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der001

欣賞詩詞,和分享高爾夫球運動的樂趣
個人資料
正文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第一, 十, 十一 法】

(2022-10-14 18:39:13) 下一個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摘自網絡,作者不詳)
      
   絕句體小句促,要寫得好寫得耐人尋味,工夫全在結尾。尾聯的結句是全詩點晴結穴之所在,曆來為詩家所重。唐代以來的詩評家,對絕句的結句有諸多評析,但大多止於一鱗半爪,缺乏整體觀察。筆者多年涉獵絕句,於曆代詩人尤其是五七絕好手的結句習慣感受良深,特撮攝出來說與讀者共識。
絕句是定型於唐代的詩體,屬近體詩的一種。因而舉凡近體詩的寫作方法,也一樣適用於絕句。但絕句畢竟又有自身的特點,因而又略有不同。比如說“卒章顯誌”、“首尾呼應”這些在詩文中普遍運用的結尾,在絕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顯誌”,其絕句也大量使用這種方式作結。但絕句因其體小容量小,除了首聯就是尾聯,主題難以延伸,如果收結用“卒章顯誌”,主題一點出來便容易“詞意俱盡”,顯得詩意淺白。所以曆來的詩評家多譏白詩過於淺露。但白居易主張詩要大眾化,要的正是這種淺白風格。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論說淺露一定不好。寫詩不能千人一麵,絕句也不能隻有含蓄盡玩深沉的一種風格。但多數人都說好的、在民眾中留傳最廣泛的絕句,就是風格的主流,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重點。以此,我們逐一剖析,即可看到曆代詩人在寫作絕句中,如何巧妙地處理結尾。
概括來說,有以下十六種結尾方法。
      
(法1) 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詩的靈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與情合,情景交匯,景情相融,詩意方生。所以古人說“詩詠情性”、“詩惟情景”。清人袁枚《隨園詩話》謂“詩家兩題,不過‘寫景、言情’四字”。寫景、言情要在絕句區區四句中充分展開,似無可能。倘一意為之,又難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於景,或景融於情,或景現而情隱,或情濃而景淡,通常便成為絕句較多採用的表現手法。我們知此,通讀唐人絕句時,便可明白為何大多絕句圴以寫景為主。詩人的寫景,其實也蘊含言情在內。但要構思得巧妙,方稱佳作。以景結情,更是曆代詩評家稱譽最高的結尾技巧。
以景結情,妙在情未說出卻以景斷之,是為含蓄。
試看王昌齡《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的前三句濃筆寫情,從軍中宴樂的“換新聲”入手,但怎麽換也擺脫不了邊關的“舊別情”,這種擾得人心煩亂的“邊愁”總奏個沒完沒了,那“聽不盡”的到底是怨?是惱?抑或自豪?讚歎?讀者正期待詩人把謎底揭曉時,詩人卻拋開話題,輕輕宕開一筆,讓“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渾景色把所有的混雜聲音和斑瀾情感攔腰斬斷!你自己去思考答案吧。這叫“以不盡盡之”。其藝術風格正如清人葉燮所說的“含蓄無垠,思致微渺”。
絕句中以景結情的表現手法,最早似見於王勃的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首聯寫旅思鄉愁,“念”歸而“悲”滯,情濃難化。而尾聯轉而寫景,以遍山飄落黃葉的景色收結。這便是以景結情。但王詩的收結因第三句的“況”字使首尾兩聯自然銜接,結句略為平緩,藝術效果不象王昌齡“如截奔馬”那麽強烈,但於表現手法亦是若即若離,頗耐人尋味。
王勃之後,這種以景結情的結尾技巧更多地散見於五七言絕句之中。李白與杜甫這二位詩壇大家,更是隨意拈出用之不著痕跡。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惟見長江天際流”結送別之情、《哭晁卿》用“白雲秋色滿蒼梧”結悼念情,杜甫的《漫興》九首之六用“碧水春風野外昏”結懶慢情,均有深意而耐人尋味。晚清人梁星海有一首
《獨夜》


