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堅峰

彩虹那頭尋找狐狸的家
正文

打架凶猛

(2020-10-29 03:25:15) 下一個

文革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社會尚武。

少年人都以打架為能事,一群孩子中威望最高的一定是最能打架的那個。能打架就有一切資源——名望、地盤、狗腿子、花姑娘……

打架不必非得有力氣、有搏擊術。體格弱小的也能打出名,隻要你敢下得去手,豁得出命。

那時孩子結幫,以大院、弄堂為單位,單挑或約群架。

打架的地點多發在校園裏,或電影院門口。如果是同一個大院裏的孩子打架,一般都發生在實力對等的之間,實力不對稱打不起來。大打小,強打弱,都不叫打架,叫吃生活。

打架的理由總是會有的,為一樁宿冤,或為一小女生,或者什麽也不為,兩個人在公共場合走路,迎麵對上了,誰也不讓誰,麵貼麵,肩頂肩,左肩頂右肩,這就開始了。這有點像兩隻生活在不同窩的螞蟻在一條線上相遇,觸須一碰,辨出味道不對,媽的非我族類,立馬開撕。

兩個孩子一開打,沒有像電視裏那樣使拳腳的。打架的範式是摟成一團抱摔,鎖喉掐脖子,比的是力氣。要不,相互伸手揪住對方衣領子,兩眼血紅,口吐白氣,僵持著,先你推進三步,再我推進三步,這種打法比的是耐力,進進退退,有點像阿Q和小D玩的那種。

每有打架的事情發生,就有觀看的孩子。一般在打架的第一時間,就會出現專門維護觀看秩序的熱心人,張開雙臂,把後麵人往後擋,把圈子拉開,留出足夠的空間給中間現場,以免影響打架人的情緒。還當場點評,提醒弱勢的那個你吃虧啦,加油鼓勁。就怕這架一會打完,沒得好看。打到精彩處,人群裏傳來一陣陣喝彩,那調子跟台上台下票友捧角兒似的。

打架最後都是在好事的成年人的幹預下收場的,如果是在學校,那就是被老師拉開,如果是在街頭那就是被附近店裏的老伯伯來拉開。一場架下來打個鼻青臉腫是常事,打的凶猛的,用磚頭互拍,那就得頭破血流,衣衫在縫線處撕開來,布片兒掛在身上,像掛在身上的幾麵旗。再往上就得驚動“老派”(派出所民警)了。

後來大家看了一部電影叫《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看完了電影少年兒童們都驚呆了,瓦爾特跟德國鬼子打架,一來一去都是使用拳腿,威猛無比,與瓦爾特相比,原來我們的玩的那種最多算個二痞子。於是街頭常看見小混混們捉對模仿,相互拳腳交加,打的不過癮,再加以發揮,操起小板凳直接照敵人腦門砸去。

那時候,無錫市裏三個地區打架最出名,說起地名來讓人心驚:丁家園、綠塔路、周山浜。

我查過地圖,找不到“丁家園”這個地,我至今不知道丁家園在哪裏。小時候聽人常用來威嚇對方,打不過人家的時候就說:有種等著,我找丁家園的人來拷你……於是我隻能按照自己的想像來構思,丁家園是一個原來有,後來撤銷了的地址,應該是一個高幹子弟的聚集區,那裏的孩子仗著家庭的權勢,生性狂放,出手狠毒。

綠塔路在東門,是蘇北人的居住地,綠塔路上的人講話都帶老家方言“這塊…...那塊……”,那裏是外來移民的勢力範圍,社會地位低,受本地人歧視,家庭條件差,文化相對落後,不少人聚居在蘆扉搭建的棚舍裏。在無錫人眼中,那個化外之地,民風粗野,打起架來沒有底線。

周山浜在火車站,是人流物流的中心,南來北往的人在這裏集散,人員成分複雜。丐幫地頭蛇,扒手流竄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這裏劃分地盤。一般人約架都不上周山浜,那是個出人命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