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格隆”
今天我來回答一個非常多朋友詢問我的一個問題:中國的房價,到底跌到哪了?
這事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既事關中國4.65億戶普通家庭資產負債表的走向與調整,又關乎中國未來宏觀經濟走向與軌跡。說得直白點,地產不見底,消費就不可能見底,經濟也不大可能見底。
樸樹在1999年發行過一張專輯,收錄的第一首歌《New Boy》,開頭是這樣唱的:
是的
我看見到處是陽光
快樂在城市上空飄揚
新世界來得像夢一樣
讓我暖洋洋
彼時,是中國房改的第二個年頭。那一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高達1900萬,生育率1.52,人口年齡中位數隻有27歲。城鎮化也可以說剛剛起步,城鎮化率僅34.78%,城鎮人均住房麵積隻有可憐的18平方米。
在人口紅利和城鎮化的雙重驅動下,房地產市場的新世界的確來得像夢一樣,並迅速進入烈火烹油式的高速發展階段。
從1998年啟動房改,到2021年中國房價見頂,這23年,中國商品房年銷售麵積從1.2億平方米,暴漲至17.9億平方米,年均增幅高達12.5%,遠超我們同期GDP增速,也把同期的M2貨幣發行增速甩開一條大街;商品房銷售額,則從2513億元,暴增至18.2萬億元,年均增幅更是達到了恐怖的20.5%。
房地產及其產業鏈一度貢獻了17%的GDP總量,其中直接貢獻7.3%,間接拉動9.9%。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每創造6元GDP,就有1塊錢與房子直接相關,迄今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與之比肩和替代。
老百姓也被裹挾進這場地產的狂歡,被時代推著成為了“房奴”。
年輕人掏空6個口袋的錢包,將過去的儲蓄、現在的收入、未來的前途,統統匯聚和封存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裏。在“房價永遠漲”的信仰支撐之下,購房者進入了夢想的狂歡。他們希望繞開一切明裏暗裏的阻撓來加杠杆。除了“假離婚”,還有偽造銀行流水、虛開收入證明,隻為了上杠杆,搭乘上買房的列車。
中國居民房貸餘額首次突破10萬億,是在2014年,花了16年的時間。僅僅3年之後的2017年,就突破了第二個十萬億,達到20萬億,又在更短的2年之後的2019年,突破30萬億元,隨後在2022年達到峰值38.8萬億。中國居民部門杠杆率,則從2014年的30%左右,飆升至2023年的61.9%,接近甚至超越發達國家水平。
在居民瘋狂的買房需求推動下,中國的房價從1998年的每平方米1857元,漲到了2021年的10300元,漲了近10倍。如果以2010年為基準,到2023年中國房價累計漲了78.9%,算上三成的首付杠杆,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5.25%,成為這個星球上那些年最有確定盈利機會的兩大資產之一——這個星球上最有確定盈利機會的另一個資產是美股,但美股同期的年化收益率為12.17%,和我們的房價收益率比起來,仍甘拜下風。
房地產也成了絕對的造富行業,它造就了2013、2015、2016年三次獲得首富頭銜的王健林,也造就了2017年登頂首富的恒大許家印。無數的普通人更是借助房價的暴漲,身價翻倍,實現了表麵的階層躍遷。
那些年大家都唱著樸樹的“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卻沒想到,接下來的歌詞,才是大多數人十年後的注解。
2017年,樓市調控力度加大。也是在這一年,樸樹發布了新填詞的《Forever Young》,曲調不變,歌詞卻變成了:
所有曾瘋狂過的都掛了
所有牛逼過的都頹了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變沉默了
你擁有的一切都過期了
一語成讖。
從這一年開始,房地產的新世界走向了尾聲。盛極三十年,衰,不過3年。2021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見頂回落。之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曆了住房商品化26年以來“時間最長、下跌最猛、幅度最大”的超級大調整。
到2024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麵積為9.74億平方米,倒退了15年;銷售金額為9.67萬億元,倒退了8年;房屋新開工麵積為7.4億平方米,相比於2019年的高點22.7億平米,縮水了67.5%,倒退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10萬億,倒退了9年。
房地產市場需求銳減,房價加速下跌。
我們目前的房價是什麽情況呢?
