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為相心為師

記錄生活點滴,抒寫人間情緣
正文

從改用洋名說開去

(2018-10-25 11:18:33) 下一個

 

 

我的朋友李中華巳經在一家老牌的大公司工作多年,上次升職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了。近來看到原來自己的手下的名頭都比自己高了,心裏有點忿忿不平,瞧自己工作那麽辛苦努力,幹得也不錯,為什麽就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呢?上上下下找原因,終於發現可能跟自己那一看就知是中國人的名字有關。隨後就啟動了改名程序,經過一番思考將自己大名改成“David Lee”,並立即要求公司的人事部為自己正名,去你的李中華,這十幾年真是害得我好苦呀!

 

周一上班時David就開始用新名頭給上上下下發E妹兒,頭兒一看怎麽平白無故地冒出個李將軍的後代來,最近組裏也沒招新人啊。再一看自己原來的得力幹將李中華怎麽在組裏消失了,當頭腦瓜就是好使,馬上反映過來,於是打電話跟原來的李中華現在的“David Lee”核實,然後還發了一個正式文給生產部門以視正聽,免得再添不必要的麻煩。這老兄在洋名的包裝下,覺得所有的障礙都沒有了,年底升職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沒想到中間公司來了個大重組,他的部門被取消,升職沒戲,還不得已到自己以前死活瞧不上的老印組裏去接受領導,看來洋名也不好使哩。

 

無獨有偶,好友楊建設的太太不知道從哪裏打聽到大學錄取對咱們中國小孩存在明顯的名字岐視,錄取達人一看見具有中國風味的姓氏就另眼相看,真接扔垃圾堆裏的可能性大增。楊太太一想自己的孩子聰明成績好,照學校的排名及以往的經驗,正常情況上所好學校應該是順裏成章的事,可不能讓這不招人待見的中國姓影響兒女前途,於是快馬加鞭將兒女的姓從Yang改成Young。從此一兒一女正式成為Steve Young Laura Young,以名字看似乎是和中國徹底脫鉤了。

 

讓楊太太感到不快的是,後來眾多名校又增加了交申請後進行麵試的一環,那怕名字再有洋味,麵試人給做個注解什麽的是不是更顯得不倫不類,惹人注目呢?他兒子盡管申請了不少名校,最後都不了了之,可能名字牽頭,她兒子最後去了美式橄欖球明星Steve Young的母校Brighum Young University。女兒後來卻真如其願進了東部的一所名校,不知道洋名是否助了一臂之力?

 

看看曆史可以發現咱國人熱衷田用洋名還真是由來有咱呢。濟世安民的周恩來(John Knight)和鄧小平(俄文名:多佐羅)用過,台灣名人馬英九(Mark Ma). 宋楚瑜(James Song)用過,現代風雲人物馬雲,李彥宏....也是洋名應有盡有不落人後。在國內時上個英語口語班,口語沒學怎地,卻被硬生生地綁上了一個不倫不類的洋名字。近年來,洋名字更成為一種時尚,沒有個洋名似乎沒跟上這個朝代似的。

 

一次跟一群白人同事聊天時,他們說一看不是典型老美的名姓的,就會有思想準備聽難懂的英語及看語法用詞不夠準確的郵件。我好奇地問他們有何感想,他們說這大正常不過了,如果他們到中國,說的寫的一定會更離譜,真還有些為我們的設身處地著想喲。你看被咱們嫌棄的中文名還有護身符的功用呢,當然你要是再用流利的英語來震震他們就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了。最不理想的是揣著一百分????的洋名,卻說著三瓜兩棗式的英文,給別人的感受就像托福考了滿分卻聽不懂洋人說話如出一轍呢。

 

其實風行的洋名有限,老美本身重名就很多,往往還得加姓來區別。跟他們爭名奪姓,帶來的方便比引起的麻煩不見得有勝算。咱們的中文名可能初時被他們叫起來不那麽柔和,久而久之也就順耳了,沒準讓他們適應適應也未嚐不是中文走向世界的好開端呢。那一天他們叫我們的名字既標準又悅耳時,說明我們祖國真正是強中之中了。咱名咱姓,受之父母,源自先人,有定有律,不要輕易放棄,古人還講究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呢。

 

有一個讓人奇怪的是,很少見到來美的印度人改用洋名的事例,即便他們的名字又長又難叫,他們也不離不棄始終如一,頂多就是把冗長的名字筒化一下,基本上沒有就地取材換上個洋名來讓老美叫得朗朗上口的。怪名奇字他們往往引以為榮,還時不時跟我們介紹介紹其名字的曆史淵源,跟神人或仙女有直接聯係什麽的。上自老印在美的名人高就如穀歌現時的CEO及花旗的前印裔總載,下至我們身邊的普通阿三同事大都如此。平常咱國人聊起老印就會說被長時間殖民的他們奴性十足,唯白人馬首是瞻,但從用洋名的這一小事上,看得出來我們崇洋媚外的勁頭更足,軟骨病比老印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呢。不信你看看周圍的老中老印,是不是應征了這一事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