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理在一邊,好辦。要是不在一邊呢?你是幫親還是幫理?這是個問題。
親是什麽?親人——家人眷屬。放大了說還有朋友熟人。再放大了說是你的團隊組織。再放大了說是你的國家民族。或者,如果你和另一個人在一起,就你們倆,你和他,誰更親?當然是你自己。所以對於別人,自己是最小單元的“親”。
理呢?就是大家認可的規矩、規則。
當你的“親”與別人發生不愉快的時候,你幫哪邊?兩種人不認為這是個問題,一種是處處以理為先,搞得六親不認;另一種認為親就是理,在親之外別無理。
人對 “親”都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影響你的對事物的判斷,幹擾你的理性。有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一些事,有了思考,慢慢從感情的羈絆中走出來,建立了理性的判斷力。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沒有成長,對事物的判斷力還停留在了幼兒狀態。
人在幼兒階段,大腦沒有發育成熟,對外界事物判斷以親情的取向為依據,凡對我好的就是對的,因此幼兒隻認親情。這種判斷模式對一個幼兒來說是正常的。當人長大了,他所麵對的人際關係從父母擴大到家庭,再擴大到社會,麵對的事物也變得紛繁複雜,如果他的價值判斷能力沒有改變,他就成了“巨嬰”。
小時候看村民械鬥,每個械鬥參與者都很勇猛,都很大義凜然。從他們的行為上你看不出哪邊是對的,每個人都認定自己有理,因為自己是在護衛自家的利益。其實是非很容易判斷的,你家的宅基地占了人家的院子,對你家自然有好處,但理不在你這邊;你家的牲口吃了人家地裏的苗,你家的孩偷了人家的瓜,對你家自然有好處,但理不在你這邊。
一般情況下,矛盾雙方的對錯,個體越小越容易判斷,個體越大判斷的難度也越大。這種難度來自於人們自小所受的教育,植入在人心裏的民粹感情和對權力的盲目服從,綁架了人們的理性,於是遇事習慣了小時候聽父母的,長大了聽D的。大多數人從來不曾想過當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黨和非黨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也是需要自己用理性獨立思考,來思想是非對錯的。
我試用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式來說明。
假設有N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是一個點,分布在一個區域裏。這個區域就成了一個點集,這個集有N個點組成。每個家庭對於這家成員都是一個“親”,因此這個集裏有N個不同的“親”。如果把集裏麵維係大家行為的規則叫“理”,那麽這個集裏隻有1個“理”。當這個集裏點與點之間有了矛盾(出現擾動),每個點都幫理不幫親,那麽大家就會在“理”上找到共同解,矛盾也就解決了,用數學語言說就是“擾動產生的振蕩是收斂的”,這個集是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的集。相反,如果這個集裏有M個點是幫親不幫理的,那麽這個集裏一旦發生矛盾,影響到各個點的利益,那麽就會有M個立場,彼此不容,其結果有M個解。這個集的解是跳躍的,也就是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所形成的振蕩勢必會擴散到整個集,最後這個集成為一個混沌係統。
設想一下,當兩個陣營對立的時候,按照常態,你應該會站在自己的陣營的一邊,認定自己的陣營是正義的(比如愛國),有沒有想過這僅僅是因為你是這邊的人。如果你生長在對方的陣營,是對方的人,你就會認為對方的陣營是正義的。所以很多時候你所信守堅持的並不一定是理,而僅僅是因為你在這個“親”裏麵。很多場合,當自己或自己人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學會把自己置換成對方的角色來反思一下:如果我是對方的人,我會怎樣看待這場衝突的對錯。
