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怎麽強調都不為過。早年與父母家人的互動體驗,總會在不知不覺間左右你的人生選擇。無論是順應的,還是叛逆的,都逃不出親子關係潛移默化的痕跡。
但是,說到關係,一定有雙方或多方同時存在。
關係模式的建立,是彼此互動的結果。
一味的強調父母在其中的主導地位,是有些偏頗的。我們常常忽視了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一些“聰明”的孩子,會選擇順從和討好父母,以獲得更好的照顧,這是小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這種智慧,造就了那些“聽話”的“好孩子”。
代價是自我的發展在早年受到了限製。
另一些看起來不那麽“聽話”的孩子,比起父母和家人的感受,他們更多地陶醉在生命自我成長的體驗當中。
所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可能正源於此。
很多年來,我們都是靠本能做父母,從來都沒有什麽教程可以遵循。
現代社會,從備孕開始,就踩上了競賽的跑道,容不得你“順其自然”。一路狂奔下來,氣喘籲籲,甚至遍體鱗傷,結果卻常常差強人意。
於是,原生家庭成了最方便的容器,所有的不如意,隻要扔進這個容器裏,總能找到歸因的蛛絲馬跡。
控訴原生家庭成了心理學界的時尚。
可是,受文化的影響和局限,上一代父母,普遍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在一方缺席和不配合的情景下,親子關係的修複隻能是某些人的意淫。
真正的解脫,隻能是自我救贖。
原生家庭的印記,也許始終如影隨形,但是,將其變成牢籠的,是不肯長出翅膀的自己。
未必原諒,但是,可以選擇放下。
放下在這種關係中繼續糾纏,放下要求對方改變的期待,放下一定要和解的執念。
帶著創傷,好好活下去。
誰的心上沒有幾道疤痕呢?
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