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The Book of Joy》,是達賴喇嘛和圖圖大主教幾天的交談記錄。這本書以深刻的見解和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培養富有同情心的人生觀,從而獲得快樂的人生。書中充滿了溫馨、幽默和智慧,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
書的題目一目了然,討論的內容就是“Joy”。在分享讀後感前,覺得有必要先確定一下“Joy”這個字的意思。
字典通常把Joy翻譯成“快樂”“高興”;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大合唱Ode to Joy一般都翻成“歡樂頌”。達賴和圖圖都認為Joy是一種心態,是心理素質,是不受外界客觀環境影響的。所以Joy似乎可以用“快樂”來表達,而“高興”卻是不同的概念。“高興”是由外界環境刺激大腦而產生的興奮,是暫時的,會消失的。其他同義詞有愉快、歡喜、開心、痛快等。
自從有了人類,人們總是不斷尋求快樂,而得到的卻隻是高興、開心。物質錢財、地位榮譽帶來的高興與開心是不會持久的,時過境遷,填補內心的往往是負麵的情緒,失望、煩惱、憂傷、痛苦、後悔、擔心、孤獨甚至嫉妒、害怕、生氣等。達賴和圖圖就是通過交談,探索真正的內心快樂。
這本書的語言並不難,可是讀起來有的時候卻覺得有些費解。達賴和圖圖是兩位精神領袖,常常把讀者引入宗教的境界,從宗教裏尋找答案。他們講一些宗教故事,引用菩薩和上帝的話,寓意深遠,道理真切,可是對我這個宗教門外漢,理解和接受起來就有一定難度。達賴還時常用一些藏語詞匯,比如dharma, mudita, lojong, sukha, dukkha等,覺得很抽象。好像藏傳佛教和我們通常說的佛教有些不同,區別是什麽自己也並不十分確切。因為達賴一直用Buddha,Buddhism,所以覺得區別不大,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一直是從普通佛教的角度去理解。
書中的更多內容還是很接地氣的,兩個人從自己的生活經曆中探討人類為什麽有那麽多“不高興”的事。遇到天災人禍時很難快活起來,他們建議人們應該記住,悲傷和痛苦一類的情感跟高興和開心一樣,是暫時的,是受外界環境影響的。有能力改變環境的人更容易享受到快樂。環境也是在不斷改變的,達賴還給圖圖講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說明壞事變好事的道理。
圖圖問達賴年輕時被迫離鄉背井,過流亡生活是不是很痛苦。達賴承認,如果他還住在布達拉宮,他會很快活,因為他能每天跟自己的藏族同胞來往,能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確實是很痛苦的。他卻也說,離開西藏使他成為一個更完美的人,因為他有機會看到外麵更大的世界,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和文化,了解到其他不同的宗教,從而讓他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在世界各地演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讓他很欣慰。他笑眯眯地對圖圖說,不出來,我怎麽會有你這個好朋友呢。
對基督教和佛教,自己的認識很膚淺。原來就知道基督教是團契崇拜,大家去教堂做禮拜,聽牧師布道,學習並遵循神的旨意去做人;而佛教是個人修行,關起門來燒香磕頭,閉門思過,求神保佑。達賴喇嘛一再強調佛教存在於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很重要,隻有真心關愛幫助別人,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快樂。看到別人高興,自己也能從內心高興起來,是快樂的源泉。一個自私的人,隻考慮自己得失的人,是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他們也談到Schadenfreude,就是幸災樂禍,別人遭難,暗中高興,這種人如果不徹底洗心革麵,一輩子也不會快樂。
自己一直不能接受基督教中“愛你的敵人”的教義,看了這本書後才了解到佛教中也有類似的觀念。達賴講了一個故事:他離開西藏時,布達拉宮裏的許多僧侶未能一起跟隨,有一百多人被抓起來勞改。一位僧侶勞改了24年後被釋放,跑到印度,找到了達賴。他給達賴講述了慘無人道的勞改生活,最後隻有十幾個人活著出來。他說這24年裏他最怕的不是死,而是失去對看守人員的同情心,讓達賴感到十分震撼和欽佩。無條件保持對任何人的同情心是多麽難,卻是獲得內心快樂的關鍵。
同情心可以通過打坐冥想培養,書的後麵用不少篇幅介紹打坐的方法。我以為打坐就是和尚念經,而達賴所講的打坐卻很深奧。他說的下麵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因為他用量子物理學解釋打坐:
In quantum physics, any objective thing does not exist, there is nothing ultimately we can find, this is similar to analytical meditation.
他講的“analytical meditation”直接翻譯是“分析式冥想”,竟然和量子物理學能掛上鉤,聽起來真的很玄妙,看得我一頭露水,也讓我佩服達拉的知識淵博。這種“分析式冥想”好像有點萬般皆空、萬物皆無的感覺。但達賴解釋說,這種打坐冥想不能停留在“空”的階段,要自主引入“正能量”。(“正能量”是我自己的話,不是達賴說的)。
網上的解說比較直白:在分析性冥想中,冥想者會選擇一個主題,例如愛、慈悲、智慧、空性等等,並通過反複地思考、探索、提問和推理來加深對於這個主題的理解和領悟。這種冥想形式可以幫助冥想者深入思考和探索自身的內心世界,並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概念。
怎麽覺得有點“狠鬥私字一閃念”、自己給自己洗腦的味道。轉了一圈,我原來的想法也沒錯,佛教還是閉門思過。
宗教本來就很玄妙,這大概就是我這個榆木疙瘩入不了門的原因,僅靠看一本書是開不了竅的,況且這本書的中心並不是宣講佛教。但是有一點我還是懂的,不管什麽宗教,都是引導人做“好人”,善良大度,知恩圖報,富於同情心,樂於助人。
從這本書中我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做人難,做快樂的人更難。一邊讀一邊腦子裏不斷出現一副海報,是在跳蚤市場裏看到的,僅四個字就把佛教描述得淋漓盡致-“LET THAT SHIT GO”。用我這個門外漢的懶人思維去看,這正是佛教精湛扼要的概括,每當碰到不順心的事,就提醒自己,Let that shit go。很管用的,不信試試。
這本書還涉及到與宗教無關的敏感話題,這裏就不廢話了。
遺憾出的太遲了。如果要是早些,沒準農奴們一定會充分體會到農奴主對他們的"同情心", 從而使他們的生活"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