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西

記下心的曆程 紀錄當下
個人資料
正文

官溪賦

(2025-10-02 06:41:20) 下一個

江南大地,洞庭浩渺,資水奔流,梅山綿延。資水中遊東坪段,因茱萸豐饒,《水經注》稱其為萸江。北岸有溪水注入,名柳溪。沿溪逆流十裏,有一片泥沙衝積而成的洲地,這就是官溪。

官溪是典型的湘中山村。北倚牯牛山,南望辰山,東鄰百花寨,西接羊公嶺。馬蹄水與柳溪在村前交匯,群峰環抱,清流縈繞,林木繁茂,鳥語花香。村名由來已不可考,或與寧鄉官山相呼應,以示不忘本。明永樂年間,顯宗公三子分居:長房廷瓚公留守岩底,廷璉公遷往歸化,吾祖廷琇公攜家北上官溪。從此,家族枝繁葉茂,世代延續。

六百年來,先人憑借種植從境外引入的紅薯與玉米等高產農作物,逐漸人丁興旺。然山穀狹小,地少人多,遂有分遷:近者徙居百選坪、烏龜岩、小溪裏,遠者散往桃源、益陽、武岡,甚至鄂、川、陝、桂及港台、海外。雖行跡遍布各地,血脈與宗誼卻始終相連。

官溪雖小,氣脈卻長。四季更迭,景色各異:春桃李競豔,煙雨如紗;夏林竹深翠,蛙聲蟬鳴;秋稻穀金黃,果實盈野;冬雪覆鬆,溪水清澈。斯土斯景,涵養淳厚,孕育質樸。村戶雖寡,卻人才輩出。官溪子弟,素重耕讀:晨興荷鋤,暮挑燈火;雖羊腸山徑,猶不憚往來學館;雖田畝狹隘,仍勤勉詩書。家風敦孝悌,鄉俗崇禮義。於是有人馳騁疆場,有人躋身仕途,有人商旅四海。雖身居異地,未嚐忘桑麻;縱離鄉千裏,猶必歲時祭祖。鄉音不改,鄉情彌篤。

生於此土,才知山水有溫;長於此溪,方悟故園多情。柳溪並非畫卷中的曲水,而是童年捉魚摸蝦的樂園,清淺處,彩蚌閃光,猶如點點星辰。馬蹄水並非誌書上的激流,而是盛夏暢泳之處,石罅之間常有負卵青蟹潛藏,宛若生命的秘密。稻田裏,留下我年少揮鐮的身影;山坡上,印著我牧牛、伐薪、追逐嬉戲的足跡。

最難忘的,是村頭那座老校。土牆黛瓦,斑駁依稀。民辦教師朗聲誦讀,口音未必標準,卻飽含真情。聲音悠悠,至今仍在耳邊回響。如今身在異鄉,縱然山川綠意,也不及柳溪一水清澈;校舍寬敞,夏有空調,冬有暖氣,也不如舊校舍一隅的溫暖。山穀裏,似仍回蕩母親呼喚;空氣中,仿佛彌散陶壇醃菜的味道。

漫步官溪,總像能聽見曆史回聲。殘垣斷壁,或許是昔日義塾;斷基殘垣,曾是剿匪場。忽見孩童追逐,口中唱著童謠;又見老人閑坐,談論網絡,翻看短視頻。千年血脈與時代浪潮,在這裏交匯。夕陽西下,新建廣場燈火初上。年輕人既跳街舞追新潮,也玩龍舞獅承傳統;既低頭刷屏,也伏案抄譜於族祠堂。傳統與現代的光影,在溪水中交相輝映。

故鄉之於遊子,並非地圖上的坐標,而是生命裏的印記。柳溪的水,曾濯我胎發;官溪的土,曾埋下我的臍帶。寫下這些文字,並非效仿文人吟詠,而是怕記憶模糊:怕忘了曬穀場哪處最燙腳,怕記錯山歌哪聲最高。異國聽雨,常恍惚聽見漢瓦滴答;異地聞鴉,總誤以為布穀催耕;公寓陽台上,鄰居燒烤飄來的炊煙,恍惚是過年烘臘肉的香味。

官溪於我,不隻是村名,而是靈魂的根。寫下這些文字,就像照一麵鏡子:鏡中是遊子,鏡外是故鄉。縱然身在萬裏之外,心魂卻長徘徊在官溪的山水之間。雙流潤筆,寫不盡耕讀故事;萬壑回聲,唱不完忠孝篇章。此溪雖小,可映星鬥;此村不凡,自載滄桑。願後來者,飲其水而思其源,登其山而弘其誌,則官溪之魂,當與雪峰並峙,共資水長存!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