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錢:關於《李政道和秦惠?》的前言 “不怕不識人,就怕人比人” 10/24/25 楊振寧去世了。中文世界談的沸沸揚揚。 我本不想多話。我隻是一介布衣/nobody,人微言輕, who cares。 但是,今天看到了微信裏,一位叫“莉莉白大王”的作者寫的《李政道和秦惠?》,觸動了我。所以也來說兩句。我Google了,也用AI尋找了。找不到原文。所以,我將之copy在下(見附件1)。加上我的幾句 “前言” 。我就代為廣而傳播。  (秦惠箸-李政道結婚43周年) 雖然,我沒有找到“莉莉白大王”的信息,但是,立刻找出了一係列的相關文章,隨手掂來,列幾個Link如下。 《李政道太太秦惠?去世後他拒絕再娶》 《李政道為何不回國?他說不想給祖國添麻煩》 。。。 。。。  (李政道畫竹記念秦惠箸) 老話說的好“不怕不識人,就怕人比人”。 與李政道相比,楊振寧,客氣一點說,就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就是一個變色龍,為了個人私利,不惜出賣靈魂,獻媚極權暴君的卑鄙小人!到了晚年了,在民主社會沒有創新,失去了學術價值了,沒有誰再來恭維,還天天來捧臭腳了。本來這就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很正常。該退休了養老了。隻有苟苟營裏還有管“老革命”直到進棺材的腐朽特權製度。所以,他們可以互相利用,“煥發青春”,正好叫“臭氣相投”。 本來,82/28,還是92/29,雖然有點有礙觀瞻,但是願嫁願娶,是一男一女之間的個人協定,生活自由。毋用他人置喙。可是,對於他們來說,這一直有一個“光榮傳統”,婚姻也是一個工具,也是一種武器,都可以由組織來指派的。隻要是於D之大業的有益。我以為,82/28就是“組織安排”的。正是可以用來利用某類人的欲望來引誘他賣身投靠。他也得到了在民主社會裏不可能得到一切。他說82/28是“上帝給他的最後的禮物”,其實是“D給他的禮物”。互相利用,卑鄙的交易罷了。 李政道的弟子問他為什麽不回國,他說,“不願給祖國添麻煩” 。 這真叫“不怕不識人,就怕人比人”。。李政道說的“麻煩”,正是楊振寧的“所好”。 楊振寧,在科學上是有巨大貢獻,傑出的作為。可是在人品上,真是不敢恭維。 關於他和李政道在學術上的誰的貢獻為主的爭執,不用我說;有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臨終前的道歉,就足以澄清一切迷霧了。 1972年夏,李政道專程前往上海醫院探望年逾八旬的楊武之。李政道握住楊武之枯瘦的手問安,楊武之突然睜眼,死死抓住不放,淚流滿麵。楊武之忍痛、顫抖著說: “政道,對不起……我很清楚振寧和你1962年破裂的經過,振寧對你不起……請你原諒他……” 。因楊武之聲音微弱,其夫人,楊振寧母親羅孟華在一旁複述確認。 有人寫了《李政道傳》,也有人寫了《楊振寧傳》。楊振寧對於李政道的說法,凡有分歧之處,無不一一分辨。唯有對其父母的道歉,未至一詞。更無道歉。 眾所周知,楊振寧曾經是反G的。可是,為了換取退休後,在正常的社會裏得不到的榮華富貴,楊振寧對所有的D魔頭,甚至包括江青,無一不是歌功頌德。AI如此說:“楊振寧1971年回國受mzd接見,1976年在美國組織紐約悼念毛大會——他的立場早有跡可循” 。 對WG,對8x8大屠殺,無一不是塗脂抹粉,直至讚揚。 對方勵之,對魏京生,無一不是竭盡攻擊詆毀之能事。(見林培瑞的《方勵之: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當諾貝爾和平獎要頒發給魏京生時,他以曾經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身份,公然給頒獎委員會寫信反對。 當尚在大陸的他的前輩和同輩物理學家,聯名寫信呼籲D放開“言論管製”,要求“寬鬆”的時候,他公然駁斥。(見許良英回憶錄《六四事件親曆記》和海外華人物理學家訪談。楊振寧1995年用英文寫給美國物理學家的信,(見附件2)。其中直接指名道姓地攻擊“寬容呼籲書”簽名者(包括老友王淦昌)。 他寫道:“我認為這封信(寬容呼籲書)是錯誤的……王淦昌先生簽名是‘不恰當的’” 。 楊振寧此舉,連老一輩科學家都不放過,隻為向北京表忠心。也是為了衷心表達,感謝“D給他的禮物,82/28”。 有點民族主義情結倒也算了。 無疑的,李政道也有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結。可是,他隻做實事,埋頭做物理。他沒有良知?心中無數?他的導師索星北被迫害致死,那也是諾貝爾獎級別的大師!李政道,不該說的話,一句不說。 “不怕不識人,就怕人比人”。 所以,AI也會調侃地說:“曆史會記住:楊振寧發現了宇稱不守恒,卻在道德麵前,守住了自己的‘個人對稱性’”。 其實應該是“個人的不對稱性”。楊振寧七十年代之前是明確“反G”的。為了利益交換,為了報答“D給他的禮物,82/28”,隻能不顧“個人的對稱性”了。 所以,楊振寧也很坦率,很直白,很自豪地說, “我很幸運地在每一個選擇的關頭作了對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選擇。” 以上的所有引用,都是可以Google到,或者問AI得到。有誰不信可以自行核實。 附件1 關於李政道和秦惠? 莉莉白大王 莉莉白大王2025/10/1 1451 因為楊振寧和翁帆這檔子事,難免會去關注一下他的夥伴對頭冤家李政道,結果被李政道夫人秦惠?感動。 秦惠?女士年輕時能去美國生活留學,出身當然非富即貴,她的家庭來自江蘇無錫的名門望族,父親是國畫家和古董收藏家秦以鈞。 