潤或品牌價值。
企業也就被迫不斷壓低價格“保市場份額”,哪怕是虧損。
 
6. 缺乏技術壁壘,隻能打價格
中國很多手機廠商、電動車企業技術路徑趨同(供應鏈共享、設計相似)。
沒有專利和技術上的護城河,隻能靠價格戰贏得市場。
 
四、消費者行為與輿論導向
7. 中國消費者對“便宜大碗”的偏好
用戶普遍追求性價比、配置優先,品牌忠誠度低。
這導致企業更願意“卷配置”、“卷價格”,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8. 麵子工程 vs 商業邏輯
中國很多企業高調進入某個行業,比如手機或電動車,帶有“民族工業崛起”的情緒。
 
一旦失敗,退出變得非常“丟臉”,不如拚一拚。
 
五、成功退出案例的缺乏與榜樣力量
 
外國企業有像LG退出手機、福特退出印度、索尼收縮電視等成功轉型的例子。
 
中國成功退出並轉型的案例極少,企業不知道怎麽“優雅謝幕”。
 
總結:中外企業行為差異的本質
 
維度              外國企業(如LG、日產) 中國企業(手機、電動車等)
企業文化 重視止損,容錯機製強             擔心退出損失麵子與政績
市場機製 有破產保護,退出有路徑         退出難,地方保護主義強
資本邏輯 長期視野,接受整合退出         短期逐利,怕失去市占率
技術壁壘 有專利護城河                               技術趨同,隻能拚價格
消費者心理 品牌認同強                                   性價比優先,低價敏感
 
這個延伸非常關鍵,地方政府的政績壓力、GDP導向的官員考核製度、國家產業政策的“風口”引導、地方財政依賴企業發展等,都是推動中國企業在危機時刻“內卷”、“價格戰”、“瘋狂擴產”而非“理性退出”的深層結構性因素。這些與海外企業所處的市場自由度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中外企業在應對衰退時戰略選擇的根本差異。
 
一、中國企業內卷的體製性誘因
1.  地方政府主導型經濟下的政績工程
官員晉升與GDP增長高度綁定。一個地方的招商引資、產值提升、工業項目數量,都是考核的硬指標。
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對本地企業實施“保、穩、扶”——即便企業經營困難,政府也不允許它“體麵退出”,而是鼓勵其繼續生產、借貸、拚命擴張。
企業即便虧損,也不能“倒下”,否則影響地方官員的升遷,最終促成了**“內卷性生存”**:不讓企業死,隻能讓企業卷。
 
典型案例:某些地方政府對於新能源車、芯片、鋰電池、手機等產業高調扶持,在銷量不佳、市場飽和後,依然要求企業“堅守陣地”,形成價格戰泥潭。
 
2.  國家層麵產業政策頻繁製造“風口”
中國政府近十年多次提出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人工智能、光伏、儲能、生物醫藥等。
政策一出,各地跟風投入,上馬成千上萬家企業,形成極度重複、資源浪費。
**政策風口導向的是“跑馬圈地”,不是“市場優化”。**於是,大家都蜂擁而上,誰也不願意放棄,哪怕虧本。
 
比如:僅2023年,中國注冊的電動車相關企業超過10萬家,而絕大多數最後被迫通過價格戰維持生存,中國31個省市,有17個提出打造電動車產業連的扶持政策
 
3   地方財政對“產業項目”的依賴性
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高度依賴於土地出讓金和本地企業稅收,而大企業項目能夠帶來:
 
就業(穩定社會)
稅收(緩解赤字)
地塊升值(土地財政收益)
 
因此,地方政府對企業退出高度敏感,即便虧損項目也要保留“麵子”與“就業”,常常以各種方式給予貸款擔保、稅收優惠、甚至代為還債。
 
這與海外企業不同,後者退出市場並不會直接影響城市財政和政治運行,因而退出更理性。
 
4   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共謀式激勵結構”
很多中國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有隱性契約:企業承諾擴產、做大數據,政府給予土地、補貼、稅收優惠甚至政治支持。
如果企業在關鍵時刻退出,就等於讓政府“沒麵子”,雙方都不希望這種結果,於是共同推動“死撐”。
 
結果:該退出的不退、該整合的不整、該轉型的反而加杠杆繼續上。
 
二、海外企業退出的自由度為何更大?
市場導向 + 法律保障 + 政府中立
1. 退出機製更成熟
破產法完善,有“破產保護”製度(如美國Chapter 11),企業可以在保護中重組。
社會安全網保障員工和地方的基本穩定,企業關停不會導致大規模社會震蕩。
 