笛聲幽怨在天涯,但憶春時不憶家。
一月照人淒欲絕,寺牆開滿海棠花。


顯然步唐人之法甚得韻味:笛聲怨而情淒絕,詩人何故憶春不憶家?詩人不言而以花景結句,似給你一頭霧水,但微妙之處正是放開一步,以不盡盡之,以景結情更覺詩意渾含不盡。
今人詩中許多名家沿用這種以景結情技巧者,舉例如下:
原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暨南大學教授的陳鍾潔女士有一首寫十年文革浩劫的絕句
《有感》,詩曰:


風雲擾攘欲何之?曾是魚龍混雜時。
欲寫十年文革史,殘燈如豆淚如詩。


前三句盡是描述感慨之情懷,抽象而朦朧,結句則收聲,隻擺出一個具象的畫麵,一幅實景,不言勝千言,無聲勝有聲。
河南詩人常振勵先生有一首
《辛末花朝》


流光不改百年心,無奈情魔曉夜侵。
夢到天涯芳草渡,梨花滿地月西沉。


幾乎是同樣的結構安排,前三句敘述相思情懷,結句出以景結情之筆,情感便隱入一片淒涼苦楚的景象之中。
筆者也有襲用這種以現場景色切斷綿綿情感而讓詩意渾含不盡的結尾技巧的絕句,這裏不怕自誇也附錄一首:
校園往事渺如煙,獨有舊情猶掛牽。
淚洗無眠啼又曉,一輪殘月尚高懸。
    《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九》
前三句抒發十五年隔海相思之苦楚,結句不言情而布景,殘月高懸的畫麵似一把利劍,兀地把情思斬斷,但曉窗殘月的景象,不是看了益發淒涼麽!這結句是否有唐人的風韻,讀者可自行品鑒之。
七絕·思愁
相思縈結夜遙長,賒酒消愁更惹傷。
夢裏家山雲水路,淒淒月色透寒光。

                     ----------------------------------------------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七絕 夢歸祭父
文/清雅淡然
野絮霏霏柳半殘,長空有雨夕陽前。
莫非山月隨家父,帶走光華不再圓。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鄉愁
文清雅淡然
家山舊事渺如煙,惟有親情總掛牽。
夢淚沾襟常夜醒,空庭殘月任高懸。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七絕.鄉愁(步清雅老師韻)
文/新如
杜宇聲聲夢已殘,披衣佇立倚窗前。
芭蕉竹影家山似,鄉舊何時共月圓。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七絕.未眠
文/新如
麻雀臨窗笑我癡,孤燈照壁到何時?
原來人在書叢裏,已是天光猶不知。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工地上的奢望
作者 草澤馬
荒山野嶺鳥留聲,有感春思懷綺情。
工地辛勤朝暮事,何時邂逅逛花城。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別天峨
作者 草澤馬
天峨一別悴愁煙,遠念陳情鉤罣牽。
夜夜難眠思有淚,空房淒楚月孤懸。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打虎拍蠅
作者 草澤馬
龍蛇混雜鬼狐隨,貪墨成風已下時。
軼說清源鞭警世,敲山震虎激昂辭。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難忘的思情
作者 草澤馬
時光荏苒憶芳心,情海生波夜夜侵。
夢裏看花虛幻影,香魂飛去冷沉沉。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孤 夜
作者 草澤馬
琴聲怨笛到天涯,隻逐春煙不念家。
晩月淒風孤寂默,嶺南開滿繡球花。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七絕:新愁
文/人和
退隱歸閑諸事休,胡床寂寞惹新愁。
騷壇欲訪無佳作,何以春風掃白頭。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七絕:暮景(步清雅淡然老師韻)
文/人和
霞映湖波夕照殘,長堤花怯晚風前。
莫憂日落無佳景,索句高窗月正圓。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七絕:老筆
文/人和
相伴公門歲月長,可憐與我共風霜。
問君歇後書名錄,多少人歸鶴夢鄉。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怨婦
文/覃瑞寬
清風冷月夜難眠,起坐臨窗遙望天。
牛女華星光閃閃,郎君可是盼團圓。
法一 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題羊獅慕笏板石
文/水木之園
一石淩空繞紫煙,猶如擎笏拜朝前。
幾多風雨古今事,情若青山起伏連。
 
