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der001

欣賞詩詞,和分享高爾夫球運動的樂趣
個人資料
正文

古詩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作者/譚汝為

(2024-09-11 17:44:34) 下一個

古典詩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作者/譚汝為


提要:比喻是人類思維的智慧閃光,是語言藝術綻開的燦爛花朵。詩歌是以高度凝煉的藝術語言負載情感的有韻律的文學形式。中國古典詩歌在比喻修辭的運用上形成了比散文更為靈活的運用形式,如互喻、倒喻、頂喻、共喻、雙喻、連喻、駢喻、較喻、否喻、博喻等。這些特殊的比喻形式,使比喻這個語言藝術王冠上的明珠更加瑰麗多姿,使比喻更顯示出具象性、會意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給人以美的感受。

關 鍵 詞:古典詩歌  特殊  比喻  形式

比喻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中國古典詩歌在運用比喻時,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喻式,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廣泛地吸引著中外的詩歌愛好者。本文總結羅列了中國古典詩歌十種特殊的比喻方式,並援引詩例語料闡發之。

1. 互喻(A如B,B如A)

互喻就是本體與喻體互相設喻,即先用喻體比本體,再用本體比喻體,形成“A如B,B如A”的格式。例如:

(1)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南梁·範雲《別詩》)

(2)去歲荊南梅似雪,今年荊北雪如梅。 (唐·張說《幽州新歲作》)

(3)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 猶不見還家。(宋·蘇軾《少年遊》)

(4)雪似古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宋·蘇軾《江神子》)

以上四例都把“雪”引進喻苑,或把花把人比喻成雪,接著又把雪比喻成花或人。互喻的詩句使讀者產生一種回味無窮的聯想。再如:

(5)冰如玉,玉似冰,比壺天表裏澄清。 (元·鍾嗣成《淩波仙·吊範冰壺》)

這首小令點化了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意。用“冰如玉,玉似冰”來稱頌範冰壺“表裏俱澄澈”的高尚人格與氣節。

(6)花枝似臉臉如花,嬌臉無瑕玉有瑕,黃金有價情無價。 (明·楊慎《水仙子》)

這個互喻“花枝似臉臉如花”,形容少女嬌豔的容貌,啟人聯想。

(7)其上天如水,其下水如天。 (清·郭麟《水調歌頭·望湖樓》)

這個互喻描摹了望湖樓下天水合一的浩淼雄渾的景色,令人憶起“秋水共長天一色”“水隨天去秋無限”的景致。

以上互喻詩句都是比喻與回環的兼用。這種互喻句使本體、喻體兩種物象纏繞勾連,反複強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形成回環往複的音樂美,強化了詩句的節奏感。

2. 倒喻(B如A)

倒喻又稱逆喻,是本體與喻體在位置上互相顛倒的比喻,其特點是喻體置前,本體移後,形成“B如A”的格式。例如:

(8)久拚野鶴如霜鬢,遮莫鄰雞下五更。 (唐·杜甫《書堂飲既夜複邀李尚書》)

(9)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唐·劉禹錫《竹枝詞》)

(10)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唐·白居易《長恨歌》)

(11)桃花應是我心腸,不禁微雨。(宋·王觀《臨江仙·離懷》)

(12)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宋·秦觀《浣溪沙》)

按正常的語序,例(8)應為“霜鬢如野鶴”。例(9)應為“郎意似花,雖紅易衰;儂愁如水,無限流淌”。例(10)寫唐玄宗思憶馬嵬喪命的楊玉環,回到長安池苑,見芙蓉如睹其麵,見柳(葉)如見其眉。其實,比喻的本體仍應是楊妃之“麵”與“眉”,複原後應為“麵如芙蓉眉如柳”。例(11)應為“我心腸應是桃花”,曲折地道出女子唯恐情郎變心的擔憂,用嬌弱而承受不了微雨摧殘的桃花來比喻自己那敏感、脆弱的感情。例(12)應為“夢如飛花輕盈無礙地翻飛,愁似絲雨纖細而綿長”。

詩歌的倒喻,是為了強調喻體,或為了適應平仄韻腳的規則而把喻體移至句首,來強化其意象,從而造成新奇而顯豁的藝術效果。

3. 頂喻(A如B,B如C)

頂喻是在一個句子或相鄰的兩個句子裏,包含著兩個明喻。前一個比喻的喻體同時兼任後一個比喻的本體。形成“A如B,B如C”的格式。例如:

(13)獨上高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江樓感舊》)

