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der001

欣賞詩詞,和分享高爾夫球運動的樂趣
個人資料
正文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第五, 六,七法】學習 and 詩詞中的倒裝句

(2023-08-18 18:35:24) 下一個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 第五法,第六法,第七法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摘自網絡,作者不詳)

(5)臨去秋波,貴在傳情
喜歡看古典戲劇的人都知道,表現情人分手的埸麵,少不了有依依惜別、臨走還情意綿綿、一副難分難舍的樣子,當演員己走至幕邊即將下場時再回頭顧盼,遞過來最後一束含情脈脈的眼光,這叫“臨去秋波”。別小看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卻是好生了得,有時竟能使人立時銷魂勾魄、筋骨鬆散、全身癱軟。絕句的結尾,有時也采用這種方法。
試看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的這首詩之所以能傳誦千古,是因為詩裏蘊藏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莊,有了“尋春豔遇”的驚奇,次年為情所驅再去南莊,卻“重尋不遇”。這可是頗具戲劇性的情節。但這一“本事”的真假,卻無從考究。詩人在寫作中虛構情節或場景也是常有之事。如果“本事”為真,則崔護其詩便是借“本事”而出名,如果“本事”原本就沒有,是崔護先寫了詩,好事者附會崔護虛構的情節而添油加醋敷演出所謂的“本事”,則後來據此編成的戲曲都應向崔護交版權費。總之,崔護的這首詩使“人麵桃花”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典故和成語。而詩的結尾正扣緊“人麵桃花”依依不舍,乃至怏怏離去(不見人麵的失落感),臨走猶轉秋波(隻見桃花在春風中凝情含笑)。依舊含笑的春風究竟意味什麽呢?譏諷詩人的自作多情?揶揄詩人本不該錯失機會?暗示小女子願為詩人傳遞信息?不管怎麽樣,那豔若桃花的少女如今隻是一個美好的追憶,連影子都不曾留下嗬!世事不就是這樣麽,那美好的東西一旦失去了,就甭想找回來。誰叫你那麽粗心呢?詩人在結句裏失意地咀嚼著無比的悵惘。
再看徐俯《春遊湖》: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李夢生說,“徐俯這首詩,好在越讀越耐讀,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前兩句初讀很平常,但後兩句一出,詩馬上活了起來”(《絕句三百首》注評)。為什麽後兩句一出全詩即活?原來,徐俯在這裏上演的也是臨去秋波好把戲。春雨,燕歸,桃花戲水,景色平常,興致一般,再看小橋己被上漲的湖水漫過,春遊的興致頓時消落,正待離開時,一頁扁舟“嗖”地從空朦濃鬱的柳陰中搖曳而來。而詩人也就在此打住。行啦,一個秋波已送出,足夠讓你心頭蕩漾的了。
看看今人詩中是否也有此一用法。
四川詩人王聰有一首絕句《老屋》,其詩曰:
燕子已無蹤影來,梁間空落百年埃。
能經歲月為何物,簷角野花春自開。
此詩作者欲擒故縱,想抒發對“老屋”的熱愛,卻用了大堆筆墨勾勒了眼前的一派淒涼景象,老屋無人住,連燕子也不來築巢,到處是堆積已久的灰塵,世事滄桑,令人感慨。正待轉身走時,忽然瞅見屋簷竟然奇異的開著一朵小花,似在向陌生的客人微致笑意。這時,詩人心頭一熱,忍不住再回頭朝老屋仔細打量了一番。這詩,就因為結句的秋波一遞,想走都難。但如此一結,那滄桑淒涼的意味益發濃鬱。
四川詩人李世鏞一首絕句《重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詩也在結句的勾勒情感上狠下功夫。其詩雲:


