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UDreamer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波蘭印象:我來到了辛德勒的工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024-08-01 16:58:09) 下一個



多年前看過一部驚世駭俗的史詩巨作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由猶太裔美國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1993年上映,講述的是德國納粹商人奧斯卡•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故事。多年後的2024年七月19日,我親自來到了辛德勒當年工廠遺址上開辟的博物館。這是波蘭克拉科夫三大熱門旅遊景點之一,是遊客必打卡之地。另外兩個景點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和鹽礦。

那部電影十分震撼,當時還納悶中國導演是否有人能出作品與之匹敵,而目前抗日戰爭電影尚無經典之作——除了薑文的《鬼子來了》頗有深度。

《辛德勒的名單》票房獲得巨大成功,且共獲七個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配樂獎。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將它排在AFI百年百大電影榜(10周年版)第八位。



導演特意選擇將其拍攝為黑白片,充滿了曆史感。相比之下,目前很多曆史題材影片都太高清,容易讓觀眾出戲。其實我覺得即便成像技術越來越先進,曆史題材最好還是刻意“造舊”比較好,比如或拍成黑白片,或把數字影片刻意做出膠片顆粒感,甚至人為製造膠片磨損的劃紋。

《辛德勒的名單》中比較震撼的一個視覺效果是在一片黑白色中,唯獨一個猶太小女孩的大衣是鮮紅的。導演匠心獨具,那壓抑的黑白色中突出的一小片鮮紅至今令人過目不忘。



2024年七月19日中午,我打Uber從克拉科夫老城的旅館來到辛德勒當年的工廠,其外觀和電影中一模一樣。大街上已有三五成群的遊客陸陸續續前往博物館,絕大多數是隨團而行,隻有我是獨行,而且隻有我一個中國人。據報道說去歐美的絕大多數中國遊客對波蘭和二戰曆史遊不感冒,隻鍾情巴黎的香豔、紐約的浮華。



為防止博物館過度擁擠,這裏的博物館都采用定時製。如果你選擇的是12:30進場,那就隻能等到那個時間才可以放你進去。我因為提前許久就到了,就先在門廳裏看看。最先闖入眼簾的是辛德勒救下的諸多猶太人的照片。我聯想到,中國也有一位辛德勒,救了更多的猶太人,但卻沒有辛德勒更有名。他就是何鳳山,當年國民黨政府駐奧地利維也納的總領事,當歐美32個國家均大力和納粹配合,拒絕猶太人入境之時,他卻毅然決然地給數千猶太人簽發了中國簽證,這些猶太人才得以紛紛逃亡到上海,躲避了納粹的屠殺。需要知道的是,當年上海作為港口城市對於外國人是免簽證的,但是有了何鳳山簽發的簽證,這些猶太人可以向納粹證明他們有了去處,並以此作為過渡再前往第三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老96歲在美國舊金山去世。



我既然提前到了,就在外麵轉了轉,但是當日豔陽高照、氣溫較高(約30攝氏度),正好博物館的禮品店有飲品。我看見那咖啡機,問營業員:天兒這麽熱,有沒有冰咖啡呢?她說可以為我做。於是她三下五除二用熱咖啡、冰塊兒、奶油為我專門做了一杯冰拿鐵。我又買了些冰箱貼等紀念品,在此喝著冰拿鐵消磨時間,一直等到入場。



總體來說,正如穀歌評語上所說,這家博物館並非是人們想象的、展示當年辛德勒工廠的博物館,而是在工廠原址上翻新、改造、以圖文、實物、影像介紹納粹占領下的克拉科夫的檔案館、博物館,所以與其說是辛德勒工廠博物館,不如說是“納粹鐵蹄下的克拉科夫博物館”。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猶太人口眾多的克拉科夫很快被德國占領。納粹一心要將克拉科夫改造成為德國城市,強行將波蘭人趕出家門,且將猶太人趕到隔都中,還關閉猶太會堂,沒收有價值物品。



納粹醫生對猶太人進行體檢和篩選,將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男子留下進行強迫的勞動。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老人、殘疾人士、婦女、兒童,都被遣送到集中營進行集體滅絕。



