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會圖書館的老海歸

(2023-04-19 04:48:05) 下一個

美國國會圖書館建於1800年,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藏書量超過1.7億冊。1869年清朝同治皇帝向美國贈送了933冊明清刻本,成為國會圖書館中文典藏的開始。目前國會圖書館中文藏書超過200萬冊。

1928年國會批準在國會圖書館設立中文部,增加中文編製人員。雖然中文部後來取消了,但一直有不少中國人在國會圖書館工作。如古籍版本目錄傳家王重民,曾應美國國會圖書館之邀,於1939年前往該館整理善本目錄,他在國會圖書館工作了八年,一直到1947年回國。

王重民是解放前回國的,還有其他人沒回國。在國會圖書館工作過、解放後回國的,據了解隻有一個人,他是朱士嘉。

朱士嘉,出生於江蘇無錫,1932年獲燕京大學曆史係碩士學位。以後朱士嘉致力於中國地方誌的研究,並出版了《中國地方誌錄》,引起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注意。1939年,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Arthur Hummel邀請朱士嘉來美國,在國會圖書館工作,並受到Hummel重用,擔任主任助理《華盛頓郵報》采訪了朱士嘉,還刊登了照片。

朱士嘉驚訝地發現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地方誌竟有三千多冊,以江蘇、四川、河北、山東四省最完備。正是為此,國會圖書館需要他這樣的專家來整理編錄。他覺得很痛心,有意研究這些地方誌是怎麽流入美國的,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可查詢的資料太少。除了地方誌,朱士嘉還要負責大量的古籍圖書的目錄編輯。

國會圖書館每年要向國會做年度報告,在1940年度報告中,以很大篇幅介紹朱士嘉在國會圖書館的方誌研究和編寫目錄工作。這次大幅詳細地報告中國員工的工作成績是國會圖書館年度報告中很少見的。

經過幾年的工作和研究,朱士嘉編寫出《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地方誌目錄》一書,堪稱為《中國地方誌錄》的姊妹篇。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也收藏了一千多中國地方誌,1942年朱士嘉決定去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繼續研究中國地方誌。

他在讀書期間經濟拮據,獲博士學位後生活沒有改善從美國圖書館協會申請到1,200美元的讚助。1947年受聘在華盛頓大學教中文,一年後轉聘為中國語言文學助理教授,並為研究生開設“中文文獻資源利用”課程。

1950年,45歲的朱士嘉回國,帶回大量國會以及哥大圖書館的資料,包括美國華工的資料,成為他另一個研究項目。他先在武漢大學任教,但各項運動都波及到他,使得他不斷被調換工作。他曾上書周恩來,要求查明真相,最後單位才宣布他政治沒有問題。但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文革又讓他落難,被抄家時遺失大量曆史資料和手稿。在無事可做的情況下他堅持去圖書館找資料,遇到北京天文台的研究人員尋找中國預防地震的史料,經上級批準,被調到北京天文台研究中國古代天象記錄。

文革結束後,中國成立了地方史誌協會,朱士嘉任副會長,並回武大任教授。

在家庭方麵,他1939年出國時有三個孩子,妻子叫陳緹。回國後與與一位叫張韻蘭的女士結婚,其中的婚變原因和時間不清。

朱士嘉1989年於武昌逝世,享年84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