(14)攜手登高賦,望前山。山色如煙,煙光如雨。(宋·劉辰翁《金縷曲·登高華蓋嶺和同遊賦》)

(15)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歸帆趁急流。(清·葉燮《客發苕溪》)

例(13)“水”既是“月光如水”這一比喻的喻體,又是“水如天”這一比喻的本體。二喻相銜,情景相生,生動地抒發了詩人獨上江樓望月懷人的悵惘之情。例(14)以“山色如煙,煙光如雨”的頂喻描摹出蒼茫雄渾的江山勝景。例(15)即景設喻,抒發扁舟遊子的羈旅愁思。

頂喻是在明喻的基礎上兼用頂真辭格,兩個比喻上遞下接,緊緊相依,使意象環生,語勢暢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4. 共喻(A[,1]A[,2]如B)

在一句話裏,用一個喻體同時比方並列的兩個本體,形成“A[,1]A[,2]如B”的格式。這種喻式我們稱之為共喻。例如:

(16)郎馬兩如龍,春朝上路逢。(唐·盧綸《送黎兵曹往陝府結親》)

(17)窈窕雙鬟女,容德俱如玉。(《唐·白居易《續古詩》)

(18)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說情迷。(五代·馮延巳《采桑子》)

(19)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奴販婦皆冰玉。(宋·蘇軾《書林逋詩後》)

(20)詩情飲興如雲薄,草色花光似酒。(宋·範成大《登西樓》)

例(16)“郎”是指黎兵曹,他即將成親,是為乘龍快婿;所乘之“馬”亦如龍媒神駒。故謂“郎馬兩如龍”,以“龍”共喻“郎”與“馬”,新穎俏皮,充滿喜慶氣氛。例(17)讚揚少女的容貌和品德猶如玉之晶瑩純美。例(18)以“流水”共喻“年光”與“往事”,“逝者如斯夫”。例(19)以“冰玉”共喻“傭奴”“販婦”,這種手法正如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所評:“將以稱美林逋,乃至謂吳儂之傭販皆如冰玉,深一層說入,而林之神清骨冷,其為高節難繼處,不待羅縷矣。”例(20)以“酒”共喻“草色”與“花光”之蓬勃豔麗;以“雲薄”(“薄”,迫近)共喻“詩情”與“飲興”的濃烈激蕩,來突出少年豪氣。

共喻中處於本體的並列的兩個事物必須具有某種共性或內在聯係,所以一個喻體可以兼顧勝任。共喻可以突出本體兩個事物共同的特征,而且言簡意繁,以少勝多。

5. 雙喻(A如B[,1]如B[,2]

雙喻是指在一個詩句中,並用兩個喻體同時比喻一個事物,形成“A如B[,1]如B[,2]”的格式。例如:

(21)月色滿床兼滿地,江聲如鼓複如潮。(唐·元稹《江樓月》)

(22)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唐·溫庭筠《南歌子》)

(23)十指如玉如蔥,凝酥體,雪透羅裳裏。(敦煌詞《傾杯樂》)

(24)再安社稷垂衣裏,壽同山嶽長江水。(敦煌詞《菩薩蠻》)

(25)春雲如獸複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宋·王禹偁《春居雜興》)

(26)秋心如海複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清·龔自珍《秋心》)

(27)事事相同古所難,如鶼如鰈在長安。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三○)

例(21)以雙喻描摹嘉陵江的濤聲如鼓聲大作,又似海潮怒吼。例(22)描寫楊柳枝條如帶如絲的飄拂參差的景狀。例(23)以“如玉如蔥”比喻女子手指的纖長白皙貌。例(24)以“山嶽”與“長江水”為喻體比喻“壽”之綿長。例(25)描寫春雲變幻不定。例(26)先以“海”比喻心事的浩茫無際,然後以“潮”比喻心情的激蕩起伏。例(27)“如鶼如鰈”這個雙喻句是用典:“鶼”(音jiān)是傳說中的比翼鳥,“鰈”(音dié)是傳說中的比目魚(見《爾雅·釋地》),後人多借用比喻夫妻恩愛。此詩句借以比喻詩人(龔自珍)與好友吳虹生親密的友情。

雙喻,連用兩個喻體比喻同一本體,其中描寫景物或心情的雙喻,往往呈現出時間或空間的動態變化,使本體的特征得到充分而有層次的描繪與展示。

6. 連喻(A如B/C如D)

連喻是指在一句詩裏,兩個相關連的明喻並列連接在一起,形成“A如B/C如D”的格式。例如:

(28)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29)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銅生吼。(唐·李賀《開愁歌》)

(30)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宋·蘇軾《南堂》)

(31)筍如玉筯椹如簪,強飲且為山作主。(宋·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

(32)碧天如水月如眉,城頭銀漏遲。(宋·秦觀《醉桃源》)

例(28)妙用連喻把地上的露珠與天上的弓月勾聯在一起,突出“九月初三夜”的可愛。例(29)“衣如飛鶉馬如狗”,用漫畫式的誇張性比喻,展示生活的拮據困苦。例(30)寫詩人在黃州南堂的生活環境:“簟紋如水帳如煙”,借以烘托作者安閑自行的情趣。例(31)以“嫩筍如玉釐,桑堪(葚)如玉簪”來形容張中舍隱居處的山野風光與情趣。例(32)“碧天如水月如眉”,兩個比喻既符合接近聯想的心理規律,又妙將景物與抒情聯係起來。

連喻的兩個喻體之間沒有直接的聯係,但七言詩句由兩個比喻句組成,形成上四下三的音節結構,使詩句的語言流暢貫注。

7.駢喻(A如B,C如D)

所謂駢喻,是指一首詩中相互依存、相互對照的兩個比喻成對地並列在一起,形成“A如B,C如D”的格式。例如:

(33)君當作盤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盤石無轉移。(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4)願委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願郎為花底浪,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宋·歐陽修《漁家傲》)

(35)妾心江岸石,千古無變更;郎心江上水,倏忽風波生。(宋·吳龍翰《樂府》)

(36)妾似井底桃,開花向誰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唐·李白《自代內贈》)

上述四個例句都是以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口吻,用對比手法,妙用駢喻以兩個喻體之間的關係去比喻述說兩個本體(“妾”與“郎”)之間的關係,借以表達抒情主人公——“妾”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還有一種駢喻的變體,即將兩個各自獨立的比喻按其特殊的邏輯關係複合聯係在一起,以表達深婉的含義。試以蘇軾三個詩例說明:

(37)欲將駒過隙,坐待石穿溜。(《次韻答章傳道見贈》)

“駒過隙”,比喻時光易逝;“石穿溜”,即滴水穿石,比喻長期而逐漸深入的磨煉。二喻複加,通過對比昭示深層含義:“以短暫易逝的人生,去追求遙遙無期的功名,簡直是渺茫之極!”

(38)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韻江晦叔二首》之二)

比喻較為曲折,二喻合解,意為:“我的心田皎如孤月,但時事如浮雲動蕩變化不定,使我熾烈的一片忠心竟化為孤寂的虛無。”

(39)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

此聯對仗工穩,“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二喻駢列,文意相摩蕩,頓生深層含義:“有誌者對人生的追求年年如斯,亙古不變;但因種種外力阻撓,竟使這種努力往往落空,時過境遷,令人遺憾喟歎!”

駢喻與連喻的區別在於:連喻的不同喻體間隻是直接的線條連接,並無深層的聯係;而駢喻的喻體之間卻是立體的邏輯聯係,形成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

8. 較喻

較喻,又稱為“比較性的比喻”,即本體與喻體在比喻的基礎上進行形象化的比較,來強化主體的某個本質特征。較喻又可分為“本體超過喻體”與“本體不及喻體”兩類。修辭學家把前者稱為“強喻”,把後者稱為“弱喻”。

甲、強喻(A比B強)

所謂強喻,其特點是本體勝過喻體,形成“A勝B”或“A比B強”的格式。例如:

(40)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41)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隻是一春慢。(宋·石懋《絕句》)

(42)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43)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宋·張耒《秋蕊香》)

以上詩例,都是強調本體事物在某一相比點上超過喻體事物。例(40)在“紅”這個相比點上,花>火;例(41)在“飄蕩”這個相比點上,我>楊花;例(42)在“瘦”這個相比點上,人>黃花;例(43)在“濃烈”這個相比點上,別離滋味>酒。

乙、弱喻(A不及B)

所謂弱喻,其特點是本體不及喻體,形成“A不及(或不如)B”的格式。例如:

(4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贈汪倫》)

(45)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唐·王昌齡《長信宮詞》)

(46)自恨身輕不如燕,春來還繞禦簾飛。(唐·孟遲《長信宮》)

(47)功名本是無憑事,不及寒江日兩潮。(宋·陸遊《舟中感懷絕句》)

(48)絕頂峰攢寶劍,懸崖水掛冰簾;倚樹哀猿弄雲尖,血花啼杜鵑,陰洞吼飛廉——比人心,山未險!(元·張可久《紅繡鞋·天台山》)