辛德勒本來是一個德國納粹商人,來到克拉科夫為的是發戰爭財。他本來劣跡斑斑,唯利是圖,但目睹了猶太人被迫害的現狀,良心發現,以可以少給工錢為由招聘猶太波蘭人而不要一般波蘭人(所謂的“工錢”其實都要上交給黨衛隊),從而確保這些猶太人不被殺害。



上圖為辛德勒的辦公桌。



博物館裏展示了納粹沒收的猶太人的有價值的物品,包括金銀器皿、地毯、座鍾等等。後來更令人發指,直接從死人嘴裏敲掉金牙。



雖說對於西方世界,戰勝了納粹又迎來了東西方陣營的冷戰,猶如前門趕虎,後門進狼,但是不得不承認,是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紅軍攻克了柏林,解放了波蘭和奧斯維辛集中營。蘇軍是最先到達納粹主要集中營的軍隊。但是另一方麵,蘇軍的軍紀之差也令人發指,據報道斯大林縱容蘇軍強奸德國婦女多達200萬人;而且,從沙俄到蘇聯,也都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排擠和迫害。希望了解這段曆史的人,可以網上搜索英文資料。



從博物館出來後,我步行到了猶太隔都英雄廣場。廣場上每把椅子代表一千名死者,由大屠殺幸存者、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捐獻。這個廣場,當年聚集猶太人在這裏,處決也在這裏。



接著走到了當年隔都殘存的圍牆。當年的隔都由三米高的圍牆包圍,隻有四個出入口,還有門衛看守。15000名猶太人擁擠不堪地居住在這絕望的環境中。



上圖為當年克拉科夫猶太隔都街門、圍牆的照片。



殘存的圍牆邊上有一家紋身店。

自從1942年5月30日起,納粹開始係統化地遣送隔都居民至鄰近的集中營,先在廣場上聚集,再護送到火車站,首批運送了7000名猶太人,第二批遣送了4000名猶太人至貝爾賽克集中營。1943年,被歸類為有工作能力的8000名猶太人被送到普拉佐集中營。2000名被認為不適宜勞動的猶太人則在隔都街頭被槍斃。剩下的殘存者被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



上圖為當年納粹驅趕、遣送猶太人的照片。

二戰末,辛德勒麵臨被以戰犯名義逮捕並處決的危險,從蘇聯占領區一路逃到德國的盟軍占領區的慕尼黑,此時已經一貧如洗,需要靠猶太人組織的救濟為生,後又移民至阿根廷。1963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國際義人稱號。1974年,辛德勒去世,享年67歲,遺體安置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唯一安葬在這裏的前納粹成員。



這一片區域大有破敗不堪之感,到處可見斑駁的牆壁、肆意的塗鴉,完全和波蘭的新晉發達國家地位不符。



一邊在斷壁殘垣中步行,一邊心潮澎拜、思緒萬千,想想這一切僅僅發生在七八十年前,發生在已經經曆了工業革命,相對於亞洲更文明、先進、富庶的歐洲。人性之冷漠和邪惡,為什麽會如此這般肆無忌憚地蔓延?而像辛德勒內心深處那一點點人性中的良善,又為何能在如此壓抑、窒息、恐怖的大環境中未曾泯滅?回想文革中,中國人有兩千萬非正常死亡,當年那些聽黨話、隨大流迫害他人的惡人,如今不是作古就已經成了耄耋老人,他們中有多少反省、懺悔過?難道都帶著罪惡的、反人類的劣跡孤獨終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SUDreamer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你再看看蘇聯作家艾倫堡著作,斯大林時期100萬猶太人死在他手上--

戰爭結束後,猶太人的日子也沒有好過多少。當1947年冷戰在歐洲拉開序幕,以色列宣布倒向西方陣營後,斯大林開始實施對猶太人的消滅政策。因為蘇聯國內的猶太人顯然支持以色列,他們不顧政府限製,以各種各樣方式,向以色列人表達他們對以色列國的祝賀;尤其是他們當見到駐蘇公使梅厄夫人和蘇聯軍隊中的猶太人時都圍觀歡呼,甚至熱淚盈眶,倍覺親切。這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滿,他懷疑國內外的“猶太複國主義者”會相勾結,將蘇聯國土也劃出一部分建立猶太人的國家。因此,對猶太人的清洗開始了。