茅屋秋風不再吟,華堂豪墅逐時新。
爭誇廣廈千萬座,籬下猶有屋漏人。


這詩以重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感而發。應當看到,與十年、三十年、六十年前相比,如今城鄉人民的住屋條件已大大改善,昔日的茅屋草房,已被新樓房和豪華別墅所取代,所以,當年大詩人杜甫所渴求所呼喚的“廣廈千萬座”真的有了,這當是一件令人高興之事。可是,這“華堂豪墅逐時新”的千萬座是讀書人都有的嗎,是貧苦人都有的嗎?非也。隻是一小部分人才享受了這種“華堂豪墅”的豔福,更多的人還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還在蝸居、還在拚租,即使住進了新樓房,也是要當幾十年房奴的,但房奴也罷,蝸居也罷,還不是最苦的,處境最淒涼的還有籬下的“屋漏人”。這一層意思,詩人隻在結尾時才不慌不忙地抖落出來,也有臨去秋波之魅力,直讓讀者心頭一震。
重慶詩人高德平有一首《聽居台表兄訴說思鄉事》,其詩之感人,也盡在結句的一語攝魂之功力上。其詩曰:
每向長空苦覓尋,憑欄唯見月光深。
溪流六十思鄉淚,瘦到無肌隻剩心。
這首詩作寫表兄臨解放時不由自主地去了台灣,六十幾年後終於回到闊別的家鄉,對著還能見到的親人訴說這隔海思念的苦楚,一把老骨頭,兩行思鄉淚,感動著親人、鄉人,感動著作者。詩的前三句描寫表兄憑欄望月、長空盼雁、一年又一年苦苦追尋家鄉親人信息的具體情景,結句突出放大這種思鄉苦楚對人的極端折磨:“瘦到無肌隻剩心”。一個極度誇張的形象刻畫,勾勒出一個特定的人物風貌。此一結句傳情入畫筆而有非凡穿透力,讓人讀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鮮活而有特色。這種秋波的勾人魂魄,非一般人所能消受得了。
筆者有一首《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一,寫一位僑居美國的女士思念大學時代的初戀情人,結句也用上一轉秋波的筆法,其詩曰:
異國花香別有天,校園入夢憶纏綿。
斜陽不看看飛鳥,一到中秋恨月圓。
此詩前三句已將身在異國而無時無地不在夢境中追憶初戀甜蜜情懷的癡情女子的相思之情詳盡描述出來,結尾如繼續一路寫下去,也無非是相思情難了之表達。感情道盡就不能給人回味之空間,這是每一個詩人都懂的。但如何才能在情感的傳遞上捕獲讀者之心呢?宕開一筆,臨走秋波,或許更能動人魂魄。於是結句落在一個“恨”字上。不恨他人,也不恨自己,卻恨到月亮上。讀者可能一下子不甚明白,可是如果慢慢深究,就會逐漸走進女主人公的心靈深處,當是先前校園纏綿時多在月色之下,或是最後分手的那一刻與月色有關,再加上月圓之際再也沒有戀人的身影,於是便把不能與戀人相處的苦楚怪罪到明月身上。如此一尋味,這臨去秋波的一轉,便把小女子對戀人的深切情感傳神的表現出來,不說令人執卷留連,至少覺得情真可感。所以,臨去秋波,善於傳情。惟其傳情,才能動人魂魄。如果回頭一顧,並無秋波(真情)遞出,則讓人看到的或許就是白眼了。

——————————

學習習作:

 

(5法)臨去秋波,貴在傳情
 
寄懷
文/新如
一山一水幾多情,別夢依依伴此生。
縱有幽懷誰寄語,夜來風靜月長明。
 
春園夕吟
文/新如
凝望斜暉落峻嶆,園池草碧燕飛高。
春風裁剪雲千朵,幾樹梨花幾樹桃。
 
老院子
文/清雅淡然
荒園草徑獨徘徊,斷瓦殘垣覆蘚苔。
觸目傷懷將欲去,一雙燕子過牆來。
 
舊冬探老院子
 
小村寨
作者/草澤馬
風起黃沙滾滾來,偏鄉僻野厚塵埃。
竹藤老樹精神少,唯見小花牆角開。
 
羊獅慕天子峰
作者/水木之園
高入雲空似覓尋,探親星月意情深。
懸崖天子神工隱,險峻未言風雨侵。
 
憶桃花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桃花堤上桃花節,每到繁華春季開。
封閉三年因避疫,香魂總在夢中來。
 
********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 第六法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摘自網絡,作者不詳)
 
