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博物館達爾文中心,倫敦,英國 2nd Phase of the Darwin Center,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England 建築設計:C.F. Møller Architects 景觀設計:C.F. Møller Architects 工程設計:Arup, Fulcrum Consulting, Buro Happold 建築麵積:16,000 平米 完工日期:2011年 圖紙圖片;All Drawings and Photos are Courtesy to C.F. Møller Architects 攝影; Photographs:Torben Eskerod 文字:C.F. Møller Architects 提供,OVIEW360 翻譯整理 達爾文中心二期工程是位於倫敦的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擴建。 中心二期工程采用高達八層的巨大混凝土的繭形式,周圍環繞著一個玻璃中庭。自然曆史博物館是英國五大旅遊景點之一,也是世界領先的科學研究中心。達爾文中心的建築體現了這種雙重功用,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博物館收藏的不可思議的範圍和多樣性,以及他們所支持的尖端科學研究。 達爾文中心二期工程將阿爾弗雷德·沃特豪斯設計的1881年的陶磚建築與2002年開放的達爾文中心的一期擴建工程聯起來,完成了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西部地區。該建築的三個主要目標是:為該博物館收藏了1700萬隻昆蟲標本和300萬株植物標本提供保存設施,為研究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工作區域,為公眾能夠參觀藏品和科學家研究工作並進行互動。參觀者可以在繭內外進行自我導覽,從而一窺博物館的研究設施和收藏範圍。 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藏品是世界上最廣泛和最珍貴的。為了充分保存,維護和展示這個收藏,一個適當的表現形式和建築結構是必要的。蠶繭的形式創建一個代表保存,保護和自然的形象。它由300毫米厚的噴射混凝土牆構成,表麵處理由象牙色的拋光石膏組成,類似蠶繭,周圍纏繞著一係列伸縮縫,類似於蠶絲。 繭的形狀和大小使它不能從任何一個位置被完整地看到,通過強調其龐大的尺度,讓訪問者對其中所包含的收藏的動植物標本數量有直觀的感受。蠶繭中的收集區具有世界級的重要性,溫度和濕度的調節降低了蟲害侵襲的風險,確保收藏品在未來多年內能得到保護和保存。連續噴塗的鋼筋混凝土殼體的熱質量保持了穩定的內部環境溫度,並且使能耗最小化。 公眾進入達爾文中心二期擴建的科學核心的形式是一條通往和穿過蠶繭的遊客通道,通道俯瞰著科學和收集區。從這個洞穴空間內,遊客可以體驗達爾文中心作為一個引人入勝的互動學習空間,觀察科學研究活動而不打擾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觀景乘客電梯和坡度非常平緩的坡道確保為身體健康和殘疾人士提供同樣舒適而有趣的體驗。 達爾文中心的二期擴建工程旨在協調自然博物館西區各部分的尺度和建築形式上的差異,並在初始的地標式的阿爾弗雷德·沃特豪斯博物館建築物與達爾文中心第一階段的更現代的增建之間建立聯係。它本身也是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全高的玻璃牆部分地展現了內部蠶繭的三維立體形態。 二期擴建工程的公共中庭空間充滿戲劇性,高大,充滿了日光,它創造了自然曆史博物館新的部分,完成了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西部,並明確了博物館內的工作人員和參觀者的交通流線。這座新建築改變了自然曆史博物館與周圍場地的關係,使博物館從封閉內向的建築改變成開放外向的建築,彌合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博物館。 工程位置示意圖 總平麵圖 一層平麵 主層平麵 五層皮麵 橫剖麵 縱剖麵 場地剖麵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