這場“反猶運動”的主要事件和總導火線,是審判蘇聯“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的所有成員。該委員會成立於1942年4月,主要為蘇聯政府向美國籌措軍費。成員除外交部副部長左洛夫斯基和莫洛托夫的妻子外,大多是著名的蘇聯猶太裔文化名人。委員會為蘇聯募集了很多錢,有力地支持了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然而,惱羞成怒的斯大林將心中的怒火全部撒在了“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的所有成員身上,指控這個委員會同美國一起準備在克裏米亞建立起猶太人前哨陣地。主要成員因此均被處決。

與此同時,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囚禁或死在集中營裏。1950年8月的“斯大林汽車製造廠”案件中,一批醫生、工作人員(大多為猶太人)被捕並於11月被槍決。“反猶運動”還迅速擴大到各個領域,許多猶太族作家、文學家、演員以“為外國服務和企圖使克裏米亞的猶太人脫離蘇聯”的叛國罪名於1952年被槍決。同年,蘇聯在布拉格也進行了同樣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許多猶太人“被吊死在屠戶用的肉鉤上,享受的是希特勒處決人犯的絞刑”。

1953年,“反猶運動”達到了高潮。當年1月發生了“克裏姆林宮醫生陰謀案”,長期為蘇聯領導人治病的有9 個猶太人(實際隻有4 人可以確定為猶太人)被捕。斯大林借此將成千上萬的猶太專家從醫療機構、研究所、醫院及高等院校中被趕走。此外,斯大林還強迫蘇聯文化界和科技界的猶太裔知名人士在《致〈真理報〉編輯部的信》上簽名。這是一封用惡毒語言誣蔑猶太人的信,很多猶太人在巨大的壓力下被迫簽名。

直至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迫害猶太人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止。有人稱:“甚至在黨的區委書記中,恐怕也很難找到一個猶太人。”有人統計,遇害的猶太人在100萬以上。

關於這段曆史,蘇聯作家愛倫堡在《人?歲月?生活》一書中有所描述。
SUDreamer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有關文獻數不勝數,您慢慢學習吧--