2. 政府不強幹預企業戰略
政府不主導資源配置、市場進入和產業選擇,企業是否進入、退出由董事會和股東決定。
即使是“國家重點產業”,也主要依靠技術競爭和市場效率,不靠大規模補貼維持表麵繁榮。
 
3. 資本市場透明度高
股市更成熟,對企業經營效率的容忍度低,一旦虧損或喪失競爭力,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推動企業自我調整。
投資人更偏好長期健康而非短期規模。
 
三、  最終結果:中外企業麵對困境時的戰略差異
維度              中國企業(尤其是“風口行業”)           海外企業(日韓、美歐)
決策動力 來自地方政府和政策導向 來自市場利潤和股東壓力
政府角色 主導產業布局和資源分配 提供規則、很少幹預退出
退出機製     缺乏靈活通道,退出有政治風險              法律和金融支持退出重組
麵子考量 退出等於失敗,怕丟官、丟政績             退出是戰略重組的手段
企業行為 死撐、內卷、價格戰                                    合並、剝離、戰略轉型
 
四、結論:內卷是一種“結構性必然”
 
中國企業在遇到市場拐點時之所以普遍選擇不退出、拚低價、拚補貼、拚成本,不是因為他們更“卷”,而是因為:
 
它們無法自由退出;
它們承載了太多非市場責任(財政、政績、就業、麵子);
它們的退出意味著整個地方政治體係的“失敗”;
而政策導向又不斷製造新的風口,逼迫它們繼續賭命。
 
而國外企業沒有這樣的結構性壓力,能從商業角度做出“理性斷臂”的決策,因此看起來更“優雅”、更理智。
 
但是,我們不能絕對化,也有外國企業,在中國被迫參與,甚至引導卷市場,我們看到的最有名的例子包括蘋果和特斯拉。
 
蘋果和特斯拉都是全球頂尖的科技製造企業,但它們在中國市場也深度參與了某種形式的“內卷” —— 尤其在製造成本、供應鏈效率、定價策略等層麵上。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分析:
 
一、外國企業如何“被迫”參與中國內卷:以蘋果與特斯拉為例
蘋果(Apple):高端品牌也被卷進了成本戰與供應鏈競賽
 
1. 生產端被內卷:壓縮成本、極限製造效率
蘋果把全球90%以上的生產鏈放在中國(富士康、和碩、立訊精密等),不斷推動“更快交付、更低成本、更少庫存”。
供應商之間極度競爭——為了拿下訂單,自動化、超長工時、人海戰術全部上場,蘋果是“背後推手”,但也被整個內卷環境“裹挾”。
 
例:富士康鄭州工廠在疫情期間的“閉環生產”,就是蘋果供應鏈與中國式製造體製深度捆綁的結果。
 
2. 銷售端被內卷:國產品牌價格戰倒逼降價
原本蘋果不願“打折”的品牌策略也在中國市場改變:麵對華為、小米、vivo等的性價比攻勢,蘋果被迫每年在京東、拚多多“雙11”做大幅折扣,2024年iPhone 15曾降價超1000元。
過去幾年,蘋果的市場份額增長越來越依賴價格調整,而非創新。
 
特斯拉(Tesla):從“高端電動車”變成“價格戰先鋒”
1. 最典型的外企“主動內卷者”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本是為了降低成本供應全球市場,但結果卻成為特斯拉在中國乃至全球發動價格戰的“根據地”。
從2023年起,Model 3/Y多次大幅降價,刺激比亞迪、小鵬、哪吒等跟進,整個產業鏈價格暴跌,利潤被壓縮到極限。
 
例:2023年Model Y最低配售價降至26萬元人民幣,比國產品牌還便宜,讓全行業陷入“被迫跟降”的連鎖反應。
 
2. 特斯拉內卷也“卷死自己”
特斯拉的利潤率也在中國市場被嚴重擠壓,從2022年的接近25%下降至2024年的約15%。
特斯拉雖然壓垮了小廠,但也削弱了自身盈利空間,不得不裁員、減產、推遲新項目。
 
二、外國企業參與中國內卷的 結構性原因
 
動因   蘋果 特斯拉
成本壓力 為維持全球利潤,需要中國製造優勢 為擴大銷量、應對比亞迪,必須低價
市場需求 麵對中國消費者性價比導向,不能不降價   中國市場份額重要,犧牲利潤換份額
政府關係 穩定供應鏈、支持就業符合地方期待     上海政府大力支持、不可輕易抽身
競爭環境 國產廠商上升,價格戰壓力大    比亞迪、問界等大幅蠶食份額
 