2025年6月,中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價格同比下降3.7%,從2022年3月算起,已連續下降39個月。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下降6.1%,從2022年1月算起,連續41個月下降。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房價是從2022年1月見頂,迄今已經下跌了3年多的時間。
房價跌幅有多大呢?
從中國47個核心城市的房價來看,47城房價較高點回撤幅度的中位數,是-32.7%。
也就是說,過去三年,你所在城市的房價,跌去三分之一,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狀態。在類似南京、重慶、武漢、鄭州這些二線城市房價基本都跌了40%上下,至於溫州、東莞、惠州這些三四線城市,房價跌幅堪稱慘烈,基本都超過了50%。
單從二手房價看,一線城市中的北京房價下跌了30.7%,跌回到2016年8月、上海房價下跌31.6%,跌回2016年3月,廣州房價下跌33.9%,跌回2017年2月,深圳房價下跌39.6%,跌回2016年6月。香港最慘,房價跌回了2015年2月。
這是什麽概念?
給大家算一筆賬,自房地產市場化改革的1998年到2024年,這27年時間裏,中國商品房總銷售麵積為259.13億平方米,如果按照單套房屋麵積平均100平方米的來計算,也就是總共銷售了約2.59億套房。
而在2016年房價暴漲之後的這8年時間裏,商品房銷售麵積為136.42億平方米,折合1.36億套,占27年總銷售數量的52.6%。
所以,全國房價跌回到2016年,也就意味著我們有超過一半的有房者,買房不僅沒賺到一分錢,反而被套牢,甚至虧掉首付。
天下沒有免費的盛宴。君以此興,當以此亡,所有命運的慷慨恩賜,其實早就在暗中標注了價格。曾經,借助房產暴漲實現階級跨越的中產,如今又因為房價的暴跌麵臨“返貧”的困境。地產富豪在富豪榜單上也被“雨打風吹去”,萬達深陷債務泥潭,恒大早已被破產重組,並未能恒久遠大、流芳百世。
更為嚴峻的是,依據我們的研究,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大概率還未見底。
在經濟學上,判斷房地產市場是否到頂不容易,因為要綜合判斷人口紅利、人均住房持有量、城市化率等諸多因子。但在住房失去房價上漲的資本利得功能後,判斷房價是否到底,其實非常簡單,經濟學上使用的指標,有且隻有一條,就是房屋租金回報率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比價。
3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致可以用來表征一個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水平,也就是一筆資金,投資於沒有任何風險的資產,可以獲得的收益率。
金融定價理論上,任何資產的價值,都來自於它未來能帶來的回報。在房屋以自住和出租為主的情況下,房屋定價的錨,隻能回歸租金,且其租金回報率應該超過全社會的無風險利率,因為房產是風險資產。如果租金回報率過低,隻意味著一件事:房地產市場泡沫過高。
我們的這兩個指標是什麽情況呢?
大家看看下麵格隆匯勾股大數據團隊做的數據圖。
很明顯,此前,隨著我國房價大幅攀升,我國一線城市租金回報率長期低於30年期國債收益率,2019年至今,二者利差的平均值,達到了恐怖的147BP。
如此不合理的房價,說明什麽?
說明那些年,大家真的、真的都太瘋了。
一直到這輪房地產見頂回落,兩者才開始收斂。截至2025年6月,中國一線城市平均租金回報率為1.93%,30年期國債收益率呢?為1.86%,兩者基本重合,一線城市租金回報率較30年期國債收益率,略高了7個BP。
合理嗎?
當然不合理。因為房產屬於風險資產,理論來講,租金收益率應該高於無風險收益率一定水平才更合理、更安全。
我們不妨看看國外那些房地產市場相對成熟的城市,這個指標是什麽情況呢?