(法6) 節外生枝,另造類比
有時,詩人正在描寫的景物或敘述的本事一時難以找到一個能讓自已滿意的結尾,此時若草卒了事平鋪直敘信手收結,則可能前麵的苦心經營立馬泡湯,壞了一腔詩思。有寫作經驗的詩人,此時會繞一個圈子,拋開本事,脫出話題,或另造類比之事暗渡陳倉,或倒插一個趣味橫生的情節巧妙迂回。總之,屬於節外生枝,詩人蓄意安排一個具有暗示性的結尾,目的在於精減敘事而增添厚味,以便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且看施肩吾的《望夫詞》:
手熱寒燈向影頻,回文機上暗生塵。
自家夫婿無消息,卻恨橋頭賣卜人。
望夫詞寫的自當是妻子思念在外(出征?經商?赴考?)丈夫的情感。有意思的是,這施肩吾是一位道士,但他此類情感濃鬱的七絕卻寫的很有人情味。首聯寫一女子長夜不眠,又無心織作,盼人未歸而焦慮不安。持燈是等人,向影頻是屢屢回頭顧影,回文機指織出回文詩的織布機,顯然用了蘇氏回文織綿表達對丈夫深切思念的典故,但機上蒙塵,說明這女子對這種表達思念情懷的方式也沒有心機了。什麽原因讓這女子如此焦慮呢?原來是“自家夫婿無消息”。也許是村裏同時出外的其他人都有了音訊,唯獨這女人的丈夫卻生死未明。這的確是夠讓人心煩的。這詩寫到這裏再順著主幹往上伸展似乎也寫不出什麽名堂,於是詩人筆鋒一轉,安插一個“橋頭賣卜人”來點眼結穴。賣卜人與思夫女有何相幹?詩人順手扯來,原來是要一個暗示性的結尾:也許這女人思夫盼夫急切,乃向橋頭擺攤的算命老者求卜,這賣卜人信口胡謅斷其丈夫某時其日定有音訊到家,女子信以為真,卻左等右等等不到丈夫的半點消息,盼望落空的苦痛乃導致女子對算命人的怨恨。你看,一句節外生枝的結尾,暗示著複雜的故事情節。當然,這情節的精彩與否,全在讀者自已的想像了,但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今人林鍇有一首《宿武夷莊》曾獲1992年首屆全國詩詞大賽二等獎。詩的妙處全在結尾一句,用的也是節外生枝的手法。其詩曰:
幔亭峰下雨睛初,玉女當門畫不如。
半壑丹楓明似火,晚窗補讀未燒書。
詩人旅途入宿武夷山莊,所見乃武夷山深秋傍晚景色,詩人以畫家特有的視角攝取幔亭雨晴、玉女當門、丹楓似火幾個鏡頭,敘述到這裏詩人的情感倘讓人捉摸不著,難道詩人僅賞賞風景而已?直到詩人兀的筆鋒一掃,把自已帶了進去,也成了既獨特又有聯係的一道風景:秋窗晚讀。說獨特,是詩人用了“補讀”二字,說有聯係,是詩人手中所讀的“未燒書”顯然從第三句的漫山遍野的“火”聯想牽出,這個結尾或許暗示著這樣一個情節:詩人入住山莊時,竟意外地從山莊主人的收藏中見到珍貴的“禁書”,即本該被查抄燒毀的但僥幸逃過了“書劫”的書。詩人應當是知道有這書但一直未能謀麵,所以方用“補讀”二字。曆史上的“書劫”,大的可舉秦始皇的“焚書”以及文革的“破四舊”。如此一聯想,詩人這結尾由於暗示著一些故事而引人生發無窮的感慨。這正是節外生枝結尾的藝術效果。
再看幾首今人同樣運用這一結尾手法的詩作。
遼寧詩人徐長鴻有一首絕句《重陽登青岩寺》,詩曰:
漫道秋深草木愁,霜風亦作小嬌柔。
君看楓葉紅初染,深似村姑滿麵羞。
此詩描述秋深青岩寺景色,一反古人悲秋筆調,賦予一派溫馨祥和之氣象。為了讓人更好地感受當地氣氛,詩人已在次句中運用擬人手法,把“霜風”與女人獨有的嬌柔聯係起來,這已是一個生動的比喻。霜風如何可以和女人類比呢?原來,漫山的楓葉已開始變化出淺淡的紅色來,這和嬌柔女子的顏容有得一比。有了這一比,秋深就不是蕭索淒涼而是溫馨可愛的了。但這麽比,還是過於寬泛,效果還不是特別地好。於是,詩人用上節外生枝的結尾手段,引入了“村姑”。或許詩人曾經有過一段豔遇,或者目睹了別人的豔遇,總之是“村姑”的心事突然被一位陌生男子識破,或者“村姑”藏在心底的秘密突然被暗戀的男人發覺,於是霎時漲紅了臉。這個情節被詩人順手拈來,既強化了霜風嬌柔的比喻,又另造類比,讓楓葉的形象由小杜的“二月花”提升到紅臉“村姑”的層次。顯然這村姑的形象要比二月花的形象更加生動誘人,這詩也因了結句的另造類比獲得比肩於小杜的聲譽。
湖南詩人羊春秋有《題賀龍故居》一首絕句,結尾用的也是節外生枝、另造類比的手法。其詩曰:
長江飲馬意飛揚,逐鹿中原百戰強。
滄海橫流天地閉,不容公作郭汾陽。
賀龍是打造新中國紅色江山的十大元帥之一,其“逐鹿中原”的戰功已載入青史。但這樣一個功勳顯赫的老帥,晚年卻遭遇了非人之悲哀,文革中冤死於水牢。如何才能把賀龍的這一生濃縮在一首小詩之中呢?詩人前二句已將賀龍的戰功寫出,第三句筆鋒一轉,必須寫其晚年遭遇,但一兩句話又怎麽說得清楚呢!於是,作者苦苦思索之後,赫然開朗,引入郭子儀,二個同樣戰功顯赫的大臣,結局卻有天壤之別,用一個“不容”的含混詞語把一段毀滅忠良的曆史深藏於詩作之內,於是便有了憤憤不平的情感傳遞出來。賀龍與郭子儀何幹?這是為了一個強烈對比的節外生枝。但正是憑借這一手法,詩人省卻了多少口舌而讓詩作獲得同類作品少有的高度。
筆者2008年寫過《紀念恢複高考入學三十周年感懷》共八首絕句,其第八首即襲用節外生枝、另造類比的手法。詩作屬於一般水平,這裏僅用於結尾習作舉例:
田埂背書夢一般,彎彎流水改形顏。
此心未與人同老,敢慕子陵垂釣間?
1977年恢複高考,筆者有幸入學華南師院。其時,所住學生宿舍與一片水稻田僅一牆之隔。晚飯後時常捧著一本書就到農田裏瞎轉悠,想不到一晃也就30年。當年入學時已30歲,是以30年後已成為退休老人了。人雖然已退休,心卻不肯退休,於是有了大量的寫作計劃。此詩便感歎自己的妄自菲薄,不肯過清閑日子。結句拿嚴光作類比,以為嚴子陵不圖名利,不貪富貴,才是真正灑脫豁達之人。這也是一種節外生枝,用意其實是正話反說。感歎自己的妄自菲薄,又何嚐不是一種自我欣賞呢。
 