(法1) 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春日
閑人一味
十裏隔窗望不明,濕風身上意涼輕。
小樓獨坐聽寥寂,花落無聲雨有聲。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夏夜吟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
荷夏塘蛙鳴夜時,扶藜信步自由之。
尋詩靜靜向天問,恍是星星笑我癡。
(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湘西不了情
文/韋明倫
遙想湘西夏紫煙,情思柳翠夜難眠。
從文筆下苗家女,多少書生夢裏牽。
     

 

***************

(法10)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第10法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摘自網絡,作者不詳)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直落急收的結尾,雖然詩人通常也會藏鋒留味,以備咀嚼,但更多的還是呈現真情直露的情形。比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詩也是一、三句式,結句斬絕,但語淺義明。再如,戴叔倫的《對酒》:
三重江水萬重山,山裏春風度日閑。
且向白雲求一醉,莫教愁夢到鄉關。
斬絕而收的結句也是真情呈現。有時,詩人為了玩深沉,便故意在結句中選用含渾的字眼,讓結句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這種結尾技巧稱為含渾圓轉,其目的在於使詩意更加厚重。
且看王昌齡的七絕《從軍行》之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此詩結句也有斬絕的氣勢,但用了一個含渾的“終”字便有點不同。“終”字可作“終歸”和“始終”的兩種不同含義解,用前者解是歸期無日,用後者解是誓死不歸,一個是逼於客觀的無奈,一個出自主觀的是豪言,二者差別極大。有人說結句應是豪放語,有人說如是豪放語則為什麽不用“誓”字更有英雄氣魄?清人沈德潛則認為:“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信有意味。”(《唐詩別裁》)其實,詩人之所以用含渾的“終”字而不用明白的“誓”字,目的在於用結句的不確定性來加重全詩的意味。也許詩人要的正是既自豪也無奈,這二者都兼有,感情色彩不是更豐富複雜麽!試想,沙場百戰的軍士既有為國效命的自豪感,也當然有戍邊征戰的苦寒寂寞感,如果詩人用“誓”字即可變含渾為明白,但那喊出來的豪言壯語便隻是詩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口號而決非戍邊將士的心聲了。
王昌齡的這種含渾結尾手法在另一首《從軍行》中也有表現。《從軍行》之一:
鋒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
結句的“無那”二字,也是含渾圓轉的筆法。本來是寫戍邊軍士在城樓上懷念家中的妻子,隨著那幽怨笛聲的吹起,突然覺得那笛聲消解不掉妻子對自已的懷念。結句的反轉是借助“無那”二字過渡的。“無那”意近“無奈”,但“無奈”淺白而“無那”含渾。查“奈”為仄調而“那”為平音,按理此處應用仄而不能平,因此筆者懷疑“無那”是否為“無奈”的刊誤,但查過幾種最早的版本,均為“無那”無誤,難道是詩人為追求含渾圓轉的藝術效果而不顧音律的缺陷?關於此詩的結句,李緓《詩法易簡錄》曾這麽評說:“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之思已,正深於思家者。”這是對王昌齡擅長七絕結句結得渾厚有深意的稱譽。
用含渾結尾手法可使詩意不至於淺白直露而有厚味,但有時也造成後人解讀時的人見人異。杜甫的一首《八陣圖》在詩史上聚訟紛紜曆時最久,其疑義在結句的一個“失”字。原詩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失”字既可作“錯失”、“失去”、“未能”解,也可作“失策”、“失之”解,因此字的含渾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解說。作“失去”解的有三種說法,一說遺恨未能吞滅吳國,一說因“石不轉”恨老天不助其滅掉吳國,一說吳兵已進八陣圖而該陣沒發揮威力將其全部滅掉而成遺恨。作“失策”解的也有三種說法,一說以劉備呑吳之失策為恨,一說諸葛亮以未能諫止劉備呑吳自以為恨,一說劉備未能運用八陣圖去呑吳乃成曆史之遺恨。有趣的是,參與聚訟的都是大名鼎鼎的學者、詩評家,舉如蘇東坡、錢謙益、朱鶴齡、仇兆鼇、浦起龍、沈德潛、俞陛雲、李鍈、劉永濟等。其實,學者們往往求助史實或解讀諸葛亮,說得頭頭是道,卻忘了最根本的事實:詩是杜甫寫的,那一種說法對應當是杜甫裁決。可假如杜甫說你們全都對,這正是我要的效果,那你也須認了,這叫“詩無達詁”。
今人運用這一手法的自然也很多,效果比較突出的試舉幾例。