Trotsky, Leon. Thermidor and Anti-Semitism. The New International. May 1941, VII (4) [15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Originally written 22 February 1937
Azadovskii, Konstantin; Boris Egorov. From Anti-Westernism to Anti-Semitism: Stalin and the Impact of the "Anti-Cosmopolitan" Campaigns on Soviet Culture.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2002, 4 (1): 66–80 [15 October 2016]. ISSN 1520-3972. doi:10.1162/1520397027533448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Patai & Patai 1989.
.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21 July 2011).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Corrin, Chris; Feihn, Terry. AQA A-level History Tsarist and Communist Russia: 1855-1964. Hachette UK; Hodder Education; Dynamic Learning. 31 July 2015: 48–49 [8 September 2015]. ISBN 9781471837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9).
Albert S. Lindemann. Esau's Tears: Modern Anti-Semitism and the Rise of the Jew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29 [15 October 2016]. ISBN 978-0-521-79538-8.
Pinkus, Benjamin. The Jews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History of a National Mino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6 January 1990: 44 [2021-09-09]. ISBN 978-0-521-3892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5).
Pipes, page 363, quoted from book by Nora Levin, The Jews in the Soviet Union since 1917, New York, 1988, page 57: "[The mission of the Yevesektsiya was to]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Jewish life, the Zionist movement, and Hebrew culture"
See: USSR anti-religious campaign (1921–1928), USSR anti-religious campaign (1928–1941), USSR anti-religious campaign (1958–1964), USSR anti-religious campaign (1970s–1990)
Pipes, Richard.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A.A. Knopf. 1993: 363. ISBN 978-0-394-50242-7.
Russia Virtual Jewish History Tour.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18-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英語).
Lenin's March 1919 speech "On Anti-Jewish Pogroms" (text, ?)
Benjamin Pinkus. The Jews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History of a National Mino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Naomi Blank. "Redefining the Jewish Question from Lenin to Gorbachev: Terminology or Ideology". In: Yaacov Ro'i, editor. Jews and Jewish Life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Routledge, 1995.
William Korey. Russian Anti-semitism, Pamyat, and the Demonology of Zionism. Routledge, 1995.
Rogger, Hans. Jewish Policies and Right-wing Politics in Imperial Russia. January 1986 [2021-09-09]. ISBN 97805200459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9).
Russian expression: "Ezhovye rukavitsy", this can be also translated as "ruled by iron fist"
Pinkus, Benjamin. The Jews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History of a National Mino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85–87.
Dmitri Volkogonov, Lenin: A New Biography, Free Press, 1994
2nd.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Ro'i, Yaacov, Jews and Jewish Life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Routledge, 1995, ISBN 0-7146-4619-9, pp. 103-6.
Montefiore, Simon Sebag, Young Stalin, Random House, Inc., 2008, ISBN 1-4000-9613-8, p. 165.
Kun, Miklós, Stalin: An Unknown Portrai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63-9241-19-9, p. 287.
Konstantin Azadovskii and Boris Egorov, From Anti-Westernism to Anti-Semitism,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2002, 4:1 (Winter 2002): 66–80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Patai & Patai 1989,第178頁.
Anti-Semitism in Russia. Russian dis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anti-Semitism – Fundacja INFO OPS Polska. [202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7) (pl-PL).
Horowitz, Irving Louis. Cuba, Castro and Anti-Semitism (PDF). Current Psychology. 2007, 26 (3–4): 183–190 [16 October 2016]. ISSN 0737-8262. OCLC 9460062. doi:10.1007/s12144-007-9016-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25).
Laqueur 2006
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MA: Belknap of Harvard UP, 1995, 338
Norman M. Naimark, The Russians in Germany: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Zone of Occupation, 1945–1949. Cambridge, MA: Belknap of Harvard UP, 1995, 444
Goldhagen 1987
Beckerman, Gal. When They Come For Us, We'll All Be Gon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 103.
Beckerman, Gal. When They Come For Us We'll All Be Gon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 103.
Korey, William. Robert O. Freedman , 編. Brezhnev and Soviet Anti-Semit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4: 31.
Korey, William. Brezhnev and Soviet Anti-Semitism. : 31.
Korey, William. Brezhnev and Soviet Anti-Semitism. : 29.
Korey, William. Brezhnev and Soviet Anti-Semitism. : 30.
none. Povada. February 23, 1981: 38.
Beckerman, Gal. When They Come For Us, We'll All Be Gone. : 305.
Beckerman, Gal. When They Come For Us, We'll All Be Gone. : 306.
Beckerman, Gal. When They Come For Us, We'll All Be Gone. : 308–310.
SUDreamer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我的個乖乖,您不能隻看其一,不看其二啊。隨便給你找幾條:

1917年俄國革命[1]後成立的蘇俄以及蘇聯時期依舊存在反猶主義,例如斯大林就通過宣傳機器散播猶太人陰謀論。在1948年的反世界主義運動期間,蘇聯國內的反猶主義情緒高漲。其間無數講意第緒語的詩人、作家、畫家和雕塑家遭到殺害或抓捕[2][3],這一局麵直到醫生案件發生後才結束,當時一群醫生(基本上全是猶太人)因被懷疑密謀刺殺斯大林而被送上了作秀公審的被告席[4]。

曆史
革命前
1880年代的俄國國內有著大約500萬猶太人,基本全是窮人,他們被全部送進柵欄區,遭受著歧視與迫害,在沙皇政府默許下出現的歧視性法規、集體迫害比比皆是[1],沙皇政府有時更是會直接迫害猶太人。在這樣的局麵下,很多猶太人不得不移民國外或是參加激進政黨,比如崩得、布爾什維克[5]、孟什維克[6]以及社會革命黨[7]。當時還有很多反猶主義出版物出版[1]。

革命後
二月革命和臨時政府
俄國二月革命後成立的俄羅斯臨時政府取消了所有沙俄時期通過的反猶法案,此舉與西歐國家在19世紀時發起的猶太解放運動類似。

布爾什維克
十月革命正式廢除了柵欄區,其他迫害猶太人的法令也一並遭到廢止。與此同時,布爾什維克出於無神論觀點而排斥一切宗教(猶太教也在其中)[1],並開始鎮壓猶太教 [8] [9] 。1918年,布爾什維克建立了“yevsektsiya”,意在在蘇聯社會中進一步推廣馬克思主義、世俗主義,並試圖讓猶太人接受共產主義[10]。

