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2024 (100)
2025 (6)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在飯館小聚,多年不見,大家都很興奮。飯館人聲吵雜,聽不真亮桌子對麵在說什麽。微笑著頻頻點頭,其實許多細節都沒聽清。年輕的時候沒這毛病,又一次感覺到老了。
父親晚年有些失聰,需要大聲跟他說話。他自己說,聽不清你們說話倒無所謂,最糟糕的是不能聽音樂了。他說聽不到音樂中的高音,什麽音樂都是轟隆隆一片,沒有以前那麽好聽了,給他買的音樂光盤最後落滿灰塵。現在想起來,這真是老人的悲哀,特別對熱愛音樂的人。
人到中年聽力就開始下降,主要是開始失去對高音頻的聽覺。記得許多年前,兒子說樓下有蛐蛐叫,我卻什麽都沒聽到。跑到地下室我才聽見,兒子在樓上就聽到了。
聽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大部是不可逆轉的生理原因。一些疾病和藥物也可能導致聽力下降。現代年輕人聽音樂喜歡把聲音開得很大,酒吧、音樂會裏的聲音也都震耳欲聾,都會影響聽力。研究者發現,帶著耳機聽大聲的音樂對聽力最具傷害。
貝多芬45歲就完全聽不見了,肯定不是因為整天帶著耳機。貝多芬死後,一位朋友留下了他的一撮頭發,這是當時流行的紀念死者的做法。多少年後,這撮頭發被拍賣,一位醫生得到了一部分。經化驗,頭發裏的鉛含量超高,鉛中毒被認為是貝多芬早年失聰的原因。
老年人聽不清別人說話,會本能地調整聽力技巧。專家發現,除了從語境和口型得到一些輔助信息外,語言中的元音是了解語義的橋梁。元音的頻率相對比較底(低於3khz),容易聽清楚,而輔音的發音頻率相對高許多,特別是齒音(高於4khz)。缺少元音的句子老人就比較難破解,比如“Take the cats” 和“Face the facts”許多老人聽著都一樣。句子越長,每個字元音越多,齒音越少,老人越容易聽懂,像“Tomorrow is America’s Halloween”這樣的句子,問題就不大。
中國老人聽力有更多困難,會把“姐姐的汽車”聽成“爺爺的記者”。這是因為中文字都是單音節字,每個字隻有一個元音(單元音或雙元音)。在聽不清輔音的情況下,元音作為了解語義的橋梁的作用比英文小。看口型也幫不上太多,“姐姐”跟“爺爺”的口型差不多。中文的四聲還給老人造成特別的挑戰。四聲中,平聲、上聲和入聲都含有高音,要是耳背,就“麻”“罵”不分了。
開始耳背了怎麽辦呢?因為這是不可逆轉的生理現象,隻能從防止惡化方麵入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遠離噪音,其他這裏就不多說了,以免造成誤導。
女人說話頻率比較高,要是總是聽不清老伴說什麽,搞出太多誤會和拌嘴,問題的性質就變了,就得開始考慮助聽器了。
現代助聽器越來越高級,好的高頻可以達到8khz,可以滿足語言聽力要求(250-8khz),也可以滿足一般音樂欣賞。比較好的音響喇叭頻率範圍在50-20khz,再好的助聽器目前也不能達到這個範圍,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再好的耳朵也聽不到那麽低和那麽高的聲音,除非是專業耳朵。
希望以後不需要戴助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