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世界曆與24節氣的規範化
自然世界曆與自然四季是相合的。因為自然曆在當前的時段(公曆1151年~2900年)這1750年內
立春是1月1日。太陽黃經 315°
立夏是4月1日。太陽黃經45°
立秋是7月1日。太陽黃經135°
立冬是10月1日。太陽黃經225°
四立的黃經間隔是90°。若再按黃經15° 細分,每15°一個節氣,就得24節氣。所以24節氣不過是太陽在天空的24個黃經點的位置。這並不是太陽在天空移動了位置,而是由於地球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轉動,人們看見好像太陽在天空移動,由於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在此橢圓的長軸兩端,一個是近日點,另一個是遠日點。按照物理學的托普勒定律,地球等時間繞過相等的扇形麵積。所以遠日點附近,等時間繞過的扇形較瘦,即扇形角較小。反之,近日點附近,等時間的扇形角較大。這就造成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不相等。所以遠日點附近的節氣時間間距較大。近日點附近的節氣時間間距較小。確切的時間間距的變化要很複雜的計算才能得到,因此這是天文專家的工作。普通人是不可能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的。所以說節氣時間是不透明的。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須要說明。地球繞日橢圓軌道的長軸是不固定的。它要以太陽為心作旋轉。每21000年旋轉一圈。所以遠日點和近日點也要繞太陽旋轉。21000年轉一圈。或者說1750年轉30°。這就造成四季或節氣點的變化。也是每1750年要轉移30°。這就更增加了節氣點時間變化的複雜性。
在中國傳統曆法中,對24節氣采取兩種使用數據。一種叫做平氣法。即采用回歸年長度的1/24=365.2422/24=15.218425日作為節氣的平均間距。從某年的春分點或冬至點開始疊加,得到24節氣的節點。
另一種方法叫定節氣。即計算每個節氣的精確時間。實際上直到清朝才真正使用定節氣在時憲曆上。
對普通人來說需要大致知道節氣的時間,但更需要的是掌握簡單的規律。也就是說需要的是節氣的月日的近似規律,而不是精確時間。換句話說,需要的是透明,而不是精確。
這是自然世界曆所遵循的原則。因此筆者創造了“規範節氣“的概念。
規範節氣不是平節氣。也不是定節氣。而是將24節氣的月日日期按最簡單的規律確定化,或說透明化。其近似程度滿足普通人的需要。規範節氣間距隻有15日後16日兩種。而且長間距連續。1750年內規範節氣不變。
當前時段(即第7時段)的長節距自4月1日規範立夏開始。平年5個長節距,閏年6個。
長節距與等月長30造成的差距,由年中得到補償。
全部規範節氣如下:
規範立春 1月1日
規範雨水 1月16日
規範驚蟄 2月1 日
規範春分 2月16日
規範清明 3月1 日
規範穀雨 3月16日
規範立夏 4月1日
規範小滿 4月17日
規範芒種 5月3 日
規範夏至 5月19日
規範小暑 5月5日
規範大暑 5月21日
規範立秋 7月1日
規範處暑 7月16日
規範白露 8月1 日
規範秋分 8月16日
規範寒露 9月1 日
規範霜降 9月16日
規範立冬 10月1日
規範小雪 10月16日
規範大雪 11月1 日
規範冬至 11月16日
規範小寒 12月1 日
規範大寒 12月16日
由於長軸的轉動和遠日點的轉動,24節氣也要年年變動。為簡便計,以1750年為一時段。在一時段內24規範節氣看作不變,隻是整體作30°的變動。這樣就可依據當前第7時段的規範節氣推知每一時段的規範節氣。從而得到每一時段的自然曆。
各時段的長節距與年餘月外日的位置規律如下:
第 n時段的長節距開始月為(n-3)月。
年餘月外日位置在第n月前。
由於規範節氣概念的產生,才使節氣能夠透明化為規範節氣。從而才有可能作出古今未來21000年的統一自然世界曆。這涵蓋了人類自古到今文明曆史10000年的二倍以上時間。再長的時間未來,難以預料。因此,設計更長的曆法,現在看來,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