江西詩人蔡厚示有一首絕句《雁蕩山懷內》,詩曰:
雁蕩山奇水亦奇,夫妻峰下惹相思。
叮咚溪似喁喁語,驀憶臨行未畫眉。
這詩的結句,語意甚為含混。可以有四種不同的解讀。一種是“未畫眉”的是詩人自己,一種是“未畫眉”的是詩人的妻子,一種是詩人沒有給妻子畫,一種是妻子沒有給詩人畫。一般來說,當以第三種為比較接近作者之本義,用以暗喻出行時有些責任沒有履行,漏了一些分手時刻本該做的事。也許在臨走告別時匆匆隻顧著親熱,也許走得倉促壓根兒沒來得及告別。總之到了夫妻峰下,便不由自主地泛起一股濃鬱的戀情,這才惆悵還有許多深情藏在自己心裏深處來不及向愛人表達。那麽,這結句是用一絲歉意反襯愛情的溫馨與甜蜜。試想如果結句用“笑說臨行未畫眉”或“怨說”、“怨訴”之類,則明白直指詩人沒有給妻子畫眉而不會有上述其他歧義。但正是用上“驀憶”這一詞語而讓“未畫眉”具有更多的解釋空間才使得全詩意蘊深厚,詩味雋永。
深圳詩人鄒國榮有一首絕句《漫吟》,結句也十分含混而藏味極深。其詩曰:
心無塊壘自疏狂,消受檻前圓與方。
詩酒筇舟形放浪,任由落照作平章。
此詩尾聯主要抒發詩人“詩酒”人生、“放浪”形骸、閑觀風來雲去日出日落的曠達胸襟。但結句的“任由”二字,既可做灑脫、豁達解,也可做無奈、不爭解。做灑脫解,是說退休了,家國之事一概不深究,但作風景欣賞便是了。做無奈解,是說退休了,不在其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盡管看到管理百姓的政事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也隻能感歎而已,又能怎麽樣呢?(落照,縱有“無限好”的風景,但畢竟是快要墜落已少生氣的美景。平章,也可作管理百姓的官名解。《尚書 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宋代設有“同平章事”一官,職位相當於宰相一級)。如果是後者,則詩人的“詩酒筇舟形放浪”隻是一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自我放逐罷了,細加尋味便可看到了詩人一絲兒憂傷。可見此詩結句,因其含渾而使詩作蘊藏有不同的深意。
筆者也曾用這種含渾圓轉的結尾手法寫過一些絕句,本處也附錄一例。《台灣行絕句12首》之一:
    到達台北桃園機場過邊檢須走“持外國護照”訪客通道排長隊焦灼而有吟
放眼中華道正空,飛身喜做故鄉翁。
無端卻被一人誤,兩岸民同國不同。(注)
      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區別在有“人”
筆者第一次去台灣,過邊檢時看到好幾個通道空無一人,上麵浮現的是“中華居民”的字樣。其他那些標示“持外國護照訪客”的通道則排長龍。當時對於自己這一“外國訪客”的身份一下子沒反應過來而對“中華”二字則有本能的認同,於是徑直往那邊走,誰知還沒到達窗口就被警衛攔住,那人示意我必須去那邊排隊。於是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百感交集,遂吟作此詩。第三句的“一人誤”有多重含義而結句的“國不同”也有不同的含義。可以是國號的不同,國運的不同,政體的不同,國民待遇的不同。唯其含渾,蘊意方深。
-----------------------
學習習作: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七絕 鄉愁
文/清雅淡然
纖輝依舊如初耀,蕭瑟心中卻未休。
欲把鄉情風載去,霜風能托幾分愁。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七絕 望月思憶
文/清雅淡然
明月如初掛碧空,鄉思欲寄卻詞窮。
根因動亂無求處,休怪兒時未用功。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七絕.薑太公
文/新如
學藝昆侖尊玉虛,有成奉旨下凡居。
番溪蓑笠空垂線,是釣王侯是釣魚。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七絕,夏夜吟
文/新如
新茶慢品味如何,澹月蛩聲思緒多。
夜半詩成誰解意?須煩青鳥送嫦娥。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無名花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路上野花無姓名,一年一度自繁榮。
草根雖賤心存夢。冬萎秋黃春又生。
母親節憶母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常記兒時享夏風,皎晴綠樹映雙瞳。
黃鸝聲裏倚慈母,今憶猶然噙淚翁。
親子遊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避疫三年忐忑人,解封初夏放飛身。
綠陰支起野營帳,親地親天親母親。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吟梅 【首句借用鄰韻】
水木之園
風饕玉骨更華滋,雪壓紅花猶傑魁。
如竹脫塵如菊雅,何曾空自夢春回。
 