1919年8月,包括猶太教堂在內的猶太人財產都遭到了查封。所有宗教群體以及宗教教育都被取締,猶太教自然也在其中。很多拉比和猶太教宗教人士都不得不辭去神職。這樣的迫害一直持續到1920年代。在20世紀早期以及二戰期間,有許多猶太人被派往戰場。因此有大量的俄羅斯猶太人選擇移民到美國等地。為免遭歧視,有猶太人修改了自己的姓氏[11]。

1919年3月,列寧就“反猶迫害”問題發表了一次演說[12],他認為反猶主義是“將工農對剝削階級的仇恨轉嫁到猶太人頭上的行為”。這次演說也與此前布爾什維克譴責俄國內戰期間白軍反猶迫害的立場相同[13] [14] [15] 。不過1919年秋季,列寧卻表示[16]:

必須把烏克蘭境內的猶太人送上前線,不能讓他們擔任任何公職,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讓少數猶太人擔任公職,但我們仍需對他們密切監視。[17]
直到1930年代早期,蘇聯政府才開始積極反對反猶主義。1927年至1930年期間,蘇聯當局認為反猶主義是蘇聯的敵人散播的流毒,因而此時反對反猶主義的戲劇和電影大行其道,公開審判反猶主義也並非罕見。1931年,斯大林在給猶太電報局(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的回信中寫道,“反猶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種族沙文主義,更是人類食人惡行中最為危險的殘餘”[18][19]。1934年,蘇聯政府表示“反對世界各地的反猶主義,要與猶太人民維持兄弟般的情誼”,蘇聯政府還表揚了猶太人對國際社會主義革命的貢獻[20]。

在斯大林統治之下
弗拉基米爾·列寧死後,約瑟夫·斯大林在與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的權力爭鬥中獲勝,成為了蘇聯的新任領袖。在打壓猶太人托洛茨基的過程中,按照一些人的說法,斯大林實施過反猶主義政策。據赫魯曉夫等了解斯大林的人表示,斯大林一直都對猶太人抱有偏見,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這種偏見尤為明顯[21]。早在1907年,斯大林就曾在信中表示,布爾什維主義中的“猶太派”和“純俄羅斯派”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很多早期布爾什維克領袖是猶太人) [21] [22]。斯大林的秘書鮑裏斯·巴紮諾夫曾表示,斯大林甚至在列寧還在世時就曾發表過粗魯的反猶主義言論 [21] [23]。不過由於反猶主義是納粹德國實施的政策,蘇聯政府官方的態度必然是譴責反猶主義的[24],蘇聯和其他共產主義國家則因此將“反錫安主義”作為其反猶政策的代稱[25]。在曆史學家、東方學家以及人類學家拉斐爾·巴泰和遺傳學家Jennifer Patai Wing的著作《猶太人種神話》(the myth of the jewish race)中,“反猶主義”就“處於錫安主義的對立麵”[26]。

1948年12月,蘇聯政治家、作家亞曆山大·亞曆山大羅維奇·法捷耶夫發表了一場名為《蘇維埃戲劇之所以落後的數個原因》的演說,並認為猶太人實際上是“無根基國際主義者”[24]。在反世界主義運動期間,大量猶太作家和藝術家被殺。當時的報紙上[24],“無根基國際主義者”、“布爾喬亞國際主義者”以及“沒有民族和部落的個人”這樣的名詞屢見不鮮,這些全都是指代猶太人的詞語。蘇聯媒體指責猶太人“向西方屈膝”,幫助“美帝國主義”,“奴隸般地模仿布爾喬亞文化”,還涉嫌“布爾喬亞唯美主義”[24]。納粹大屠殺期間的蘇聯猶太人的被害遭遇也被否認,猶太學者被驅逐出科學界,猶太人移民權利也被剝奪[27]。最終,斯大林時代的反猶主義運動以1953年的醫生案件而告終。據拉斐爾·巴泰和Jennifer Patai Wing所言,醫生案件“明顯是要完全滅絕猶太人的文化生活”。斯大林統治下的共產主義反猶主義與納粹和法西斯的反猶主義思想之間存在一個共同之處,即二者都相信“世界猶太人陰謀論”[28]。

