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堅峰

彩虹那頭尋找狐狸的家
個人資料
正文

走進三毛及他的世界 —— 讀《三毛流浪記》隨感

(2019-04-25 03:51:42) 下一個

我很小的時候看無字漫畫《三毛流浪記》(以下簡稱《三》),和鄰裏孩子圍坐一起,一邊翻看一邊說笑,幸福得像過年一般。

起先,這本書吸引我們的是好玩的漫畫和故事,以及故事裏三毛的機智。那時的我們與其說從三毛的苦難中受到感動,不如說是書中的幽默讓我們著迷。

長大後,我仍然看《三》,書擱在枕頭邊,睡覺前躺在床上,隨手翻翻,一個個熟悉的故事伴我入眠,睡夢中進入三毛的世界……

現在想來,這是一本從我幼小一直看到現在,已經看了大半人生的一本書,一本從來沒有看厭的書。感謝張樂平大師。

我手頭的畫本是2000年少兒出版社再版的全集,一共收錄261個故事。原創於1947至1949年,每一幅漫畫都在《大公報》上刊載。

畫本收錄了作者的序和不同時期多位名流的評論,其中就有《大公報》主編王芸生、文化名人夏衍和台灣作家三毛。這些代序和短評都是從人文關懷的高度說三毛的淒苦、社會的不公平、人性的善惡和人間的冷暖,進而聲討黑暗,謳歌光明。

前輩們的評論起點很高,我都認同,但這些不是我喜愛《三》的主要原因。《三》成稿於民國晚期,作者在創作三毛這樣一個苦難流浪兒形象的同時,無意之中將一個民國社會用漫畫的形式帶給了讀者,《三》於我如同一個風情博物館,翻開畫本,迎麵撲來是一個生動立體的民國市井生活全方位的展現,涉及人物、服飾、飲食、器具、建築、公共環境,以及人性與社會關係,那種衝擊力度如同在我麵前展開一幅《清明上河圖》。每次看《三》都是一次穿越——我跟著三毛,回到四十年代的民國老上海,去流浪。

民國是一個什麽樣子的社會?那是一個離我們最近的曆史朝代,是一個以中國傳統道德觀為社會核心價值的朝代,是一個雖然流逝,但在我們父母身上依然可以看得到的朝代,是一個與我們當今文化血脈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的朝代。我看民國,比看曆史上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的親切。如今我們回看那個時期,要麽從前人的小說書裏看,要麽從當今的影視中去看。這些影視所反映的都是現代人理解的民國,其真實性多少會讓人心存疑惑。而《三》是大師的即景模寫,是立足於當時的生活環境,從自己的切身見聞來編繪故事,設造人物。再說,小說是借助文字告訴讀者,讀者邊讀邊得在頭腦中再將文字信息還原成實景,終不如看畫來的輕省直接。

《三》推出當時社會的各種人物,有多少?我沒有統計。這些人物在大師的筆下構勒成一個金字塔形的社會人文生態,上達達官貴人、軍警憲特,下至三教九流、販夫走卒。他們形象豐滿,造型誇張,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穿中山裝的政府官員、持文明棍的胖大亨、留著唇髭的街頭阿飛、穿靴子的青年軍官、裹著皮草的貴婦人、光腳挑夫、大學教授、特務(包打聽)、警察、雜耍藝人、黑道大佬、家庭婦女、時髦小姐、流浪兒、小學校長、學童、近視眼老學究、老叫花子、窮家小姐姐、提籃小賣、女教師……畫本給出的人物還有騙子、老板、店主、理發師、攤販、學徒、盜匪、工人,漁夫、中產白領、三輪車夫、下層政府雇員、帶腳鐐的政治犯、舞女、騎警、學校雜工……他們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座民國社會浮世群雕,規模恢宏,氣勢磅薄。綜觀近代國內漫畫作品,無出其右。

畫本裏的用具以竹木為原料,都是我小時候家裏還在使用的,畫麵細致入微:衝洗幹淨的馬桶裏放著刷馬桶的竹帚;搓衣板擱在木盆裏;戴兔頭帽的幼兒立在木桶裏麵;木頭鍋蓋和炒菜用的木柄銅鏟;燒木柴的爐子、煮水的吊子和火鉗;爬滿壁虱的草席和趕蚊子的蒲扇……這些用具擺放在一起,還原成一個我童年的家,每一件用具在我的記憶裏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故事連綴起來,就成了歲月…… 

再看畫本裏的景物:帶木欄的木樓梯、逼仄的石庫門、街邊的餛飩攤、賣舊衣服的挑子、小人書攤、馬路上的黃包車、帶辮子的電車,電線木頭上的路燈、摩登的高樓大廈和棚戶區裏的土牆茅草屋、中產階層的花園洋房、櫥窗裏麵的吊掛整齊的烤鴨、弄堂裏的私立小學;推開閣樓的木窗,看到遠近的屋頂高低錯落,各家的家長裏短就在屋頂底下發生,人與人的距離特別的近……

