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科倫巴藝術博物館,科隆,德國 攝影:Marek Petovsky 文字:Courtesy of Oview360 德國科隆的科倫巴藝術博物館是個令人難忘的地方:一個寧靜的花園;羅馬和中世紀時期的石頭遺跡;還有一個獨特震撼的考古遺址-科隆中心的哥特式教堂遺址,這也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完全破壞的科隆的最強烈的象征。 1949年,在此遺址內德國建築師戈特弗裏德·博姆(Gottfried Böhm)創建了一個小教堂,作為幾乎毫無受損的哥特式瑪麗塑像“廢墟中的麥當娜”(“Madonna of the Ruins”)的臨時避難所。原有建築於1853年建成,館內設有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一千多年的藝術收藏。 2007年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為博物館設計了新家。從原有教堂遺址的廢墟中升起的新建築,和舊的建築遺跡天衣無縫地交接,設計尊重原有布局,保留其曆史精髓,成為舊址的連續體。在城市規劃方麵,新博物館重新恢複了科隆市中心最美麗地區之一的曾經失落的核心。 材料始終是彼得·卒姆托設計中的重要角色。 整片的灰磚留孔牆壁使斑點光照射到廢墟和上麵展廳之間的區域。丹麥Petersen Tegl為卒姆托的設計專門開發了手工製作的磚塊。磚塊不僅有多種顏色,還具有和標準磚不同的尺寸和形狀。 與標準磚相比,它們更薄更長(528mm x 37mm),類似於羅馬磚。 為了達到特殊的尺寸和外觀,卒姆托於2000年與Petersen Tegl合作開發手工磚,稱為Kolumba™磚 - 現已成為Petersen Tegl產品線之一。 這種磚根據幾個世紀的工藝傳統製造,一旦粘土形成,便手工裝入木製模具,之後它們被幹燥和焙燒。 焙燒過程中的不同溫度使磚塊呈現混合的紋理和溫柔的色調。 彼得·卒姆托的空間感 博物館16個展覽廳隨日光射入,尺寸,形狀和路徑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共同之處是藝術品所在處都盡量減少磚,砂漿,石膏和水磨石材料的使用。 日光從牆孔射入,隨四季時間和方向演變,使博物館有“影子博物館”之稱。 細長的柱子象針簇般小心地插在考古地,支撐上麵的展廳部分。 “廢墟中的麥當娜”小教堂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