蘇聯的反猶主義還影響到了二戰後德國蘇占區內部的政策。曆史學家諾曼·耐馬克曾寫道,1947-1948年間,駐德蘇聯軍事管理委員會的官員開始對軍管委員會內部的猶太人成員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關注”,政治宣傳機構中的猶太人更是受到了特別關注[29]。德國高校中那些不願接受蘇維埃化的猶太人被打上了“在戰後與中產階級幫派站在一起的非雅利安的法西斯受害者”的標簽[30]。

正如埃利希·戈德哈根這樣的學者表示,在斯大林死後,蘇聯的反猶太人政策變得更為低調。戈德哈根認為,盡管尼基塔·赫魯曉夫全麵抨擊了斯大林,但他卻沒有把斯大林的反猶政策列入“獸行”,也沒有將其定性為“對列寧主義蘇維埃民族政策的粗野踐踏”[31]。

在勃列日涅夫統治之下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不久,蘇聯國內的很多猶太人想要移民以色列。鮑裏斯·庫丘比耶夫斯基(Boris Kochubievsky)是當時一名烏克蘭猶太廣播工程師,他想移民以色列,他在給勃列日涅夫的信中,庫丘比耶夫斯基這樣寫道:

我是一個猶太人,我想要生活在猶太人的國度裏,這是我的權利,就像烏克蘭人有權生活在烏克蘭,俄羅斯人有權生活在俄羅斯,格魯吉亞人有權生活在格魯吉亞一樣,我也有權生活在以色列。這是我的夢想,這不僅是我一個人一生的追求,更是幾百世代的被驅逐出原始家園的猶太先人未能實現的夢想。我想讓我的孩子學習希伯來語,我想閱讀猶太人自己的報紙,我想去猶太人自己的劇院看戲。這些又有什麽錯呢?我犯了什麽罪呢…?[32]
信件寄出後不出一周,庫丘比耶夫斯基就被克格勃傳喚,在未經審問下,此人被立即轉送至位於其家鄉基輔的一座精神病院。這件事也許隻能算得上是一起孤立事件,但不能否認的是,六日戰爭的結果影響到了蘇聯國內的幾乎每一個猶太人[33]。他們看到了民族複興的希望。1979年2月23日,一篇篇幅為6頁的文章傳遍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文章將勃列日涅夫和其他7人批判為“錫安主義者”[34]。從文章能讀出其匿名作者(俄羅斯解放組織成員)的根深蒂固的反猶主義思想,其在文章中列出了辨別錫安主義者的幾個依據:“多毛的胸部和胳膊”、“鬼鬼祟祟的眼神”(shifty eyes)以及“像鉤子一樣的鼻子”[35]。

1981年2月22日,勃列日涅夫在一次時長超過5個小時的演說中抨擊了蘇聯國內的反猶主義[36]。雖然列寧和斯大林都曾發表過反對反猶主義的演說和言論,但這次是蘇聯高級領導人第一次在全黨麵前表達這類思想[36]。勃列日涅夫承認,整個蘇東陣營內部都存在著反猶主義思想,陣營內部的多個種族的需求也未能得到滿足。幾十年以來,有著不同種族和宗教背景的群體一直接受著蘇維埃社會的同化,他們之前擁有的學習自身文化以及信仰自身傳統宗教的權利也遭到了侵犯[36]。勃列日涅夫在演講中正式宣布,蘇聯將滿足這些少數民族群體的需求,並表達了對“民族關係緊張”的擔憂[36]。政策一經頒布,蘇聯共產黨便發出了一份普通卻又重要的消息[36]:

蘇聯共產黨一直以來,並且一直都會緩解緊張的民族關係,緊張的民族關係屬於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格格不入。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逆流,比如反猶主義和錫安主義。我們不能容忍民族主義對我們國家精神的侵蝕,但同樣地,我們也堅決反對歪曲事實。用蘇維埃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國際主義來教導我們的工人階級是我們黨的神聖任務,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母親,就是我們的蘇維埃祖國,這是一種應當為之自豪的歸屬感。[37][38]
此時國際社會正在向蘇聯施壓,蘇聯不得不著手解決其內部出現的眾多人權問題,就連澳大利亞和比利時這樣的國家都要求蘇聯對該國人權問題給出回應。盡管蘇共解決反猶主義問題的態度很堅決,但蘇聯內部的反猶主義宣傳一直都是長期存在的事實,想立即解決這類問題幾乎不可能。另外,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猶太人團體還在呼籲美國領導人關注蘇聯猶太人問題[37][38]。

