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地鐵和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地位不相匹配。
國際大都會地鐵,英國倫敦敢為天下先,早於1863年便開通了世界上第一部地鐵。巴黎則在1900年才開通。紐約隨後,1904年開通。莫斯科1935年開通。東京1941年開通。國內總有人拿上海地鐵跟倫敦、紐約、巴黎相比,高唱愛國主義一番,實在可笑,因為上海地鐵是最近這三十年才修建的,而人家倫敦地鐵已經迎來160年誕辰了。
倫敦和巴黎地鐵雖然也年邁老舊,但是不至於像紐約地跌這般恐怖可怕。
此次來紐約,地鐵票價已經不是兩美元了。我還照以前老樣子去自動售票機買地鐵磁卡,除了票價外,那卡片也要一美元,買了卡再充值十幾美元的地鐵費。殊不知紐約地鐵現在也可以刷信用卡和刷手機入站了,而且票價一律都大幅度漲價到2.90美元,所以我一來到就損失了至少一美元。加上我的卡不小心折疊了一下,票務人員說卡片隻好作廢,所以卡裏剩的三四元錢也就白扔了。
剛買了磁卡,忘了是刷一下還是碰一下,馬上有一女老外來幫我,不想刷了以後可能因為動作慢了,進站閘口的大鐵棍已停止轉動,擋住我進站。於是那女老外問我可不可以鑽進去、跳進去,反正我已經交錢了。我正猶豫不決,大庭廣眾之下這合適嗎?突然有一黑人女子從旁邊隻出不進的鐵門出站,這好心的女老外趕緊吆三喝四讓那黑人女子按住門讓我進去。那黑人女子壓根兒不管我買沒買票,馬上配合。
紐約地鐵裏好多次類似經曆,感覺紐約地鐵乘客熱心人還是很多的。我還遇到過有幫我從內往外開鐵門讓我不用買票就進站的,有看我刷卡刷不了而幫我刷他的卡的。這些人根本不管我是否已經買票,是否故意逃票,總之,能幫一下別人都是順道人情,何樂而不為?況且,他們初來紐約也遇到過這樣的好心人,因此感激之情回饋給了新來的陌生人。
由此我聯想到北京的一個歐美同學會精英階層的老朋友,前些年因為打人被關進了豐台看守所個把月。放出來時身無分文,也無手機,坐大巴到了最近的地鐵站,守在入站口央求了無數人能否幫他買一張票,竟無一人搭理,一個個躲之不及。央告售票員,那人也如鐵麵包公一般。幾個小時過去了,好歹有一乘客才給了他一元硬幣,而票價是兩元。最後好說歹說,售票員賣給了他一張票,總算能回家了。這種情況在紐約可以說100%不可能發生。
坐在紐約地鐵裏,時時刻刻會有不安感,總會感覺隨時都會有人來襲擊你,感覺人人都像黑社會成員。鮮見好萊塢電影中的那種西裝革履、油頭粉麵的上班族,倒是一個個都蓬頭垢麵、苦大仇深的階級兄弟。
地鐵裏有閉目養神的,有自言自語的,有埋頭看書的,大部分則在刷手機。多數列車不報站,想知道到哪一站了,隻能看站台牆上的站名。
地鐵就是一個人類博物館。黑人、白人、亞洲人我能認出,但是絕大部分人種說不出是什麽種。你說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裏蘭卡,也像;說是拉美、澳洲土著,沒準也有可能。
絕大部分人在說著英語以外的某種語言。絕大多數是西班牙語,此外我還能聽出俄語、漢語、日語、朝鮮語、印地語。如果說歐洲的未來是穆斯林化,那麽美國的未來恐怕是拉美化,因為拉美移民迅猛增長,西班牙語儼然已成為第二語言。
都說紐約是時尚之都,實在不敢苟同。地鐵裏大多數乘客都穿著最普通、最實惠、最廉價的地攤兒服裝,而且髒兮兮的鞋,髒兮兮的包,未打理的亂發,倒是偶爾看到中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衣著整潔體麵。
偶爾能看見著裝稍微體麵一些、外表稍微斯文一些的乘客,但一看都是白人。能明顯看出種族與貧富差異之間有必然關聯。
時不時有種族不明的小販,帶著幾個學齡兒童,一個車廂竄到另一個車廂叫賣糖果,看得讓人心酸。他們是哪裏人?如何來到紐約?在哪裏居住?這些孩子為什麽不去上學?為什麽沒有“組織”來照管?我看見有人還真買了點什麽東西,多半出於同情和憐憫,因為到底會有多少人此時此刻真需要這小販的糖果呢?
天天坐紐約地鐵,逐漸悟出了點名堂——這紐約地鐵和國內不一樣,不是每站都停,有一天我去大都會博物館就坐過站了。紐約地鐵是根據各站客流量統計而設計出不同區間,不同時間段的列車行進時刻表,因此有極高的效率。打比方說,北京的通州、天通苑、回龍觀是有名的幾個“睡城”,大部分人在城裏上班,下班後則回家睡個覺而已,因此,在北京三環到這些地方在高峰時間可以不停靠沿線所有站點。假如八通線晚六點到12點從八王墳一直開到通州沿線不停,那會方便上班族很多。而沿線需要下車的,比如住在高碑店、定福莊、雙橋、管莊的,則鼓勵他們選擇換乘公交車。
紐約地鐵雖然破舊,但是基本上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乘坐地鐵,而且任何地方不出500米都可以找到地鐵站;任何時候上車都會有座位,即便沒有座位,也有比較大的空間;沒有不等乘客下完就急急忙忙上車似乎要搶著投胎的情景。
紐約地鐵的2.9美元統一票價也比溫哥華的分區票價更為合理,因為這樣鼓勵近距離乘客多乘坐公交,甚至步行。
由於路線設計,在北京,家住通州,去北大上學,坐地鐵依然會很麻煩;但是在紐約,家住布魯克林,坐地鐵去哥倫比亞大學去上學,則會很舒服、很方便,路上還能坐著打個盹兒,那邊下車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