以上詩例,都是強調本體事物在某一相比點上不及喻體事物。例(44)在“深”這個對比點上,桃花潭水<汪倫送我情。例(45)在“得寵幸”這個對比點上,遭貶的玉顏<寒鴉。例(46)在“輕盈自由”這個對比點上,被棄置的嬪妃<春燕。例(47)在“按時達到”這個對比點上,功名<江潮。例(48)在“險惡”這個對比點上,天台山<人心。

較喻是在隱式的比喻前提下,對本體事物進行形象化的比較映襯,它往往以誇張的手法通過對比,將本體事物的本質特征推向極致。

9. 否喻(A不像B)

否喻又稱為“反喻”、“否定性比喻”。它通過對喻體進行否定的方式來突出本體的本質特征,形成“A不像B”的格式。例如:

(49)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這首詩以女子口吻說:“我的心不是鏡子,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容納的。我的心不是石頭,不可任意搬動。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隨便翻卷。”連用三個否喻,表達出這位女性堅貞不渝的品德。

(50)團圓莫作波中月,潔白莫為枝上雪。(唐·溫庭筠《三洲詞》)

(51)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宋·朱敦儒《一落索》)

例(50)否定了喻體“波中月”,因為它外表雖圓,但實質虛幻;否定了喻體“枝上雪”,因為它顏色雖白,但輕浮無定。從而表達出對追求真正長久的團圓、讚頌永生不變的潔白的希冀。例(51)否定了喻體“飛花”,因為它雖紛繁,但畢竟是有數可計的。借此為襯托,強調“愁緒”的無窮無盡。

否喻從反麵肯定本體,強調本體與喻體在本質上的相異之處。在這方麵,它與較喻的弱喻有某種重合之處;但它往往對喻體作完全否定來肯定本體事物,語氣更為決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博喻(A如B[,1],如B[,2],如B[,3]……)

博喻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喻體接連著比喻一個本體,形成“A 如B[,1],如B[,2],如B[,3]……”的格式。例如:

(52)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詩經·小雅·斯幹》)

連用四個喻體比喻新落成的宮殿,這四句詩譯為語體:“宮殿像踮起腳那麽高聳,像箭頭那樣有角有棱,又像巨鳥展雙翼,還似野雞飛上天空。”

博喻在唐宋詩壇上得到廣泛的運用,如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開頭:

(53)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分別用四個喻體比喻公孫大娘的舞技:劍光閃爍如後羿射落九日,矯健騰躍如群仙駕龍飛翔,在如雷鳴般的鼓聲將要歇止時登場,舞劍結束猶如江海波光凝滯平靜。再請看:

(54)病膜誰將寶篦刮,癢背恰得仙人抓。長川奔渾走一氣,巨鎮截薛上赤霄。又如陰雲載雷電,光怪迸漏不可包。(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連用五個喻體比喻閱讀公素贈詩後的感受,喻體選擇新意迭出,氣象博大。

(55)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如磋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宋·蘇軾《百步洪》)描寫一葉輕舟在一瀉千裏的洪流中順流飛駛,連用“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等七個喻體去渲染,淋漓恣肆,蔚為壯觀。

(56)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鬥。模糊半已隱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隱雲霧,濯濯嘉禾秀稂莠。(宋·蘇軾《石鼓歌》)形容石鼓上半隱半現的古文字,連用六喻:分辨石鼓文字如同在古器中識得古鼎,在群星中識得北鬥一般;模糊不清的文字已斑駁漫漶,如瘢疤如胼胝,但能依稀識得殘筆;而保存下來的文字秀麗如缺月如嘉禾。應指出這六個喻體都是樸拙典雅的,恰與內容相契合。

(57)一落千丈聲怒號,如旗如布如狂蛟。(清·袁枚《到石梁觀瀑布》)連用三喻描摹瀑布的氣勢,如旗旌飄動,如布帛抖落,如狂蛟騰躍怒吼。將三個比喻濃縮於七言句中,更令人擊節。

(58)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晨披靡,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清·龔自珍《西郊落花歌》)三個明喻,複遝疊出,交織成恢宏磅礴的氣勢和色彩眩目的境界,這種奇思妙想顯示出詩人卓然不群的才氣!

博喻是從多角度、多側麵去比喻本體,它“仿佛是采用了舊小說裏講的‘車輪戰法’,接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應接不暇,本相畢現,降服在詩人的筆下”(錢鍾書《宋詩選注·蘇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