換句話說:即使是世界級企業,一旦在中國深耕,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中國式競爭體係”。
 
三、“內卷”對企業和產業成長的好處與壞處
 
好處:效率提升 + 創新壓力 + 快速成長
 
方麵 內容 舉例
成本極致優化 內卷推動製造業不斷提升效率、自動化、極限控製成本 iPhone的代工鏈成為全球最強
市場快速成熟 企業之間內卷,讓市場迅速從試錯走向普及 電動車五年完成全球化學成熟過程
消費者獲益 消費者能以更低價格獲得更好產品 2萬多買一輛智能電車,是中國產物
 
壞處:利潤壓縮 + 低質競爭 + 創新削弱
 
方麵 內容 舉例
利潤空間壓縮 所有企業都在削減毛利,技術無法持續投入 小廠虧本交貨,大廠也被拉低利潤
創新動力下降 過度比拚價格、參數,忽視長期技術積累 手機堆料嚴重,但芯片OS缺乏原生
倒逼劣幣驅逐良幣   沒資源搞技術的企業靠刷參數搶市場 一些劣質企業通過“忽悠融資”卷死好企業
 
四、總結對比圖:中外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內卷結構
 
維度              蘋果/特斯拉行為 體現的內卷特征               與國產企業的關係
成本競爭 降價、壓供應鏈成本      被動內卷 / 主動定價       引發行業價格戰
產業效率 提升製造效率                   卷技術工藝 / 人力極限 促成國產代工成熟
盈利能力     利潤率下降 被拉低整體行業利潤       國產企業更吃虧
創新方向 減慢重大創新節奏          資源轉向價格戰                集體進入“堆配置”
 
五、結論:內卷不是中國製造的“災難”,但也不是健康增長
 
內卷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但也抑製了創新,毀滅了中長期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
 
外國企業參與中國內卷,是被動的市場適應(蘋果)或主動的戰略利用(特斯拉),但最終也可能被反噬;
 
真正的問題不是“企業不努力”,而是體製機製、退出渠道、創新激勵需要重新優化,否則“贏者通吃、虧者狂卷”的生態將持續損害產業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onald_Trump' 的評論 :
看多電視劇“淬火年代”就知道,中國企業尤其在中國國內想要靠技術領先,然後局部壟斷市場非常難,除非像遙遙領先的華為那種愛國實力和法務實力,否則各種抄襲侵權,企業不太可能有中長期的打算,隻能短平快,或者去卷海外市場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oxiao雨' 的評論 :
對比類似文化背景的日韓企業,中國的卷也不全部都是因為就業壓力,而更多的是企業決策,就是說卷是從上到下,而不是下麵的打工人主動去卷,然後企業才卷,現在是企業拚命卷,打工人被迫卷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oBucks!' 的評論 :
就業不好是一個方麵,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國家的保底福利太差,大家被迫卷,就是有一部分卷是主動的,有一些卷是被動的,包括外資企業在中國也被逼去卷,否則很可能離開,現在很多大型外企在中國都是這種境遇,要麽一起卷,要麽出局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onald_Trump' 的評論 :
是的,這個也是所謂的風口的風險,就是企業追的風口其實可能是黑洞,風停了就會掉到黑洞裏麵,而且政府的錢拿了就不要想體麵的退出
xiaoxiao雨 回複 悄悄話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money. the situation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all about quantities or qualities.
GoBucks! 回複 悄悄話 分析的不錯。說到頭還是目前的就業不好,老百姓花錢比較小心。產品沒銷路,當然更缺乏技術優勢和服務質量(跟國外產品相比)。我注意到,希爾頓在國內瘋狂擴張,不少二三線城市過去沒有的,現在甚至有好幾家,價格也不低,可能是人家的服務水平過硬。解決就業問題取決於外交方麵的進展,比如中美貿易戰。過去的傾銷政策恐怕不能繼續,應該著重於技術提升和提高服務質量,這也是政府能夠做的,比如支持和政策方麵。
Donald_Trump 回複 悄悄話 馬克,有一點你講的很對:各個企業缺乏技術特色,造成行業跟進無壁壘,難以一枝獨秀壟斷市場。外加我講的難以退市,隻好大家卷煞!
Donald_Trump 回複 悄悄話 馬克:關鍵是中國企業想裁員,關閉,它投 能行嗎?政府不讓你動,你隻好呆在那裏卷和被卷。這個道理你也許不會懂的, 因為每個企業都拿過補貼或吃不消財務稅收審計的。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