(法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滇樸樹
作者 草澤馬
  樸樹形優雅,輕風吹綠瀉。
  滇南此物多,清絕複容冶。
 
 
***************
 
(11 法)
絕句結尾十六種手法第11法
絕句結尾的十六種手法(摘自網絡,作者不詳)
 
(法11)平淡收結,內含深情
詩評家常說,一篇之妙在於結尾,結尾之妙在於有情,有情之妙在於含蓄,含蓄之妙在於平淡。能以平淡語收結,看似漫不經心,有時詩人隻是站在遠處旁觀,冷暖不露聲色,落筆客觀而不摻雜半點評判意見,但卻把深厚的情感隱含在客觀平淡的話語之中。這樣的結句,讀過隻覺平常,掩卷始悟有味,及後思之彌覺高深,詩意厚重,這便是唐人五七言絕句中使用頻率較多而手法也日漸精巧的結尾技巧。
且看劉禹錫的《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全詩重筆濃墨寫秋風:秋風來去無跡可尋,隻聽遠處“蕭蕭”聲中秋風已幡然而至,跟著看到雁群開始往南飛;很快地,秋風又進了庭院,在樹葉中摩梭而過。至此,秋風的形象已具狀可感,但詩人仍未露一絲半點情感,景中之情該在結句中點出了吧?卻見詩人以“孤客最先聞”結句收筆。“最先聞”是喜是憂?從字麵上看不出來,因其語近中性平淡得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不象蘇頲在《汾上驚秋》用“秋聲不可聞”,則悲傷憂愁情感立即溢於言表。那麽,是不是詩人不想表達思想情感呢?顯然不是。於是掩卷之餘,再回頭細想。秋風“蕭蕭”而至進了庭院近在眼前聲在耳邊,詩人聽到了,其他人也當然聽到了,可為什麽卻說是“孤客最先聞”呢?顯然是“孤客”對周圍環境的變異、時令物候的更替比別人更為敏感。正如唐汝詢所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知秋,所以聞之最早。(《唐詩解》)”如此說來,則是“孤客”先有羈旅之愁和思歸之痛方會敏感“先聞”,那麽“蕭殺”秋聲便會令“孤客”觸緒驚心愁上添愁黯然銷魂了。你看,這強烈的思想感情就這麽悄然無聲無息地藏匿於結句的平淡語之中,難怪鍾惺評此詩說:“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唐詩歸》)”。
提倡寫詩要率真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李白,是善造平淡而到天然的高手。讀李白的五七言絕句,你會覺得如同沐浴清風、撫觸晨露、閑庭漫步、林間聽鳥那麽淸新自然。《靜夜思》這首五絕,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乃至時至今日仍高居十大唐詩榜首,其魅力正在其平淡到天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清新樸素,四句盡是口頭語信口而出:月白如霜,夜靜秋涼,短夢初醒,不覺觸動旅思情懷,舉頭低頭之間,默默思念著久別的故鄉。起句輕鬆,結句平淡。全詩既明白如話,又蘊藉感人。它內容單純,但情韻豐富;任何人都能理解,卻又非一般人所能體味得盡。俞樾在《湖樓筆談》中所說“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意則意真”,正是此詩妙處。也正是胡應麟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自然”之作(《詩數.內編卷六》),無怪乎網友們稱此詩千百年來已融入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骨髓之中,以至於對“舉頭”“低頭”的重複用字影響平仄律也毫不計較了。