秦以鈞畢業於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也就是交通大學的前身。1926年,秦將北京的房產捐給母校,並用此項資金援建交大工業館,現為交大徐匯校區的工程館, 秦惠?在美國讀書期間,陪女伴去芝加哥過聖誕,替兄弟來接妹妹的李政道,對她一見鍾情,苦苦追求,最終贏得佳人芳心。秦女士婚後按照那會社會的慣性,放棄學業回歸了家庭。 1972年李政道夫婦回國訪問後,李政道憂心國內科研基礎之差,痛心國內與世界科研的差距,不僅親自給國內青年學者補課,還多方奔走籌謀,最終在1979年提出“中美聯合招考研究生”(CUSPEA)計劃。 這個項目是李政道利用自身在美國學界的聲望和影響力,促成美國數十所頂級高校招考中國優秀大學生攻讀物理學學位。通過這個考試的中國留學生, 學費生活費都由校方獎學金提供,或者李政道幫忙籌措。 這個項目實施了十餘年,每年輸送約一百餘名留學生赴美。李政道曾估算,CUSPEA的工作每年占用了他約1/3的時間和精力。 為了學生們能順利在美學習生活,也為了減輕李政道的負擔,秦惠?主動包攬下計劃實施期間的繁雜事務,嘔心瀝血,全力以赴。 夫妻倆的家成了海外接待站。無論留學生或者中國學者是找上門來,還是打電話求助,或是寫信谘詢,秦惠箬都會認真對待、處理。 秦惠?親自負責與美國大學聯係、給中國學生複信、提供指導與建議,乃至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每年僅投寄郵件就近千封,從書寫信件、貼郵票到投寄等,她都親自動手。這些信件把附近的郵筒全部塞滿,遭到了郵政局的訴苦後,李政道夫婦不得不跑去更遠社區的郵筒投遞。 CUSPEA十餘年裏一共送出去900餘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成為了學界商界精英,比如豆瓣網創始人阿北就是通過這個項目赴美留學。CUSPEA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生物和化學領域的跟進,仿照這一模式開展了 CUSBEA和CUSCHEA項目。 而最讓人敬佩的是,一手促成並落實了這個大項目的李政道夫婦,他們卻隻辦事不拉幫結派不出風頭。李政道很少主動和這些學生保持聯係,他的幫助是一種純粹的師長責任感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秦惠箸也一直關懷著中國大學生科研教育,她的女性身份讓她尤其關注女大學生的科研成長。1996年秦發現自己罹患肺癌後,病中和丈夫建議,在她去世後把私人積蓄捐贈出來,建立獎學金,支持中國青年學子,尤其是女孩子,盡早接觸科研,而且接受資助的學生中必須有一半以上是女生。 秦女士去世之後,為了實現她的遺願,李政道親自謀劃“秦惠箸李政道基金”方案,1998年回到中國落地實現,迄今已有數千名學生受益。為了表達對妻子的尊敬和愛,李政道在“箬政基金”是把秦女士名字排在了首位。李政道和妻子感情深刻,秦女士1996年去世後,很多人為李政道拉媒,都被他一一拒絕。李政道餘生二十八年獨身,暮年住在舊金山兒孫附近,日常除了重讀自己年輕時候的論文和解物理題以作消遣,就是去金門大橋附近海邊散步,他於2024年去世,和妻子合葬於蘇州。  (秦惠箸-李政道基金簽字儀式) 附件2 楊振寧給美國物理協會的信 Letter from C. N. Yang to [APS Contact], dated 1995 Dear [Recipient], I have read the "Plea for Tolerance" letter circulated among physicists. I believe this letter is misguided and inappropriate. It interferes with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and could harm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n our homeland. In particular, Mr. Wang Ganchang's signature is regrettable and ill-advised. As a senior scientist who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China's nuclear program, his endorsement of such a document does not serve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Chinese physics or the nation. We must prioritiz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 urge you to reconsider supporting or distributing this plea. Sincerely, C. N. Yang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
At least, 楊振寧 is far more ethical than Trump.
Can anybody refut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