______________
(法6) 節外生枝,另造類比
 
七絕.難眠
文/新如
觀書不覺玉輪垂,興致闌珊熨眼疲。
已是三更方欲睡,一聲杜宇惹鄉思。
 
無得選
竹影窗紗搖玉姿,烹茶解困我舒遲。
有心月下賞花去,孫女燈前催念詩。
 
步韻六一
文/水木之園
明月循聲找暮蟬,迷藏捉鬼扮神仙.
而今老病無童趣,卻怪天公不假年.
 
扶貧攻堅戰
作者/草澤馬
   扶貧路上應褒揚,改善民生建業強。
   滄海桑田陵穀變,此身再向困窮鄉。
 
梨木台棧道
文/清雅淡然
木棧依溪穀裏橫,雲崖盤磴霧煙生。
穿山繞水知何處,一片仙源分外明。
 
習詩
文/清雅淡然
三更燈下五更雞,韻路無涯似駕犁。
隻影寒窗盼來日,歸林笨鳥自如啼。
 
辭紅就綠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隻因避疫誤春賞,紅紫飄零花去芳。
不在榮華就恬靜,年年還是葉看長。
 
***********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 第七法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摘自網絡,作者不詳)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講究虛實相生、虛實變化。如國畫、書法的“布白”、“留白”、“飛白”。“白”與黑即墨色相對而言,著墨為實,“布白”為虛。實者,具狀目睹也,虛者,隱形想像也。故眼見為實,耳聞為虛,眼前景為實,意中景為虛,自家情為實,他人情為虛。絕句收結,有時便用據實構虛的手法,在具狀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礎上,以合理的想象與懷憶,推及另人旁事與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應、虛實相生、有無相形。這種結尾方法“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無窮”(清人方薰語)。
且讀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鬆子落,幽人應未眠。