宋人絕句中也大量沿用此種淡語結句的手法。且看王禹偁的《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此詩開門見山,起句即點主題,承句抒發議論,第三句補述“乞火”情節,結句自訴誌趣,用語平淡而內含深情。再看韓維的《展江亭海棠》:
昔年曾到蜀江頭,絕豔牽心幾十秋。
今日欄邊見顏色,夢魂不複過西州。
此詩從詩題上看是詠海棠絕句,但細讀詩文卻是一首纏綿悱惻惆悵感傷的愛情詩:先前詩人暗戀一個紅顏,幾十年一直眷戀不能自已,不想今日見到一位容貌相似的女子,一時又勾起深藏心底的愛情,但青春已消逝,愛情已錯過,情真意切又有何結局呢?結句“夢魂不複過西州”用語平淡而內含惆悵感傷,等於說美夢是該結束了。
今人詩善用淡語作結、語氣波瀾不驚而暗藏深厚情感於詩中者,甚為普遍,大抵凡嗜好近體詩者,無不精通此道。這裏略舉數例。
湖南詩人周篤文有絕句《書齋》,其詩曰:
日日吟箋與鄭箋,雞窗燈火對殘編。
古歡一段誰消得,布襪青衫三十年。
為古人詩詞作注,寫賞鑒文字,間中也吟幾首紓解性情,燈火雞窗,天天如是,這種孤寂平淡的書齋生涯,一熬就是三十年,肯坐此冷板凳的通常正是有大境界之人。此詩正是坦露學者心胸和詩人氣質的自白,但結句卻用上一句平淡如水的“布襪青衫三十年”,情感盡深藏於未具感情色彩的文字之中,讀後頗耐人慢慢尋味。
江西詩人熊盛元有一首絕句《聞歌有感》,其詩曰:
劍影刀光取次過,鵑聲淒切淚成河。
誰知四海承平日,又聽當年語錄歌。
語錄歌是文革時代瘋行全中國的特定社會現象,沒有經曆過那一曆史時期的人要讀懂這首詩會費事一些,因為必須了解“劍影刀光”、“淒淚成河”是怎麽一回事,何況對於那一段曆史,至今也還沒有全麵梳理、徹底反思和公正評判。但以“造反”為名義,呼口號、戴帽子、揮棒子、動刀子、毀滅傳統文化、殘害無辜人士,那就是一場紅色海洋淹沒一切的文化浩劫。語錄歌代表的是一個瘋狂的失去正義失去理智失去人性的時代。是以,這詩的結句,看似平淡,看似不帶感情色彩,其實卻深藏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深深的憂慮。
湖南詩人熊鑒有一首寫於文革期間的絕句《插秧》,因其所處時代氛圍及自己的落難,詩句樸實而平淡,結句尤不露聲色,其詩曰:
吃飽今朝好插秧,半鍋馬料作人糧①。
老妻花上還添錦,三個田螺做碗湯。
注①一九七零年生產隊向尼姑湖軍墾農場乞得一些喂馬的豆餅做口糧支持插秧田。
這首寫於作者下放在湖南沅江“勞動改造”期間的七絕,是那種特定時代特定生活景象的精彩縮影。“馬料作人糧”,隻有經曆過那特定時代及淒涼遭遇的人方可領會到其中的苦楚。與“馬料作人糧”相比,這“田螺湯”當是最美味最讓人垂涎三尺的佳肴了。這結語平淡的詩似乎洋溢著一絲快樂的生活氣息,讓人感覺到詩人對生活十分樂觀的博大胸襟。其實,細細品味,就可感覺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一股悲哀與憤懣。原來是用樂筆寫哀情。但字麵絕沒有一絲悲哀與憤懣情感的語意,這才是最具匠心的含蓄之筆。
筆者2008年春節吟有《抒懷》絕句一首,也襲用平淡收結而內含深情的結尾手法,如果本人不說,讀者能猜出作者結句所暗藏的情感嗎:
雨雪驚春入鼠年,人生六十夢難圓。
一朝盛世多奇景,且借餘光寫鄭箋。
 