還有不少西洋文化的元素:尖頂教堂、聖誕老人、化妝舞會、櫥窗裏的外國奶粉(奶粉罐的商標寫成KLIM,可能受了中文寫序的習慣,誤將MLIK寫反了)、泗汀暖氣和冰淇淋、街上的老道奇汽車、高個子的美國水兵。十裏洋場,燈紅酒綠,風華絕代的老上海躍然大師的筆端……畫麵中還有一家“伯大尼孤兒院”,應該是一所教會的慈善機構,這家機構據我所知至今仍在台灣運行(伯大尼是聖經裏的一個地名,耶穌在那裏讓一個叫拉撒路的人從墳墓裏複活。)

從《三》開頭看到,三毛來自農村,渡過了一條河,再走了一段路就來到上海。那時的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北麵與江北一水之隔,底層的貧民多來自江北鄉下。三毛正是那些為生存所迫流徙在城市裏的眾多農民無產者中的一個,如果他能活下來,那麽他的後代最有可能就是生活在上海閘北十六鋪碼頭的那些外來戶。

每一個到上海討生活的都有一個夢想,三毛的夢想是一碗冒尖的米飯。那時的上海時局不穩,物價飛漲,銀行擠兌,路有餓殍,商人囤積居奇,市民遊行請願,作為流浪兒的三毛此時來到上海,遭遇更加的淒苦。三毛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除了幫人打工,還做擦鞋、賣報、撿煤渣、撿煙頭、推車、給路人扇扇子的活。饑餓的時候,三毛乞狗食,喝漿糊,啃樹皮,直至畫個價標把自己賣了……

環境雖然動蕩,基本的社會秩序仍在運行:救火隊員仍然在救火;夏天到了,牆上仍然有人刷標語“時疫流行,注意衛生”;冬天來臨,仍然有人在路邊給小樹包紮防凍的繩子;三毛在銀行門口被人擠倒,仍有紅十字車把他送去醫院;小流子偷搶燒餅,仍有警察把他們逮去牢房……尤其讓我注意的是盡管有人在暗中搶劫,夜裏三毛仍可以一人枕著擦鞋工具躺在街麵上入睡,白天掙的錢就收在擦鞋箱子裏。

《三》沒有回避對時政的批判,大量的漫畫都在揭露社會的不平等和官僚的黑暗,甚至含有譏諷委員長新生活運動的內容,有描寫監牢裏政治犯的正直善良,還有反內戰的宣傳。這些漫畫針砭時弊,立場鮮明,能夠在當時的報紙刊載,讓我看到當局對媒體的管控是寬鬆的,對文化的批判也是相對包容的。

大師筆下的三毛是個怎樣的孩子?正直、善良、勇敢、機智、聰敏,這些優點大家都看到了,但是三毛還有另外的個性,容易為大家所忽視,那就是衝動和暴力,還是個小憤童。三毛路見打架,不問緣由,拔拳相助;將髒衣擲向掩鼻而過的路人;飛磚砸倒書攤業主;扯爛撕毀他所不喜歡的圖書和公共標語;有一幅畫麵,三毛怒目金剛般抓起石頭要砸人家的車窗玻璃,原因僅是那輛汽車擋了三毛過馬路,耽擱了看電影的時間…… 

從故事裏看到,三毛的許多挨打,都是他做錯事在先——洗一件衣服用去一整塊肥皂;點著的火柴隨地扔在堆滿紙張的地上;洗菜讓貓把魚給叼走;用刷子投貓,打碎桌上的油瓶;送印刷品,在半路上將印刷品弄丟;給老板打酒把酒瓶摔碎。三毛學功夫賣藝那段,犯的錯挨的打就更多了。對於三毛的這些不幸,我深表同情,但在我記憶中,我小時候大多數家庭都不富裕,對孩子不像現在那樣溺寵,三毛幹的那些活,即使是自己家的孩子也都要做的,孩子一旦犯錯,挨打是常事。那時的父母打起孩子來毫不手軟,我住的大院裏,三天兩頭可以聽到孩子埃打發出的求饒哭號,都是尋常普通的事,越是勞動人民的家庭,打孩子打得越是凶狠。隻是在這些故事裏,大師讓三毛的每一個錯都給出了一些令人同情的客觀原因,尤其是三毛有一個標簽在先,那就是他是一個孤兒。

三毛被別人打,也打別人。三毛偷米的時候,被人打倒,打他的是一個背米袋子的搬運工,他與三毛一樣,都是生活在底層的窮苦人。在畫本裏那些打三毛的並不全是惡棍,那些被三毛打的也並非全是壞人。

三毛也有墮落的時候,三毛進入黑道也偷也搶,然而三毛有其他流浪兒所沒有的珍貴人性,那就是善良,這使得三毛在做壞事的時候,常被良心喊醒,他注定不能夠在壞道上走的太遠。