詩人在涼意襲人的秋夜懷念故人,首聯便據實具狀,敘述自已在一邊散步一邊思念丘員外。接著,詩人開始想,如此秋夜涼天,空山幽靜,不時有鬆子掉落發出“的達”響聲,隱居於深山的丘員外會在做什麽呢?應該還沒睡吧?那麽,也許我在想念著他,他也在想念著我吧。你看,這後麵的情景不一定當真,壓根兒是想象出來的。但因為是從前麵的實情實景生發出來的,所以其想象又是合理的,讓人可信的。
李商隱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結尾用的也是據實構虛的手法。首聯寫自已在巴山獨對孤窗秋夜聽雨、遙望北方思歸不能的境況,這是實景、真情。遠在北方的那個人(因有一選本題為《夜雨寄內》有人說那人應是李商隱妻子,但有人考證出其時他的妻子己死,應是友人,但從詩文內容看應是戀人)盼自已早點回去,而自已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那種抑鬱沉悶難堪難挨的心情隨著雨勢的增大池水的猛漲而彌漫開來。揮之不去的相思之情、羈旅在外的淒涼孤寂,一並融進綿密淅瀝沒有盡頭的雨聲之中。正在讓人一愁莫解的惆悵時,詩人突發奇想,“假如日後那一天相聚,不是可以把今晚雨中相思的淒苦一一訴說出來麽?”真是妙不可言,一個據實構虛的設想,提前把未來相見的歡樂拿來派上用埸,而此時的寂寞與苦楚似乎也就在幸福的憧憬中消解了。
然而這是以酒澆愁愁更愁,越是設想未來的歡樂,則越是增加此時的淒苦。正是“翻從他日而話今朝,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徐德泓《李義山詩疏》)。詩人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因為這正是他如此結尾想要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據實構虛苦心營造的巴山—西窗—巴山、今夜—未來—今夜如此回環對比的詩境,其曲折性和深婉度俱令人歎為觀止。
看看今人詩中有那一些作品用上了這一結尾手法。
河北詩人王玉祥有一首在海峽兩岸詩賽中獲大獎的絕句,詩名為《贈台灣友人》,詩曰:
最憶童年捉柳花,何時重品故園茶?
春深怕讀登樓賦,阿裏山高不見家。

捉柳花,這是農村兒童常玩之事,出生於農村的人都經曆過或即沒有親身經曆也一定見過,這是實景。故園茶,一喝便有故鄉的山水味、人情味,對於久別故園而有一海之隔的台灣友人來說,想“重品”之盼望也是實情。但“阿裏山高不見家”這一情節,就是詩人憑空想象出來的。第一,詩人不一定到達過阿裏山最高的地方,是以能不能看到家隻是一種推測;第二,台灣友人也不一定會站到阿裏山的山頂看故鄉,所以不存在“阿裏山高不見家”的情節。但詩人把這種不可能、不會有的虛擬情景變成可能、變成似乎已經有過的可見情景時,那種深深的悵惘,那種濃鬱的思念,就十分強烈地展現出來了。在這裏,據實構虛的藝術魅力就顯得格外可賞。
湖南詩人李興旺有一首絕句《新晉某官》,結句用的也是據實構虛的手法。其詩曰:
一抹寒流出鬲山,中原萬籟噤如蟬。
十年平步青雲路,足踏焚書幾縷煙?