------------------------------------
學習習作:
 
(法11)平淡收結,內含深情
七絕 雨望
文/清雅淡然
壟稻秋來已收盡,遠山雨影朦朧。
低頭忽見冬青樹,不及家鄉柿柿紅。
 
七絕 望歸人
文/清雅淡然
山色空蒙雷電驚,荷花雨匝順風傾。
瀟湘八景不知處,忽有歸舟汽笛鳴。
七絕.望鄉
文/新如
秋雁斷行蹤,樓前依古鬆。
故園看不見,山水幾千重。
 
七絕.舊思
文/新如
為許回思夜月寒,濡毫詩罷字闌珊。
此生此世未能忘,無住無緣相見難。
 
楊花吟
作者 草澤馬
朝飛暮落覺春殘,惹意牽情神未蔫。
水闊山高休問處,楊花且向草叢眠。
 
父親節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又到父親節,相思夢五更。
憑肩扶寫字,似喚乳名聲。
 
送別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感君相送意猶豫,知我有情還欲留。
現在不興折柳事,兩相移步幾回頭。
 
無為之為—水
文/苑廷奎(清河東叟)天津
本願低平靜,無心競上遊。
隨緣入田隴,萬綠笑昂頭。
 
 
(法11)平淡收結,內含深情
為金婚紀念而吟
水木之園
昔日一同來穀墾,荷鋤紅土結姻緣。
而今歲月風華去,淡飯相依五十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eander001 回複 悄悄話 馮振心(1897~1983 《七言絕句作法舉隅》

第1法:
此種寫作手法,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複者,而句首並多用卻字。

如:

賈島《渡桑乾》: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2法:
此法與第一法稍異,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複之字。

如:

王安石《遊鍾山》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閑。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第3法:
第三、四句,?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複,而又用還、又等字緊係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如:

宋李遘《絕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雲遮。
Meander001 回複 悄悄話 (技法1)以景結情,渾含不盡。

【五絕】客裏
文/月旦茶點


省識斜陽暮,欲驚鴻影顧。
相憐客裏心,葉落紛紛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