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當很多人在惶恐不安地在北美的超市爭著搶購衛生紙的時候,Laura和她的丈夫把堪薩斯州的大房子賣掉了,在愛荷華州的一條小河邊租了一個900平不到的小公寓,然後在日本的某個鄉村買了一個900平左右的房子。
Laura是一個著名基金的首席執行官,2020年的時候正好55歲。先生也是同行,兩人為了工作不斷旅行,丁克家庭。Laura是個relentless learner, 永遠在讀書,永遠在學習。大學畢業後去日本遊曆,學會了日語。後來回到美國,因為她的雙語能力,被堪薩斯當地的一家大銀行看中,成了一名海外客戶電話中心的代表。從此以後,她的努力和她不斷學習的能力,讓這個內向的書呆子因為分析能力超強、調查公司業績特別細致,而慢慢地成為金融界的一名楚翹。
Laura的選擇非常各人,不適合每個人。她對房子的態度彰顯了喜歡的簡單生活的道理:
她喜歡讀書,所以在安靜的地方有個家可以讓她安心地讀書。
因為她喜歡日本,在日本買一個小小的家就給了她更多的自由去日本旅居。
因為她總是旅遊,她的生活變得極端簡潔,所以一個空蕩蕩的豪宅對她來說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沒有一個很大的豪宅,所以她可以花不多的錢在世界各地她最喜歡的地方買幾個小小的房子,這樣隨便到哪裏,她都有一個屬於她的、讓她身心舒展的小窩。
我喜歡她這樣的生活邏輯,是因為簡單、好操作:當你明白什麽是對你最重要的,其他的就變成不重要了。然後你把不重要的慢慢去掉,空出來的時間、空間、精力、和經濟就可以讓你做讓你覺得重要的事情。然後,你的生活就變得非常幹淨、明晰,所有的噪音就在你的世界裏消失了。
Clarity is a beauty. 清晰的活法是非常美麗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不是因為貪婪,而是因為糊塗。分不清主次是糊塗,結果就是什麽都想要,什麽都要不到極致。然後人就身不由己地變成了一個追逐自己尾巴的貓,總在追,總也追不到。
Laura的活法其實還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你是個怎樣的一個生活階段,或者從事怎樣的職業、擁有怎樣的職位,你依然可以有權利選擇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說起華爾街,大家自然而然就覺得金融界的人士,特別是成功的金融界人士都必須住在紐約的中央公園那一帶。
事實上,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資家巴菲特在紐約短暫地停留後,他毫不猶豫地搬回了他在納布拉斯加的老家,然後就在那個小鎮上,把自己做成了世界首富。
Laura也是,她喜靜、不愛熱鬧,所以紐約根本不是她會去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驚訝與她的成就,特別是她一直在堪薩斯那樣的鄉下大農村居住生活,特別是她甚至從來沒有讀過哈佛、或者沃頓這樣的著名商學院。她的成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I love what I do, and I make sure I do everything to do the best.
她所說的“do everything”, 包括了她會親自到她要投資的公司總部和分部去采訪,因為她掌管的大多是海外公司,所以旅遊成了她工作必須的一部分。很多人會認為旅遊是件樂事,但是當你為了工作而不斷旅行的時候,那是很少有人能欣賞的一種生活方式。
更讓我佩服的是,她每次去一個國家、城市之前,她都會把關於那個地方的所有的書籍找來閱讀,甚至包括有關那個地方的科幻小說。她說我想真正了解一個公司的話,我必須了解那個公司的文化:公司本身的小文化,以及公司所在那個國家和城市的大文化。隻有徹底明白了這些外圍和內部的細節,我才可以做出全麵的評估。不然,我就沒有把我的工作做好。
每次我聽到、看到這樣的故事,我都會自愧不已。因為我也像很多朋友一樣有過懷才不遇的感慨,覺得公司提拔人才不公平,裙帶關係、諂媚小人都成為我的阻礙。
現在我知道了,其實真正的阻礙是我不夠努力、沒有成為那個不可取代的最好的候選人。
我在工作的時候的認真程度,就像一個貪婪大房子、卻又想著能在世界各地自由自在地旅行的人,我在工作時的貪婪是我既想要升職,又想要能夠下班準時回家過我自己的懶散日子;我想要和老總們平起平坐,但是我又不想讓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和他們交往,怕壞了自己在同事眼裏清高的形象。
我常常用“又立又當”來嘲笑那些貪婪糊塗的人和他們的欲求不得的痛苦,但是仔細看看鏡子裏的自己,我在很多事情上也是犯了這個“又立又當”的賤毛病。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看清楚了自己,我們的最好的生活才會真正的出現。
而這些,都需要特別冷靜的心態、經曆過起起落落的成與敗、明白了取與舍的真正意義才能做到。
也許,這就是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寓意。
在我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對自己欣慰地說:起碼,我做到了學會喜歡小房子(tiny home)這一點,下麵要做的,就是把對我重要的事情真正做得最好,像Laura 一樣,做到極致的好,讓自己做事的結果來證明我是誰。
原文來自我和靜秋的“東張西望”。原創,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