從海外重點城市的數據來看,住房租金回報率,大多數時間都要高於30年期國債利率。2009-2024年,紐約住房租金回報率與30年期國債利率的平均利差為198BP、東京是168BP、柏林是211BP,倫敦非常特殊,但住房租金回報率也超過30年期國債收益率34個BP。
綜合全球經驗,事實上,考慮到房屋還有維修和折舊成本,一線城市的住宅租金回報率需要高於30年國債收益率80BP以上,房地產市場的價量才可能達到穩態。
按照這個標準,考慮到中國人對房子的執念,我們把這個利差壓縮到60個BP,目前我國城市住宅租金回報率也需要去到2.5%的水平。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按照這個指標來看,我們的房價,可能還有25%左右的下跌空間。
我知道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個結論,因為前麵三年中國房價平均已經跌了33%了,這個過程令無數人痛苦不堪。
但沒有辦法,我不負責情緒按摩,我隻做分析。數據冰冷,但數據說實話。經濟規律從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就像3年前你不相信房價會普跌33%一樣,但它就給你跌了。
剩下的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25%的下跌過程,或者說房租收益率與國債收益率的利差回升到80BP,這個時間周期大概需要多久呢?
繼續用數據說話。
2021年10月,隨著房價下跌,租金回報率和30年國債利率利差開始收窄。2023年下半年,寬鬆政策加碼後,租金回報率回升,國債收益率加速下行。二者利差從2023年6月的-119BP回升到2025年6月份的7個BP,2年時間回升了126BP,月均回升5個BP。
這種收斂圖都是真金白銀博弈出來的,它像股市K線一樣,其實已經包含了所有市場信息。以此變化速度來計算,從當前的7個BP的利差回升到80個BP,至少還需要14個月的時間。
也就是說,我們的房價跌幅進程已經走完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房價大概率將在2026年年底觸底企穩。
有人問,如果我們的政策調節力度加碼,見底時間是不是會快一些?
答案是不會。人為幹預引發的脈衝,隻是在下跌過程中吸引一批新的人衝進來,把房價下跌的全程痛苦,分解在不同人身上扛而已。
其實,25%左右的調整空間和至少14個月左右的築底時間,隱含著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現在,這個時間,不到迫不得已,就不要去買房。
繁華落幕芳菲盡,站在這個時代更替的罅隙裏,我們或許該去思考另一種生活方式。房子是中國人一生的執念,也是時代洪流下的無奈選擇,是鋼筋水泥,卻囚禁著多數中國人的一生。
請記得,無論什麽時候,別讓鋼筋水泥壓垮了生活。家不是鎖在產權證裏的數字,而是愛的人在灶台前升起的煙火氣,唯有當我們擁有不被房子定義的勇氣的時候,或許才是我們真正與自己、與這個時代和解的開始!
風雨飄搖的晚唐有個詩人叫盧延讓,一生籍籍無名。但格隆非常喜歡他的兩句詩詞“山僧不解甲子數,一葉落知天下秋”。喜歡的是文字裏那令人豔羨的獨立、自我、率性,放曠與豁達。
個人總結:
根據各個金融機構的預測,中國的房市整體上會在2026年第四季度或者2027年第二季度見底,但是根據日本當年房地產泡沫的經驗,很大的可能是會有長期的L型走向,低位盤整,不會有大幅度上漲,那種期望中國例外論的想法可能是想多了。
同時因為中國出生率大幅度向下,人均住房麵積已經幾乎40平方米,加上大量的積壓新房消化,未來在可以預期的時間裏,不會有全國性的房價大幅度上漲,但是超一線城市還是有部分區域有上漲的可能。
如果是希望在國內投資資產,而且有比較高的使用頻率,或者租房回報率可觀,可以考慮從2026年下半年開始看盤,當然如果投資後出租率不高,或者租金投資回報率低於1%,自己又不會使用,那麽回國旅遊時短租房或者短租公寓其實是個更好的選擇。
是的,美國從2018年後開始溫和上漲,然後COVID時期開始狂漲,現在通脹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反映在房價上了,必然會導致下跌,市場規律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