1974年10月18日,美國在幫助蘇聯猶太人群體方麵邁出了一大步,參議員亨利·傑克遜、參議員亨利·基辛格以及參議員雅各布·賈維茨和國會議員查爾斯·瓦尼克匯集一堂,討論“傑克遜-瓦尼克修正案”,此前該議案已在美國國會內部擱置了近一年[39]。眾人會麵後,亨利·傑克遜告訴記者,“人權領域的曆史性共識”已經達成,盡管他不能“對俄國人目前的作為發表任何評論”,但“可以相信的是,蘇聯的基本政策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39]。修正案的通過使得蘇聯國內的一些猶太人獲得了移民國外的權利。

就在蘇聯猶太人問題即將解決之時,克裏姆林宮方麵不能容忍自己的移民政策和外交政策被華盛頓的一群猶太人所左右[40]。外務部長安德烈·葛羅米柯給基辛格寄去了一封信,針對美國新修正案中有助於更多的“蘇聯公民”移民國外這一點表示“我們堅決抵製美方對我方政策的幹預”。盡管修正案在美國方麵得到了大部分讚成並獲得通過[40],克裏姆林宮方麵依然感覺自己處於劣勢。因此,當美方表示將對蘇聯的借貸額度施加官方限製的時候,他們拿出的理由就包括蘇聯未能獲得妥善解決該國的猶太人問題[41]。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你提供的維基百科詞條《The Holocaust in the Soviet Union》說得很清楚:
The Holocaust in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genocide of at least 2 million Soviet Jews by Nazi Germany, Romania, and local collaborators during the German-Soviet War,
在蘇聯發生的殺了兩百萬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是由納粹德國,羅馬尼亞,和德國在蘇聯的“local collaborators”這三方麵幹的。
德國在蘇聯的“local collaborators”一個例子,是在加拿大國會被歡呼致敬為“抗俄英雄”的烏克蘭納粹黨衛軍成員 Yaroslav Hunka。
這三方麵全都是蘇聯政府的敵人,沒有一方是蘇聯政府。
這並沒有給你“蘇聯對猶太人進行殘酷迫害”的說法提供佐證。
恰恰相反,這個詞條說明蘇聯政府不是在蘇聯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三個參與者中的一個。
不知道你為什麽認為維基百科詞條《The Holocaust in the Soviet Union》能給你“蘇聯對猶太人進行殘酷迫害”的說法提供佐證。

SUDreamer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建議你讀讀曆史,直接搜索英文資料,先從下麵幾條入手:

Antisemitism in the Soviet Unio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Antisemitism_in_the_S...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in Russia officially ended a centuries-old regime of antisemitism in the Russian Empire, legally abolishing the Pale of Settlement.
?Joseph Stalin · ?Anti-cosmopolitan campaign · ?Russian Empire · ?Yevsektsiya

The Holocaust in the Soviet Unio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The_Holocaust_in_the...
The Holocaust in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genocide of at least 2 million Soviet Jews by Nazi Germany, Romania, and local collaborators during the German-Soviet ...

Jews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Chronology of Events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從沙俄到蘇聯,也都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排擠和迫害。】
事實並不是這樣,猶太人在蘇聯有很高的地位。
蘇聯早期領袖裏,猶太人占一大部分。
蘇聯第一號領袖,列寧,有四分之一的猶太血統。
蘇聯第二號領袖,托洛茨基,是百分之百的猶太人。
1917年,21位蘇共中央委員裏,有5位猶太人,占蘇共中央 23%。
描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電影《Enemy at the Gates》裏,神槍手所在的部隊,政委是猶太人,顯示到了斯大林時代,猶太人繼續在蘇聯有很高的地位。
斯大林在蘇聯遠東撥了一塊土地贈送給猶太人,建立了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雖然猶太人嫌那裏冷,沒多少人去,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除了以色列以外,猶太人的第二個家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