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十大元帥之林彪篇——成敗難測
原創 霍然模刀客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失敗的原因隻有一個。
關於林彪,在旁觀者的我們看來始終是比較複雜的一個人物。
林彪是怎麽起來的,又做出了哪些重大貢獻,可能是哪件事對他的影響呢?
大略的梳理分析也是比較有意義的。
有傳言,斯大林很器重林彪,曾提出願用3個機械化師或15個蘇聯將軍交換林彪”;這種“交換說”有點誇張不可全信,但是蘇聯人對林的才能的重視可能是不是假的。
遼沈戰役期間,蔣介石曾經說道,林彪是我的學生卻沒有為我所用是我校長的失職呀。
表麵來看,是眼光和看人是非常的重要,卻是幾乎所有人都不曾具備的;成就出來了才會讓曾經輕視的人後悔,這本是人之常情。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於湖北黃岡林家大灣。他是十大元帥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可以說是相對比較順風順水的。
林九歲入讀私塾;私塾老師李卓侯是李四光的父親。名師出高徒——有個好的起點,算得上殷實的家庭背景在當時那個年代是難得的。
林育英、林育南兩位堂哥對他的影響好比近朱者赤。
雖然說成功的決定因素主要在個人,但是有了幫扶的加持,也近水樓台先得月。
林彪中學時期一副對聯:讀書處處有個我在,行事樁樁少對人言。
意思是,多學習、行低調,方安身立命之道。
1925年,18歲的林彪考取黃埔軍校,編入第四期,同為四期的比較有名的還有胡璉、戴笠、劉誌丹、張靈甫、李彌等;
都說黃埔前幾期才好使,晚了菜都不多了;必須打鐵非得自身硬才可能揚名立萬。
1927年4月蔣介石清黨。林彪選擇跟隨黨組織意誌還算堅定;到了10月的南昌起義,雖然林彪機智勇敢,戰後再受團部褒獎,但是局部戰鬥的小勝不能決定南昌義軍被國軍重創的整體戰役;因此很多選擇了離開,林彪也受到影響開了小差,後來又重新回來了;可能由於那時候太年輕、不經事,遇到小挫折難免會做出不成熟的決定。
1928年4月28日,林彪隨朱德、陳毅部與毛澤東秋收起義所部會師井岡山。
開啟了他人生的正式篇章。
上山之前由南昌義軍中的一個營連長。到六年後將長征前,已是紅一方麵軍頭等主力紅一軍團的軍團長。
幾乎脫胎換骨的變化,除了林彪在軍事上的屢立新功,政治上也敏銳嗅覺。
井岡山時林彪提出了“買東西要付錢”、“要講衛生,蓋廁所離家要遠”兩條建議,把“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擴充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常聽說細節決定命運,細節確實重要。
長征期間,林彪率紅一軍團1.8萬人和彭德懷所率三軍團開路。
1935年5月,紅一方麵軍強渡大渡河後,林彪率未渡河的紅一方麵軍一部奔襲瀘定橋。
曆數場戰鬥於25日到達瀘定橋一側,經林彪部署,紅4團兩小時激戰成功占據瀘定橋。
毛澤東對此次戰鬥的評價為:“過大渡河是紅軍長征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裏失敗了它就很可能被消滅。這種命運在曆史上有先例在”(指石達開)。
1935年,林彪堂哥林育英從莫斯科出發抵達陝甘寧邊區。
同年12月,林育英代表共產國際支持毛澤東獲得了黨的最高領導權。
1936年1月16日,林育英再次以共產國際代表身份致電南下分裂的張要求其取消私立的“中央”,次日張向林育英複電稱“一切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
1942年林育英病逝於延安3月9日葬禮,毛澤東為其執紼抬棺。
林彪堂哥的功勳於黨生死存亡之際無疑是重大的。
林彪在長征中的表現總體是積極向上的。據林彪下屬開國中將劉忠回憶:
“林軍團長在長征中經常生病,身體不大好。當翻過幾座大雪山,進草地的時候,他更加虛弱了。”
“凡是沒人吃過的草,他都親自先嚐,還騎上騾子親自去找,找到可以食用的野草,就拿到各單位去介紹,通報告知全軍····”
長征結束後革命的火種得以保存。
1937年7月,中日全麵戰爭爆發。次月國共宣布第二次合作,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林彪任師長。
9月14日,已率部到達山西平型關前線的林彪,提出以一個多旅之兵力在平型關襲擊日軍,以配合閻錫山的正麵作戰。
經毛主席反複勸導以發展群眾、和選擇遊擊戰為主,“如許久還無機可尋時,仍以適時把中心轉向群眾工作為宜。”
