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西

記下心的曆程 紀錄當下
個人資料
正文

故鄉漸行漸遠的社日

(2019-03-21 07:30:32) 下一個

   社日應該是起源於古人的土地神拜,我們從“社”字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便可知。它是古人用來祭祀土地神和祈禱豐收的日子,後來又有了祭祀先輩的內容。社日一般分為春社和秋社。這個節日在唐宋時期盛極一時,唐朝詩人王駕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很好地描述了當時鵝湖山一帶村民的春社情形。後來這個節日漸式微,但作為祭祀土地,特別是祭祀先輩的內容就一直在我的故鄉保留下來。

   小時候,當有人問到哪天是社日時,總是聽到舅舅說“五戊為社”,意即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便是社日。所以,社日總是在立春之後五十天之內,因而也與春分日相近,或前或後,今年的的第五個戊日(戊午日)落在3月22日,是春分日的次日。社日演變到今天,我的故鄉就隻存有祭祀先輩的內容。故鄉人俗稱“掛山”,就像廣東人說“拜山”一樣。隻不過,廣東人的拜山是在清明節,我們的掛山是在社日。在這一天,人們首先把事先準備好的用鏨子打印有一串串銅錢式樣的白紙,做成像雨傘形狀的一匝,然後用一定儀式把它們掛到祖先的墳頭。參加這個掛山儀式的,除了晚輩,還有一些近親。通常在掛到墳頭時,還會燃放炮仗,點上蠟燭,燒上香火,再備一些食物,甚至斟上酒。另外,如果是新去世的親人,掛山得提前三天。因為這些新去世的人,他們更留念陽間,更思念在世的這些親人,所以隻能提前去,因而有所謂“新墳不過社”之說。在我印象中,這天通常與陰雨天連在一起,除了這是一個多雨的季節外,剛好也與這祭祀先人的氣氛相襯托,在這“雨紛紛”的天氣下,踏著泥濘的山路,去給去世的先人掛山、掃墓,那種“欲斷魂”的感覺可謂是情不自禁而來。

   由於社日通常不是學校的假日,所以,小時候除了有三年必須去給父親掛山外,其他的社日祭祀我很少參加。隻是在這天,我時不時地能聽到從遠處山上傳來的鞭炮聲和哭喪聲,然後能看到漫山的白白的掛山紙,像梨花點綴著這些低矮的山包。隻是當時作為孩童的我,並沒有那麽浪漫,而是看到這白白的掛山紙,就想到墳頭,就想到死人,從而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特別是每當我砍柴或放牛要經過這些地方,一顆心總是提著的,一再提醒自己,眼睛不要去看這些白白的掛山紙。後來長大了,也明白了這隻是寄托思念的一種形式,恐懼心理也就不再存有了。再到現在,隨著年齡的逐漸變老,這些白白的掛山紙就成了我思念親人和故鄉的一部分。

   現在,隨著交通和通信的日益發達,故鄉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清明節去祭祀先人,當然也有社日和清明這兩個日子都去祭祀的。但畢竟現代人都很忙,除非就住在附近的,否則的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進行兩次祭祀也有點勉為其難。所以,隨著故鄉農村的日益城鎮化和現代化,社日祭拜的活動越來越淡漠,甚至有逐漸被清明節取代的趨勢。對於我們這些離開故鄉時間較長、距離較遠的遊子,社日也成了我們抹不去的故鄉記憶的一部分,但願在故鄉現代化的同時,還能留住這些傳統的東西,而不要讓它漸行漸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柳溪郎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蘭丫欣賞我這帶泥土味的東西。
董蘭丫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喜歡你每次寫故鄉往事的文章,淳樸動情!
柳溪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黑貝王妃' 的評論 : 王妃好!這應該是中原古代的一個節日,隨著衣冠南渡到達南方。就像北方有些地方還保留有寒食節一樣,我希望社日也能傳承下去。
黑貝王妃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