這詩的前三句,寫的是實景、實事。首聯是人們熟知的自然現象,當寒流降臨大地時,平時喜歡出聲鳴叫的蟲兒都鑽到地洞裏去了,沒鑽洞的譬如蟬兒也不再出聲了。成語噤如寒蟬就是這麽來的。這種自然現象人所皆知,這是實景。第三句是從某官員發跡晉升的事例落筆的,這是實事。結句便是據實構虛,有意營造一個耐人尋味的景象。因為官升得快,所謂平步青雲,那麽一定要借助腳下的雲煙,得有雲煙才能把他托舉上去。這一點似乎也是合乎邏輯的。但雲煙不一定是“焚書”方有,燃放炮竹也有,拆遷毀屋也有,詩人所以單列“焚書”為代表,是因為“焚書”即禁言,這與“寒流”的作用相當。如果是拆遷毀屋的雲煙、燃放炮竹的雲煙則白寫了“寒流”的威風。而且,現實中也有無數個例,比如那個四人幫的筆杆子,當年就靠踩下了吳晗的《海瑞罷官》而平步青雲。所以,詩人很巧妙地依據曆史與現實,當然也一定有某官員的“戰績”,於是虛構了“焚書”這一意象並借助這一意象加深了作品的意境深度。從詩詞的修飾方法來看,這隻是一種象征意義。但據實構虛的結句手法十分給力。
筆者有《西塘絕句十二首》,其中一首雲:
屋後河埠門洞開,烏篷列陣水邊歪。
欣留客棧茶初沏,坐等西施歸浣來。

這是遊曆浙江西塘水鄉時寫下的。詩的前三句都是實景、實情,但結句的畫麵景象卻是虛擬的。虛擬這種不可能出現的場景而讓詩作平添意趣,這就是據實構虛、妙造詩境結尾手法的運用。

——————————

學習習作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七絕 學詩
文/清雅淡然
又是星沉月上枝,鋪箋弄筆正當時。
風兒倘若能為伴,瀚海隨行也入癡。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七絕 梨木台溪邊藤繞樹
文/清雅淡然
樹藤聯袂跨山溪,兩色花妍展逸姿。
許是前生緣未了,虔修來世做夫妻。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七絕.高樓訪友留句
文/新如
修道未成無作真,高樓棲宿絕凡塵。
開軒但見雲飛入,相語恐驚天上人。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七絕,放風箏
文/新如
一起風鳶入瑞霞,盤空弄影自無涯。
但憑長線千千尺,飛到牛郎織女家。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訪山村
水木之園
望遠山坡氣象新,洋房櫛次繞青雲。
驅車泊在林深處,疑是蓬萊竹木芬。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小小少年郎
作者 草澤馬
天真爛漫麵如花,放下書包不著家。
遊戲網迷難自拔,離奇夢幻亂麻麻。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聽雨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
室中聽陣雨,石上長青苔。
閑讀賞佳句,花隨詩共開。
暮陣雨
轉瞬天空墨掩明,銀珠碎玉忽盆傾。
招來舉扇風婆止,還我夕陽金帶橙。
 
(法7)據實構虛,營造詩境。
戰士與小白楊
文/韋明倫
     哨所門前小白楊, 無名戰士駐邊防。
     兵哥退伍心留下,  伴你終生守雪鄉。
 
 
******************
 
詩詞中的倒裝句
 

(轉貼) 古詩詞中的錯綜句(倒裝句)

作者: 古今詩歌     發布於2020-08-28 21:16   點擊:6487   評論:0  
【內容提要】錯綜句,即“倒裝句”法。為了文章表達的需要,特意將某個詞、某個句子語序顛倒的一種修辭手法。“倒裝”在古詩詞中的出現情況及作用,為符合聲律的要求;為了突出和強調表達的情感;為了追求“新意”;為了讓句式錯落變化,產生參差之美。詩歌錯綜句反邏輯的語言特點決定了學古詩要從語法入手。我們要通過語法分析解讀詩語;通過弄清詩歌文本的表達形式(語言結構、詩意呈現方式等),讀懂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從而理解文本,進而進行這方麵詩歌創作。
 
古詩詞中的錯綜句(倒裝句)
【內容提要】錯綜句,即“倒裝句”法。為了文章表達的需要,特意將某個詞、某個句子語序顛倒的一種修辭手法。“倒裝”在古詩詞中的出現情況及作用,為符合聲律的要求;為了突出和強調表達的情感;為了追求“新意”;為了讓句式錯落變化,產生參差之美。詩歌錯綜句反邏輯的語言特點決定了學古詩要從語法入手。我們要通過語法分析解讀詩語;通過弄清詩歌文本的表達形式(語言結構、詩意呈現方式等),讀懂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從而理解文本,進而進行這方麵詩歌創作。

錯綜句,即“倒裝句”法。 古人在寫作時為了文章表達的需要,特意將某個詞、某個句子語序顛倒的一種修辭手法。為了強調某種語氣,或者突出某個內容,或者調和音節,特地調換句子詞語的習慣次序。詩人因表達的需要而改變詩歌句子的關係,一般是倒置詩歌當中相臨兩句的順序。如:
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
“草色遙看”是“遙看草色”的倒裝。