大師創作這樣一個流浪兒的形象,其功力就在於他沒有把三毛刻畫的那麽完美高大,三毛有優點也有弱點,三毛的好與不好都在故事裏表達出來了。這樣一個藝術形象非但真實,也因著不完美而得以完全,因而可愛。三毛是有生命力的,這一形象存留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裏,永遠不死。

在這些故事裏,我看到了人性的兩麵,老板娘對三毛動輒嗬責,叉腰戟指,然而看到三毛衣服有破,也會主動找來布料針線,讓三毛縫補。而師兄既對三毛拳腳交加,又在寒冬送衣褲給三毛穿。人性的善與惡出現在同一個人物的身上,他們既是施暴者又是行善者,這是人格的真實,也是《三》讓我如此愛讀的原因。

順著三毛的足跡,我們從這些故事裏還可以對當時的國民性發隱探幽。印刷店的老板臭架子大到什麽程度?吃飯先喝酒,茶煙有徒工伺候。三毛個小夠不到桌子,他起身先讓三毛站到凳子上為他衝茶,完了再讓三毛把凳子用布擦拭幹淨,然後他一屁股坐下來端茶慢喝。要問這位老板生意有多大,家裏僅一台手動印刷機而已。那台印刷機隻需一人操作,一邊用手將紙片塞進滾筒,一邊腳踩踏板。書中看到,學徒在操作的時候,後背還背一個老板娘的小孩,同時還要為老板娘做家務。那時的老板既是雇主又是師父,對學徒人身的使喚有絕對的主權。

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裏,三毛仍有保持個人尊嚴的自由,在“出口冤氣”的故事裏,三毛不想出力幫忙的時候,他可以拒絕出力,而不會招致黑惡勢力的報複。

三毛被烤鴨店的彈簧門撞倒的故事中,店主主動送三毛去看醫生,還為三毛買兩燒餅。大家或許可以理解為這是店主怕三毛告官訛詐,但我更情願理解成這是店主的良心所為。

故事裏那些靠替人縫補養家糊口的女人提著針線籃子,坐在在街邊招攬生意,她們生活清苦,卻仍然保持起碼的體麵和對美的追求,她們梳妝整齊,穿戴幹淨,耳垂掛著耳環。

那時的人們對衛生不講究,三毛將賣不出手的報紙論斤賣給路邊的攤販,攤販再用這些散發油墨氣味的報紙包零食五香豆。街邊賣燒餅的閑時用手挖腳丫,有生意時就用那隻手拿餅遞給客人。小弄堂裏的黴牆上歪歪扭扭的寫著“禁止小便”的字樣,一邊還畫一隻眼睛,提醒人注意。女人端起三腳木盆,從門口將髒水潑向路麵。

最為暖心的畫麵是三毛留宿在三輪車夫家裏,一家人住竹棚底下,四麵無遮,夜深人靜,上下鋪睡滿了家人,最小的孩子睡吊籃裏,三毛睡三輪車座墊上,雞鴨貓狗各有安處。一家人擁擠而又溫馨,夢鄉甜美,這片刻的安寧,足以抵禦生活的貧寒。

《三》並沒有給出三毛的身世,在那個社會,識字人很少,尤其像三毛這樣的流浪兒,幾乎不可能,但畫本中的三毛卻能讀會寫,念起書來,功課門門100,是否可以認為,三毛在成為流浪兒之前,家境殷實,至少是接受過教育的。我們無法知道三毛的父母去了哪裏,在整本畫本中,隻有一處提及三毛的母親。三毛睡著了夢見母親,母子夢中相會,三毛在人前是倔強的,但在母親懷裏,盡顯柔弱。夢中的三毛給母親看他背上的累累傷痕,母親看到,淚如雨下。試想,在這樣一個社會裏,一個貧窮的母親,看到自己幼小的孩子受盡欺負,她又能做什麽?每回翻到這一頁,我便心裏發酸,眼圈發紅。母親的眼淚,我不敢看。

 

                                          臨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金秋2017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叫你如何不想它!
鄒堅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維真' 的評論 : 謝謝你的指點。解開了我的一個疑點。
robato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
我也是"三毛"粉.兒時就不必說了.三十多歲時在書店看到再版的"三毛"就趕緊買一本回家翻閱,愛不釋手不在話下.
記得張樂平家住離我家很近的五原路285弄(?),他兒子與我是小學同學,但不同班.
說是張樂平在某嚴冬晚上回家看到弄堂口有流浪兒圍著火取暖,口中不住叫冷.第二天早上張出門見流浪兒已凍死.這幕是激發張創作"三毛流浪記"的靈感源泉.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寫的真好!

我有很久沒進文學城了。今天在回家的地鐵裏偶然點進這篇文章,看了兩句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字一句地一直讀到最後。民國的風情,老上海的味道,都在您淡淡的筆端一點點顯現。文字沉穩又恬淡,還不失三毛的童真和有趣。讀起來感覺真好!

維真 回複 悄悄話 KLIM是美國奶粉的牌子,不是虛構。KLIM奶粉圓罐是那一代上海老人的記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