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螞蟻

一位愛好藝術、文學、攝影和旅遊的海外遊子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知青生活回憶之十一 歲月留痕

(2018-12-14 14:18:03) 下一個

這是一張三十年前的舊照片,記錄的是1976年初我們公社知青代表參加全縣知青積代會的情景。盡管照片已經發黃,照片上的知青夥伴們也早已天南地北,但那時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能夠參加這樣會議的知青說明自己在農村接受再教育得到了社隊的初步肯定。在這張照片中,來自我們組的僅有正副組長三人。螞蟻我(後排最右角)當時擔任副組長,另外還有副組長王建霞(前二排左一,被本人拉錯手的那位)和正組長劉愛玲(前二排左二)兩位姑娘。

需要特別介紹的是前二排右數第四位的那位女青年,是一位青島老知青,我們下鄉時她已經在那裏待了好多年,應該是“老三屆”的,在村裏擔任“赤腳醫生”。她嫁給了一位農村青年(當時是村民兵連長),而且有了一個孩子(前排抱玩具的那位),是我們縣知青“紮根農村”的典型代表。

前排最右邊這位老人是我們村派到知青組的貧農代表張明林,張大爺,是一位非常純樸能幹的農村老黨員,跟我關係非常好,他的兒媳婦就是那位要把村裏的“小芳”介紹給螞蟻本人的女裁縫。

後排左二那位男知青跟我高中同班,他任班長我是團支書。就工後他曾任一建築公司的黨支書,沒想到到前幾年企業倒閉,“支書”也失業了。目前他自己開了一家小企業,頑強地奮鬥著,農村鍛煉或許是老知青們敢於麵對生活挑戰的財富。

第二排和第三排右數第三位的男知青小董和女知青小萬,他倆的父親都是老紅軍,走過了槍林彈雨,退休後在我們家鄉療養,偶爾出來做做“革命傳統報告”。二位的家庭地位雖然特殊,也如其他人一樣下鄉接受“再教育”。那時候的黨員幹部還沒有今天這樣特殊和腐 敗,越是高幹家庭的子女下鄉後表現越好,為得是不給老子丟臉。以我們組為例,那兩位女組長的父親都是局級幹部,擔任地委書記,專員,部局級以上職位的子女在我們組有十幾位,他們都和跟其他知青一樣參加勞動,沒有特別照顧。

看過電視劇《血色浪漫》的人一定以為知青生活很浪漫,男女知青整天卿卿我我,亂搞三角,實際情況不是那樣的。鑒於當時的環境和政治壓力,知青們都很“本份”,拉拉手都臉紅,更不敢越雷池一步。這麽多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男女青年整天生活和勞動在一起,我們組三十幾位,全公社200多位,就是碰不出火花來。這張照片上的知青中後來隻成功了一對,還是各自工作後托人介紹的。我們組的那位女組長嫁給了後排左邊數第三位大學畢業後留省城工作的男知青。據悉他們兩位婚後很幸福,如今已經退休,頤養天年呢。

農村生活艱苦,也鍛煉人。我的一位初中同學姓李,家境十分貧寒。結交了一幫好漢,整天調皮搗蛋,考試總是零分。混完了初中後沒上高中(作為班幹部的我,還曾專門登門去動員他上高中),幹了兩年臨時工後也下了鄉,跟我在一個公社,在辛興大隊下鄉。沒想到他“浪子回頭”,下鄉後幹的很好,深得農村社員們好評,也被評為那年的先進知青(後排右四)。後來,他就工去了一家集體企業,工作非常出色,我大學畢業那年他已經是那家工廠的負責人之一了。

知青啊,知青,一個特殊時代形成的特殊群體。曾經作為它的一員,是值得畢生回味的。

原作於 11/26/2008 多倫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流浪北美的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回 '二舅' 評論 : 本文寫作於2008年,因此當時算來是三十年。
正如您說的,當時的照片太少了,好像從來就沒想過要保留什麽印記似的,多少年後才意識到,那時怎麽不去拍幾張照片留念呢?那時候我們好像一群沒心沒肺的人,不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不覺得那段經曆的珍貴,離開了也不怎麽跟過去農村的友人聯係,待想要聯係時卻發現,再也不可能了,有的已經故去,有的不知去向,唯有一聲歎息!
二舅 回複 悄悄話 何止三十年,七六年的事情已是四十二年前了。作者不錯,居然還有這麽多老照片保留下來。那個年代,照相在大城市都算是件奢侈的事情,更別說在小縣城和窮鄉僻壤的鄉下了。我們同期人,經曆類似,可我一張當年插隊的照片都沒有,挺可惜。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good to rea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