第一,按詩句簡單、複雜分類
杜甫寫詩,善用倒裝句式。杜詩中倒裝句式數量之多,形式之繁,是其他詩人的作品不可比擬的。倒裝句式大體可分為簡單與複雜兩種情況,簡單倒裝句式,杜甫用得非常多,例如: 
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築壇。《王命》
無名江上草,隨意嶺頭雲。《南楚》
彩雲蕭史駐,文字魯恭留。《玉台觀》
內分金帶赤,思與荔枝青。《贈翰林、張四學士垍jì》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複雜的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之八》
杜甫這詩是寫回憶長安景物,語絕矯健。他要強調京城裏景物的美好,說那裏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鸚鵡啄餘的稻;那裏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鳳凰棲老的梧桐。“香稻——鸚鵡啄餘粒,碧梧——鳳凰棲老枝”用的是描寫句,把重點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側重的寫法。要是改了的話就成了敘述句,就會顯得拘泥。說鸚鵡啄餘還可解釋,說鳳凰棲老顯然是虛的。詩人將原屬賓語位置上的“香稻粒”與“碧梧枝”拆開分成分屬主、賓位置的詞語,形成了詞和詞、詞組和詞組的交錯銜接,顯得奇崛有致,突出了風物之美。

又如:
柳絮打殘連夜雨,桃花飛落五更風。宋  白玉蟾《快軒書懷》 
按正常順序,連夜雨打殘柳絮,五更風吹得桃花飛落。賓語提前。有人把頸鏈改為“桃花(吹散)五更風”,對仗更工。

第二,關於“倒裝”在古詩詞中的出現情況及作用
(一)為符合聲律的要求而出現顛倒詞句的情況 
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詩詞有其嚴格的格律限製,詩詞需要符合韻律規則,押韻和平仄。因此,作者在表達時就出現了詞語的倒置。如: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窮千裏目”是“目欲窮千裏”的倒裝,這是為了與下句“更上一層樓”形成對仗和適應詩歌平仄要求而改變了語序。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王維《山居秋暝》
竹林中說笑喧鬧,是洗衣服的女子歸來了;水麵上荷花搖動,是打魚的小船從遠處劃過來了。詩中“歸浣女”是“浣女歸”的倒裝,“下漁舟”是“漁舟下”的倒裝。這樣調換語序,一是為了避免頷、頸兩聯動詞都用在句末,將“歸”、“下”換到句中,使全詩的句式變化多樣,不致呆板單調,創造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讓“舟”與“秋”“流”“留”押韻和五律平仄的需要。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李白詞《憶秦娥》  
其正確語序應為:“秦娥夢斷秦樓月,簫聲咽。”這裏出現了因果倒裝,作者為了與下句“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形成對仗和韻律上與後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形成頂真修辭的需要而改變語序。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詞《蝶戀花》   其中“綠水人家繞”應為“綠水繞人家”,這裏“繞”字後置主要是為了與“小”“少”“草”“道”“笑”“惱”押韻。

(二)為了突出和強調表達的情感而出現顛倒詞句的情況 
詩人為了突出某種特殊的情感,在寫作時有意將詞語的語序改變。如: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  北宋葉夢得《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後一句應為“黃花報霜信”。此處將“霜信”提前,表麵上是寫景物的淒涼,實際上是為了強調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淒楚”情懷。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從軍行》
後句應為“遙望孤城玉門關”。“遙望”為“遠遠地望”,此處突出強調了在外守衛邊疆城池的士兵遙望著內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情懷。也是為平仄的需要。
  
(三)為了追求“新意”而改變詞序、句序、結構的情況 
所謂“新意”即:事物不新字詞新,字詞不新事物新,字詞不新句子新,句子不新結構新,結構不新立意新。要想達到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出奇製勝這一目的,按照常規思維表達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詩人就會考慮選擇詞序或句序的變換。
古詩句中常常出現一些成分錯位的情況,閱讀時需要還原正常的語序,我們才能理解詩歌意境。
1、主語後置。崔顥《黃鶴樓》: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主謂倒裝,正常的語序應為“晴川漢陽樹曆曆,鸚鵡洲芳草萋萋”,意即“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曆曆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曆曆”“萋萋”之後,看起來像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2、賓語前置。杜甫《月夜》: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象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蒙霧氣仿佛沾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裏的“濕”和“寒”都是使動用法,“雲鬢”“玉臂”本是它們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麵,似乎成了主語。
另如錢起《穀口書齋寄楊補闕》:
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
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為“憐新雨後竹,愛夕陽時山”。