“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好戲中一定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不是運動戰)。”
在林彪堅持下獲得毛主席的批準後,八路軍總部於9月23日向林彪下達了作戰命令。25日上午,平型關戰鬥打響,一舉殲敵1000餘人,毀敵汽車百餘輛、大車200餘輛。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地區前線打出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中國抗戰開始以來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鼓舞了全民的鬥誌,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政治意義巨大。林彪也一夜之間家喻戶曉。
大捷後,115師師部行軍經過閻錫山部第19軍(軍長王靖國)第70師的防地。
騎馬走在最前頭的林彪被晉軍連哨開槍擊中,(有說法是林彪身披繳獲的大衣和騎繳獲的日軍高頭大馬策馬揚鞭被晉軍哨兵看錯,以為是日軍軍官才開槍誤傷的)背部脊椎左側一寸處中彈受貫通槍傷,並打斷半寸長的一截肋骨。師保衛部長率一個警衛連護送林師長回延安。
得知林彪受傷的消息,毛主席騎馬十五公裏前來迎接探望。
此次槍傷讓林彪留下了終生植物神經紊亂症,餘生中經常打麻藥止痛。
此後林彪自此無緣抗日戰爭,1938年赴蘇聯就醫。
後傳因蘇聯醫生藥物過量,嚴重損傷了林彪的神經機能,形成了怕水、怕風、怕感冒、拉肚、出汗等後遺症。
是不幸中槍呢,還是有幸不死呢;一切的禍福潛伏在了此次的槍傷中吧,人生得意須謹慎啊!
據說在蘇治理期間,蘇德戰爭軍事會議請林彪參加。對於蘇軍軍事部署和德軍的戰略意圖;蘇軍統帥部並沒有按林彪的意見做出部署,後林彪的意見都一一應驗是正確的。可能這才是莫斯科後來對其重視的原因吧。
1941年底,林彪啟程回國。於次年2月8日返回延安。慣於晚睡晚起的毛澤東大清早跑去迎接林彪。
此後直至45年,林彪在延安度過了戀愛成家相對平靜的幾年。
解放戰爭的戰史很多文章的寫得詳細和深入,此處僅稍微複述。
1945年6月,休養良久的林彪出發往山東接替病發的羅榮桓出任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
9月中旬,中央決策搶占東北,林彪行軍山東途中轉向開赴出山海關。
出關後的林彪任東北民聯總司令,並於1946年初與全美械國軍首次交手。
盡管當時大批主力抽調到了東北,但在此後的四平之戰中東北民聯軍還是不敵孫立人、廖耀湘等率領的中國遠征軍精銳新一軍和新六軍。
戰敗後的林彪在遲遲得不到中央撤退指令的情況下隻得“擅自”下令撤退以保存實力。
東北戰局在相對平靜中保持了近兩年的時間,終於等到48年9月遼沈戰役爆發。
在戰役初期策劃的時候,此前林彪剛吃過四平的虧,曾主張堅持先打長春,認為這樣會把握大一些。
在毛主席的對全局把控的堅決要求下還是由錦州開打,終於遼沈戰役獲得大勝——東北野戰軍以6.9萬的傷亡殲滅國軍47萬餘人,把控整個東北。為解放戰爭奠基了牢靠的基礎。
從此國共戰略力量的平衡被徹底打破,國民黨的潰敗隻是遲早的問題了。
1948年11月29日至次年1月31日,由林彪統一指揮的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發起平津戰役再獲全勝。
南下期間和建國初,林彪先後被任命為華中局、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和中南軍區司令員,曾經統轄河南、兩湖、兩廣、江西六省。
林彪的地位大大超過同級的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等人。
1950年朝鮮戰爭前,毛主席原本打算請林彪掛帥的,由於其稱病推辭堅持反對出兵,並直言此次戰爭是斯大林陰謀挑撥坐山觀虎鬥。
所以才改由彭大將軍橫刀立馬。
可能和當時大部分人不相信憑我軍落後的裝備能與美軍先進武器相抗衡的主觀消極態度所導致的吧。
事實證明這樣的戰役隻能是彭大將軍這種敢於啃硬骨頭的氣度方能勝任。膽怯退縮過於計算反而不可能達到如此效果。
後來的晚景著實可惜,除了傷病的因素做出錯誤舉動最大的問題還是私心太重了吧。
唯有一心為人民的毛主席才是最偉大的人!
本來有意淡化歸隱的林彪在後來的賦閑歲月裏,曾熟讀《黃石公三略》,深曉“班師之日,存亡之階”的意思。
他有在筆記中道:西漢故人以權貴不全,南陽故人以悠閑自保;隻是可能連他本人都沒有算到即將呈現的結局吧。
可謂是: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