在現實社會中幫親往往會以一種正能量呈現在人麵前,但如果這個世界的人都隻講親情而不講理,那麽這就和一個獸的世界沒有兩樣了。
當你在幫親幫的理直氣壯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正在成為一個被你自己所憎厭的人。如果你買房子,給你一個選擇,你會選擇幫親的還是幫理的人做你的鄰居?如果讓我來選我一定選幫理的,即使在房價之外讓我多出一千金我也願意。千金買鄰,一個講理的鄰居會讓我感到安心。
當然,很多時候人的意誌是受感情牽製的,我們都是俗人,內心沒有那麽冰清玉潔。親情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倫理上也不允許我們有太多的回旋空間。隻是遇事多獨立思考,不盲從就可以。當我們無法改變事態發展的時候,你的沉默或許是一種態度。
理,就是天理,大家依天理而組織、行動。關鍵什麽是天理?不是自己拍腦袋就搞出個理。
這點上,我覺得英國文化裏就一直有這種尋找天理的傳統;
比如F=MA,這是自然界的天理,
看不見的手,這是經濟界的天理;
自由、公平、正義,這是社會學中的天理。
西方的“正義女神”為什麽要蒙著眼睛?就因為他們認為根本上要以天理調節親情。是一種對理想的追求。
但是中國有些人偏偏都是跟天理對著幹,判案時不但不會蒙著眼睛,反而會到處打探,到底是什麽人幹的,什麽關係,是敵人還是朋友(總之就沒有天下公平的概念)。
...
天理說F=MA,如果有“親”說,F=MA好像還不夠好,我們能不能再多快好省,搞個F=0.5MA?用一半的勁就把事情辦好了,省一半的勁,有人就真幫他鼓噪,好啊,我們大躍進。那就是害了親。國民經濟就要崩潰。不管什麽歪理,隻要是親說的,都是好的,都不要天理了,這是幫親嗎?
...
在說“幫親不幫理”的時候,是不是要拋棄上麵說的天理?具體到底什麽是什麽理可以不要?
這在心理學的五個層次上,也許屬於尋求“歸屬感”的階段。還沒有擺脫對心理依附的強烈需求。
巨嬰真是現狀,但是如何處理,可能是需要政治智慧。
-------------
正義女神,中國有沒有對應於正義女神的概念?
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I/81bHhfshu6L._AC_SL1500_.jpg
-------------
要讓人對自己太嚴厲,也是太難了。雖然道德上希望人們自我約束,但是法律上並不指望這樣,所以才有兩黨製,三權分立,公開性。
根本思路是,我(你)自己不能糾正,但並不是說我(你)就不想糾正,不想進步,我(你)就想永遠做壞事。
這是審慎考慮了人性後,才做出的決定吧。
如果隻是幫親不幫理,那就什麽事兒都“黨內處理”算了。因為沒有外部力量幫助我(你),隻能自己治自己了。這要求更高、更苛刻了。
讓親明理是第一位,終極上就是幫親。
如果偏頗的時候,要不就是對親的縱容,要不就是對親的打壓,都不合理。
文革時候,毛澤東搞階級鬥爭,就是理錯了,把親也害了。就是既不幫理,還順帶害親。所以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當然,也許,毛澤東從來就不把人當成親。
蔣介石,彭德懷,劉少奇,林彪、高崗都不親。隻有他周圍幾個人很親。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誰有權利決定,什麽人、什麽時間是親?
是所有人都有權利決定誰親誰不親,還是隻有一小部分人有權利決定誰親誰不親,
這個不平等從何而來?是理性的判斷,還是盲目的衝動?
---------------
所以隻有當人有正常感情時,理和親才可能是和諧的。
如果理性感情係統已經變態,無論他說是幫理,還是幫親,也都不過是口頭說說的狡辯,根本就是隻幫自己。
這裏說的親,指的是直係親屬,更包括血緣關係。
如果沒有這個概念,人類的affection概念就不存在了,隻剩下機器一樣的東西。中國曆史上宣傳過什麽大義滅親的概念,就是扯淡。
我想大家還是想做正常的人類吧?
形理缺
春秋思想放百花
惜缺幾何落吾家
吾人不知形理缺
大道猶誦無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