3、主賓換位。如白居易《長恨歌》
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
應為“可憐門戶生光彩”。
盧綸《塞下曲》中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應為“林暗風驚草”。

4、定語的位置。詩詞曲中的定語的位置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詞挪前挪後。
定語挪前。如: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從軍行》
“孤城”就是“玉門關”,是“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在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就很容易讓人在詩意的理解上出現偏差。

又如: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詩人為了押韻,把定語“月”放於句末,但作者“飛渡”的顯然是“鏡湖”而非“月”。這就是定語挪後。  
再如:
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    錢起《穀口書齋寄楊初闕》
正常語序應為“新雨後憐竹,夕陽時愛山”。如果采用正常的語序,就難以實現創新,同時也會缺少很多詩味。
如: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正常組詞“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詞的意境美就會大大折扣。
又如:
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   晁補之《臨江仙·信州作》# 
明顯是要與王維《終南別業》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句不同。
  
5、結構上的求新往往以倒敘為主,詩人選擇倒敘的行文方式主要是為了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化平淡為神奇。如: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用去年和今年的今日在都城南莊的見聞不同而引起內心無比的惆悵和感傷之情,詩歌采用倒敘手法將一個很平常的見聞寫得饒有情趣。
  
(四)為了讓句式錯落變化,產生參差之美而使用倒裝
凡是可以用反複、對偶、排比、回環等整齊或比較整齊的語句,卻故意加以變化,用參差的形式,別異的詞麵寫出來,這種修辭現象就叫做錯綜。運用錯綜的修辭手法,可以避免語言呆板、單調,而使之生動、活潑、多樣。如: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這裏的詞序顛倒與前麵順序的形象“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形成了錯位之美。


學作錯綜(倒裝)對
槭葉打殘連夜雨,黃花吹醒五更風。  古今《排律·初冬唐山即景》
實際是連夜雨打殘槭葉,五更風吹醒黃花。突出槭葉、菊花初冬不畏初寒的姿態。

冬日布銀連夜雪,風沙留褐五更禾。   古今《七律·天高地厚》
在冬日連夜雪布銀,五更時禾留褐風沙。表現寒冬、風沙的惡劣環境,襯托人物在艱苦環境采訪的精神境界。

詩歌錯綜句(倒裝句)反邏輯的語言特點決定了學古詩要從語法入手。我們要通過語法分析解讀詩語;通過弄清詩歌文本的表達形式(語言結構、詩意呈現方式等),讀懂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從而理解文本,進而進行這方麵詩歌創作。

附錄:
1、
杜甫《秋興八首》其八
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錯綜對)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第八首表現了詩人當年在昆吾、禦宿、渼陂春日郊遊的詩意豪情。“彩筆昔曾幹氣象”,更是深刻難忘的印象。這八首,從長安的“昆吾禦宿”回到“白頭吟望”的現實,都是往複。此詩為八詩大結局。一、二句出諸處地名;三、四句處所見之景物;五、六句諸處之遊人;七句昔遊,結後四首;八句“吟望”,結前四首,章法井然。突破了一首詩起承轉合的格式。

2、
快軒書懷 (宋)白玉蟾
滿樹牡丹相次紅,客來不放酒盃空。
三分春色二分去,一處風光是處同。
柳絮打殘連夜雨,桃花飛落五更風。(錯綜對) 
與君飲到如泥爛,我欲明朝杖屨東。
注:屨 jù ,古時用麻、葛等做成的鞋。

白玉蟾(1134~1229), 原名葛長庚,字白叟、號海瓊子、世稱紫清先生。北宋瓊管安撫司瓊山縣五原都顯屋上村(今海南省瓊山縣石山鎮典讀村)人。平生博覽群經。書法善篆、隸、草,其草書如龍蛇飛動;畫藝特長竹石、人物,所畫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於詩詞,文詞清亮高絕,其七絕詩《早春》被收入傳統蒙學經典《千家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